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思想演变的发展

2016-02-28 05:10姚小涛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新丝路(中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伦理理论管理

姚小涛(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管理理论思想演变的发展

姚小涛(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如今基于国家战略和世界发展大势,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因此,诚信经营,突出伦理,就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任务。从表面上看,管理思想的演变似乎没有规律可言,但从哲学的视角审视却不难发现,表面上复杂和混乱的演变过程实际上隐藏了微妙而清晰可见的轨迹:或者是古老理论的复兴,或者在涉及某对矛盾中左右摆,或者是关于某些对立面的融合。今天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正是其过去思想互动、协调、演变的结果,因此,探讨管理的演变轨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并使我们可能进一步地预测其发展方向。在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中,始终存在两个逻辑脉线:以“物”为中心;以“人”为中心。本文从管理发展史的角度审视了管理理论中“人”与“物”的双重演变逻辑。根据该演变逻辑,提出管理理论的伦理化趋势及其重要意义。

理论;伦理;管理

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许多企业界人士信奉利润第一,虽然也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但远没有得到普遍的践行。从早期的假冒伪劣、商业欺诈、到近期的毒大米、“苏丹红”,尤其是婴幼儿奶制品行业,近年来就连续出现了阜阳“大头娃娃”、“三鹿奶粉”两个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这些情况,不但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更为主要的是在全球化和伦理化经营的世界潮流中,我国企业显然从整体上处于观念和实践双重落后的局面。

一、古典管理理论的伦理思想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一生致力于工厂、车间管理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他意识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劳资双方关系的改变,也就是说“物”的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人”的问题的解决。可是泰罗还是把重点放在“物”上面,把人看作“经济人”,忽视人的社会性,从而导致了劳资双方“彻底的心理革命”的破灭。不过就管理伦理而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中也有了初步的思考和行动。例如,在制订工作定额的问题上,泰罗已经考虑到工人的必要休息时间,而不能以工人长时间超负荷劳动来作为制订定额的基础。这一做法是比较道德的,在当时无疑可称为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成果。[1-3]

二、人性化管理理论的伦理思想

1.个体行为理伦

随着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发展,人性化管理理论逐渐发展起来,人性化管理的早期理论形态是人际关系学说,其奠基者是美国的管理专家梅奥。其理论要点有: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的“经济人”;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新型的领导通过增加职工满意度来提高工人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标。贯穿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主导思想是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中心,从伦理角度来看,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比以前的理论有了更大进步。他强调员工是“社会人”,工人不是单纯追求金钱,还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的需求,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

2.群体行为理论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个体行为理论已不能解决问题,群体行为理论应运而生。领导行为理论则是从领导方式的角度探讨如何调动管理中人的积极性。其中行为科学家布莱克和莫顿通过著名的“管理方格图”,把“人”和“物”的关系作为管理的基本矛盾直接地表述了出来。它以关心人和关心工作为两轴,研究不同区位的领导模式,并极力推崇既充分关心人又充分关心事的领导类型。

三、管理理论丛林时期的伦理思想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企业管理进入了现代管理阶段,其特点就是把科学管理的合理成分和人际关系学说管理理论的有益成分融为一体,既注重管理的科学性,又强调以“人”为中心,力求“人”和“物”的统一。“管理丛林”时期,管理学家们充分意识到了人与物统一的重要性,并将人和物作为管理系统的两大方面,试图用系统的观点来解决问题。

四、卓越企业的伦理管理

虽然卡耐基、德鲁克等人早就表达了对“人”的重视,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理论和企业界的重视。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随着西方人本思潮和竞争的需要,“人本”基础上的“人”与“物”的统一,才受到企业界的重视。近二十多年来的企业成功经验研究表明,“人本”基础上的人与物的统一是优秀企业长期成功的经验之一。

五、管理理论中伦理思想演变的重要意义

1.实现各方利益的兼顾

福利经济学认为,自利利他是经济主体行为的伦理核心。传统管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但利润最大化隐含的假设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单个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使社会获得最大的好处,事实上,这很难做到,因为利润最大化是从企业本身而非社会整体利益来看待企业的价值。在利益驱动下,企业有时会偏离正确的轨道,结果,不仅损害社会利益,也使企业难于生存。伦理管理则不同,它注重社会整体利益。伦理管理从企业的价值观角度,明确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从企业的使命来界定企业价值:一是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二是为生产者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三是生产或服务的过程合乎法律和伦理。传统管理一向奉行所有者至上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样做并不能保证所有者的利益,害人害己的事例不断在身边发生。伦理管理的兴起使人们对企业经营中各种关系的认识有了变化,企业发展离不开员工、顾客、供应者、社区、公众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以兼顾各方利益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应有的态度。[4-5]

2.明确完善“人”是管理的终极目的

传统管理也注意尊重员工,那是因为得到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满足了员工的需要就有可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生产率。在这里,员工是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对传统管理而言,尊重员工的目的就是为了利润。伦理管理的兴起,使以尊重人、完善人为目的的思想进入管理领域,其最重要的一点是不仅为了企业的利益,而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尊重人的权利,发展人的个性,把完善人作为终极目的。

3.促进企业承担社会的道德责任

不考虑伦理的企业之所以不做某些事是因为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罚,而员工之所以做或不做某些事是命令、制度的约束。企业、员工行为受制于外界是一种他律。而道德则具有自律的特征,道德约束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唤醒人们的良知和羞耻感,从而实现自我控制和社会控制的理性目标。伦理管理要求通过管理措施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用道德的尺度来衡量管理的标准,使企业及其全体人员认识到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从而全面造就自己,承担社会道德责任。斯蒂芬·R·柯维说,唯有基本的品德才能够为人际关系技巧赋予生命。管理过程正体现了其中蕴含的道理。简单回顾管理学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诞生开始,整个管理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一种伦理思考,那就是以“物”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还是力求二者统一。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那么什么样的经营管理行为是合乎道德的?管理与被管理之间应具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才是符合道德的?以什么样的目标利益来促使职工努力工作等。诸如此类的管理问题是任一时期管理学理论所不可能回避的伦理问题。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的伦理化日益明显,“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伦理管理将是管理理论的一个新的话题。“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伦理管理已不再把单个的个人或企业内部人作为管理中心,而是关心与己利益相关的人群,将人类的文明和发展作为己任。

[1]朱荣.管理控制与财务控制的关系探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3(1)90

[2]裴文华,杭锋,施以正,罗伯特·安东尼.管理控制的性质[J].管理世界,2015,6(5)66

[3]刘霞.管理控制框架研究进展及启示[J].财会通讯,2015,7(25)80

[4]张桂杰.管理控制综述——预算角度[J].经济研究导刊,2015,8(33)91

[5]段伟为.销售人员管理控制内涵与测量研究[J].知识经济,2015,5(4)80

F272

A

姚小涛,男,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5级博士

猜你喜欢
伦理理论管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