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呈现方式

2016-02-28 04:41刘安祺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20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电视新闻主持人

刘安祺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呈现方式

刘安祺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自1980年中央电视台创办《观察与思考》栏目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最初借鉴广播、报纸的新闻评论模式,到现在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走自己的路”,一种新型的主流新闻体裁俨然出现,评论类新闻节目成为电视节目的旗帜和灵魂。

新闻评论;报道方式;主持人

新闻评论既代表媒介的立场和态度,也涵盖公众的观点和声音。从一定程度上讲,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开播是衡量一家电视台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1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涵界定与特点分析

1.1 内涵界定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是指电视新闻评论员、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进行解释分析的节目形式。

1.2 特点分析

新闻性:评论性节目的新闻性、时效性与消息类有所不同,消息类新闻要求很强的时新性;评论类节目侧重挖掘新思想、新观念、在“新”的前提下追求时宜性。

社会性:即群众性。评论论述的问题应是群众感兴趣的问题,社会性强的节目大都是“热点”“焦点”,也是“难点”问题。

政论性:电视新闻评论的旗帜,新闻是基石、评论是旗帜,新闻的力量在于摆事实,评论的力量在于讲道理。评论要求论点鲜明,论证深刻,层层剖析,不能片面、武断。

指导性:即导向性。电视台肩负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评论通过鲜明的观点、透彻的分析,帮助群众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

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报道方式

2.1 社会新闻评述中的出镜采访

2.1.1 立体化的采访

评述节目中,记者往往以调查者的身份出现,在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通过节目当事人、各界群众、政府官员和权威人士等对事实做出客观评论。

因此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出镜记者,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具体地进行现场报道,更要通过“镜前”新闻叙述,充分发挥电视声音图像的双重优势,使观众产生同步感、现场感、亲切感、参与感,把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现场环境中。

2.1.2 善于倾听的采访技巧

出镜记者是现场报道的灵魂,在现场的角色行为决定了他是新闻现场的参观者、采访者和叙述者,甚至是现场信息的直接调度者和聚合者。

提问的主要任务:获取未知事实,还原事实本相;核对已知事实,进行信息验证;收集感想与评论,组织社会舆论及激发采访对象的情感,展现人物的个性与内心。

会倾听:倾听有助于帮助记者获取现场信息,认真倾听的态度,采访对象感到备受尊重,自然而然地讲述更多现场的情况。

合适的采访时机:采访时机,即采访的时间状态和心情状态。从画面中不难看出采访对象乐于向记者讲述。

2.2 社会新闻评述中的出境报道

出镜记者的存在意味着现场的真实,他们是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现场符号。

2.2.1 “用事实说话”的报道方式

记者的出镜报道不仅体现了节目用事实说话的宗旨,而且当无法拍摄到完整画面或拍摄的画面不够清晰明了时,可以运用电脑模拟场景,根据事实还原的模拟场景,使现场情形一目了然,也使观众透彻了解情况。

2.2.2 叙述细节的捕捉

出镜的目的是让新闻更真实生动。从此角度看,代表公众去现场并通过镜头交流的出镜记者更应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最大的感受”。

2.3 社会新闻评述中的出镜评论

一是评论形式可分明评、暗评。明评一般用在开场和结束语中。明评与观众的关系是单向的,说教意味较浓,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但有时不可缺少。暗评指在现场报道中,媒体的观点通过叙事过程含蓄表达或通过当事人之口说出的。

二是事件相关人士的客体评论。论证过程具有群体性特征,包括主持人、记者的主题评论,也包括当事人、目击者、社会或权威人士等群体的客体评论。

三是节目的客体评论。对话式评论体现在被采访者与记者的对话中。外界关注是画面与解说的配合,分别作为外界力量表达自己对电商和店商市场竞争的观点。

评论言语分析。主持人在节目中出镜评论彰显了灵活应用语言的技巧,没有明显的褒贬词语,这并不表明没有主观看法。只是其主观看法通过多种语言手段间接表现出来,评论语言在用词上显示出了强大的语言功力。

主持人点评。主持人的出镜主持时间短,但其点评却起到了深化节目主题的重要作用,主持人是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要评论员,是电视节目的名片,其在节目中对新闻事件独特、深刻的评述本身就是节目的看点,是增加节目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电视新闻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