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VR新闻的报道模式与未来挑战

2016-02-28 09:00宋林燕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虚拟现实媒介

宋林燕

(东北财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浅论VR新闻的报道模式与未来挑战

宋林燕

(东北财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新闻业的变革。相比传统新闻,VR新闻的报道模式在内容、交互和受众层面都有所变化。当然,VR新闻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会面临技术、人才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的挑战。

VR新闻;沉浸感;报道模式

虚拟现实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从整体来看它的发展并不是很快,不过近年来它的各项融资和内容生产都呈现井喷之势。尤其2016年被称为“虚拟现实元年”,VR技术在游戏、直播、电影、广告、房地产、教育等各个领域得以广泛应用。新闻业也一直对其保持密切关注,从国内到国外、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众多新闻机构都在尝试VR新闻。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Jaron Lanier)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指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打造出具有沉浸感三维环境的一种技术。VR将用户带到他们想去而不能去的地方,以真实的临场感来保证用户有完美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体验。

一、VR新闻的概述

“VR新闻”是指以虚拟现实输出设备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新闻作品,可以为受众提供沉浸式虚拟互动体验。正如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VR技术让新闻可听、可视、可感,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VR新闻完美融合了声音、文字、图片、影像、互动和体感等信息,打破了受众阅读新闻的媒介局限,使其不再局限于文字、图片或是视频画面报道。

回顾VR新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12年Newsweek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突发事件中,做出时长3分29秒的新闻纪录片《洛杉矶的饥饿》,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饥饿难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2015年11月6日,《纽约时报》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NYT VR上线,并推出第一部VR新闻纪录片《流离失所》。在我国,VR新闻的起步稍微晚些。2015年9月3日,《人民日报》制作了“9·3大阅兵”VR全景视频;而在2016年的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浪新闻、网易新闻、澎湃新闻、优酷土豆、乐视网等都采用了VR新闻报道模式。媒体通过VR技术录制并上传两会现场视频,受众可以使用VR设备在PC端或者移动端进行观看,感受置身会场的沉浸式体验。

目前,VR新闻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其表现形式主要是360°全景新闻,通过智能手机或网页观看,但这和真正意义上的VR新闻还有很大差距。360°全景新闻是通过导演镜头移动的时间轴进行播放,与一般视频不同的是,它每一帧都设置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它只需借助兼容全景视频的PC/手机端,通过鼠标或者手指触摸屏幕就可实现与视频的交互,可是受众依然受制于导演镜头的移动。VR新闻应该使受众有很强的机动性,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沉浸式的环境体验,带上VR设备在3D虚拟空间中随意走动、自主探索,没有既定的时间轴线。

二、VR新闻的报道模式

(一)内容层面

1.新闻报道“去中心化”。VR技术使新闻报道从“叙述”走向“呈现”。传统新闻报道总会聚焦一个新闻点,并通过新闻标题和新闻主线加以叙述,这种单方面的独立叙事模式最大限度地限制了受众“看什么、怎么看”。而VR新闻注重体验,能更好地还原新闻现场,呈现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细节,让受众沉浸其中,自己探索核心主题。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总能看到各种虚假新闻,其捕风捉影、虚构内容,有悖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另外,作为记者、编辑,也必须避免主观性的判断,始终坚持客观中立的立场。VR新闻模拟还原新闻现场,使得新闻不再受到记者文字描述和评论立场的影响。这种“呈现式”叙事模式是对受众的“放权”,媒体只充当还原新闻现场的角色,而对于看什么、怎么看则由用户自己去探讨和获取。

2.新闻报道“去中介化”的趋势。VR新闻报道中几乎没有媒体的身影,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也随之减弱。“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正如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揭示了大众传播构成的环境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通过信息的简单化选择、加工和重构,通过记者语言化的报道向公众提示环境。甚至由于传播者的刻板印象给事物贴标签,出现一桩桩的反转新闻事件。VR新闻在内容层面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现场,几乎可以实现新闻事件的复制式再现,使得拟态环境接近现实环境。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内容的把关能力减弱,仅仅局限于VR新闻的录制阶段,即信息的采集环节。另外,VR的表达能力不如传统视频强,去掉框架以后,就无法影响观众的观看方向,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减弱。VR新闻是对媒介中介的削弱,记者、信源、受众模糊不清,用户的自主性得到释放和增强。用户在“亲身体验”中选择性接触和注意新闻事实,可以说,新闻报道由媒体和受众的互动共同完成。

(二)交互层面:“二维平面”互动向“三维空间”互动转变

从新闻问世以来,其交互界面经历了纸媒、广播、电视端、PC端、移动端的变迁。在虚拟现实技术下,人机互动有了新的突破,从“二维平面”互动向“三维空间”多维互动转变。VR技术重新释放了新闻的表现力,逼真的视觉画面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延伸了受众的感官体验。这种类社交互动使得用户不再是简单地“看”“听”“读”新闻,而是在“亲历”新闻事件,由此产生更情绪化的新闻体验和发自肺腑的反馈。VR新闻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通过简单的手势体感操作自主推进,这种简化的操作流程和优质的交互体验让用户置身其中,与所处的虚拟环境以及故事之间产生内心的交流。正如彭兰教授所说的,未来的信息呈现将不再完全依赖今天的各种实体“屏幕”,“屏幕”在扩张,在“虚拟化”。未来新闻的表现形式将突破传统媒体的“二维平面”,进入“三维空间”,将为释放新闻表现力带来新可能。

(三)受众层面

1.在接收方式上,受众灌输式阅读到沉

浸式体验的转变。传统新闻采用单向性灌输的报道方式,受众消极被动地接收新闻信息。虚拟现实技术超越语言和时空的限制,受众在沉浸式的新闻体验中获取新闻信息。VR技术专注于感官服务,它给用户营造“在场感”和“沉浸感”,受众可以在3D虚拟空间中获取新闻的同时满足其情感和娱乐需求。正如依莱休·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在使用媒介满足需求时,不仅从媒介内容获得满足,更是通过使用媒介本身以及在媒介接触时的情景中获得满足。VR新闻不仅为受众提供新闻,了解客观世界的需求,更重要的是VR让受众获得身临其境的满足感。在里约奥运会的VR报道中,受众不仅可以及时跟进奥运进程,还可以在VR构造的3D虚拟空间中体验现场激烈的赛事进程、欢呼声和加油声。

2.在视角转换上,受众从旁观者视角到参与者视角的转变。新闻本身是报道性的,报道者以观察者的视角、第三方的视角进入新闻里,记者会展现多样的信息源,呈现不同的态度和观点,从而实现平衡和公正。虚拟现实突破语言、时空的限制,使用户“身临现场”。在VR新闻中,我们可以用新闻当事人的视角来获取新闻信息,使得第一视角的报道有了可能性。例如,新浪新闻在两会现场VR全景式报道《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中,网友可以选择身份,通过“总理、省长、群众、记者、外宾、黑衣人”6种身份的选择来体验不同角色、不同位置对于会场内部的视角感受。

3.在阅读状态上,受众从理性认知到情感参与的转变。以往,基于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新闻认知是第三方的、独立于事件之外的,状态是理性的。而基于虚拟现实媒介下的沉浸式报道使受众以第一视角身处新闻事件中,从而带动受众的情感参与。虚拟现实这种“煽情媒介”,使得新闻直击用户内心、完全控制用户的注意力,产生最发自肺腑的反馈。VR新闻让受众身处事件发生的现场,就好像一切都发生在自己面前,这与之前通过记者、编辑报道、了解到的新闻体验完全不同。在《流离失所》纪录片中,展示了3个孩子身处饱受战争蹂躏的地区,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如果单单是文字、图片我们无法感受到3个孩子的那种孤独和绝望,可能只是比较理性地判断事件发生的地点、原因以及政府营救措施等。在VR报道中,我们能更加真切地感受战争之下他们的悲惨生活。

三、VR新闻的挑战和未来

首先,VR新闻的制作技术有待提升。虽然技术决定论者夸大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不可否认,文化产业被技术所驱动。目前,VR新闻的制作周期较长,无法满足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同时,长时间佩戴可视设备造成的眩晕感,也使得虚拟现实体验大打折扣,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V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VR新闻还处于初级阶段,而未来VR新闻的发展将集中在加强互动性和个性化方面。VR新闻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独特优势,洞察用户的信息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内容。

其次,培养专业人才的迫切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形成技术倒逼媒体的局势。无论是媒介融合还是VR新闻,都迫切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这对新闻传媒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挑战。作为VR新闻工作者,不仅需要学习VR新闻的新型叙事模式,更需要培养采集和制作VR新闻的能力。对于这一点,笔者持乐观态度。目前,学界与业界都对VR新闻进行了研究与尝试,以探索VR技术下新闻报道的新模式。

最后,硬件设备的普及和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培养。目前,VR硬件设备在用户中还没有得到普及。一方面,VR设备过于笨重,不便于携带。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根据施拉姆的媒介选择或然率公式来看,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VR新闻需要设备辅助,那么就需要设备像耳机一样便于携带,降低获取信息的费力程度,提升虚拟现实的体验质量。另一方面,由于VR技术发展还不成熟,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内容制作的成本都很高,而对于VR新闻的体验效益来看并不完善。出于成本和效益考虑,多数人选择回避这一媒介。因此,无法培养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不过,对于这一点并不要悲观。正如创新扩散理论所说的,每一种新技术的创新扩散都会经历从少数人使用,到大多数人“模仿”使用的大众化发展历程。VR技术也不例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体验成本的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用户会采用这一新媒介,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也会随之改变。

现阶段,尽管VR新闻还处于全景视频新闻阶段,VR技术和新闻产品本身也仍未成熟,VR硬件设备在用户中还没有得到普及,但对于新闻媒体来讲,如何利用VR的沉浸感和现场感讲好故事是未来新闻要探讨的重要话题。不可否认,VR技术无论是内容层面,还是交互层面、受众层面都改变了媒体的报道形式。但我们也要时刻警醒,无论技术有多么强大,在新闻报道上技术只是手段,优质的内容才是根本。

[1] 张超,丁园园.新闻业的沉浸偏向:VR新闻生产的变革、问题与思路[J].数字时代,2016(11):38-41.

[2] 新浪推出VR全景式报道为两会报道增添新意[DB/OL].人民网,http://news.sina.com.cn/c/sz/2016-03-07/doc-ifxqaffy 3693810.shtml,2016-03-07.

[3] 彭兰.移动化、智能化技术趋势下新闻生产的再定义[J].新闻记者,2016(1):26-33.

[4] 孙振虎,李玉荻.试论VR新闻的沉浸模式及未来趋势[J].电视研究,2016(9):4-6.

[5] 赵金. VR新闻及对媒体融合转型的启示[J].青年记者(上),2016(13):49-51.

G210.7

A

1674-8883(2016)24-0084-01

宋林燕(1993—),女,山西吕梁人,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虚拟现实媒介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校园中的应用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