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舆论导向探析

2016-02-28 19:51唐筱童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联合政府蒋介石

唐筱童

(重庆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 402160)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舆论导向探析

唐筱童

(重庆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 402160)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中心城市公开创办的一份大型日报,在抗日战争每一重大的历史关头,它始终坚持以救亡图存的正确舆论引导人,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当国民党一意孤行,片面抗战遭到失败时,它引导国统区各阶层人民认识全面抗战的意义;当“亡国论”和“速胜论”甚嚣尘上时,它引导国统区各阶层人民全面分析敌我双方各自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认识到中国必胜但又不能速胜,只能打持久战,既坚定了抗战信心,又防止了军事上的盲动主义;当国民党顽固派在日寇的诱降下发动三次反共高潮时,它引导国统区各阶层人民认识日寇诱降阴谋和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分裂不利于抗战胜利的大局,掀起了反投降、反分裂、反倒退的浪潮,从而坚持了团结、抗战、进步的正确路线;当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时,它引导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把国民党淹没在争民主的舆论海洋中。

《新华日报》;抗战;团结;民主;进步;联合政府

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底,武汉沦陷后迁往陪都重庆继续出版,直到抗战胜利以后。在当时特殊的环境里,它虽历经磨难却不忘初心,坚守信念,在国统区舆论界独树一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宣传全面抗战,打持久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国民党政府不愿发动群众抗战,而实行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结果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新华日报》创刊伊始,即在《发刊词》中公开宣告“本报愿为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效力”,并刊登一则抗战警语,摘引了蒋介石《告国民书》中的一段话:“今日大祸当前,义无反顾,故为抗战全局最后之胜利,今日形势,毋宁谓于我有利,且中国持久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各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摘引蒋介石这段与中共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的“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的抗战”主张大致接近的话语,就是旨在推动蒋介石进行全面、持久抗战。随后,《新华日报》除接连发表《动员全体人民参加抗战》《论抗战时期的民众运动》《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增强抗战力量》等文章,从总体上反复说明发动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大众进行全面抗战的重大意义外,还从各个侧面发表《抗战中的民权主义》《抗战与改善民生》《建立广大民众武装》《加强民众组织》等社论、文章,针对国民党当局限制和阻挠民众的发动,提出实行全民抗战,必须让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居住、信仰和武装自己的自由,当局应允许民众团体、组织进行登记,并加强政治领导,给予物质上的支持、帮助,充实其工作内容,扩大其群众基础。文章正确阐明改善民生与集中民力、争取抗战胜利的关系,认为只有采取措施解除工农大众的过重负担,减轻他们的痛苦,才有利于增加生产,支持持久的抗战。

国共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新华日报》创刊后,用了极大的篇幅刊登蒋介石及国民党党政军要人有利于动员一切力量进行抗日的言行。例如,1938年1月19日,报纸全文刊登了国民政府拒绝日寇诱降,发表《全力维护领土、主权完整,暴力之下绝无和平可言》的声明以及蒋介石对此问题发表的《谈话》,并以《国民党政府的重要声明》为题发表评论,坚决支持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严正立场。此外,报纸还刊发了蒋介石号召全国军民“坚毅沉着、奋战到底”的《通电》、致各省国民党党部《激励同胞奋起报国的指令》等文稿,并配发言论予以欢迎、支持。

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内出现了“亡国论”“速胜论”的喧嚣。“亡国论”者声称,抗日必败,再战必亡;“速胜论”者见徐州会战台儿庄一战取胜,便产生了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徐州会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中国会很快胜利。这两种观点,前者产生妥协投降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两者都松懈人们的斗志,解除抗日者的精神武装,对抗战危害极大。针对这种情况,《新华日报》抵制了王明右倾机会主义的干扰,毅然两次将毛泽东的论著《论持久战》印成单行本随报发送,并连续刊登周恩来的《论目前抗战形势》《论战局的扩大》等社论,详细介绍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的观点,指出中日双方各自依存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强弱对比规定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不可能速胜;小国、退步、寡助与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科学地预见了中国抗战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指明争取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与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从而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新华日报》还指出,“亡国论”者把强弱矛盾夸大起来作为全部问题的根据,而忽略了其他的矛盾,因而是片面的、主观的、错误的、没有根据的。“速胜论”者或根本忘了强弱这个矛盾,而单单记住了其他矛盾;或对于中国的长处,夸大得离开了真实情况,变成另一个样子;或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而得出速胜的错误结论。这样,就使人们明确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二、宣传“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

广州、武汉陷落后,抗战进入敌我相持阶段。日寇将侵华主力转而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和人民武装,对国民党则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1938年12月底,汪精卫抢先一步叛逃香港投敌。蒋介石表面上打着抗日的旗帜,背地里却与日寇、汪伪政权秘密勾结。在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公然把政策重点由对外转为对内,确定了“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一整套方针,并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具体政策,加紧制造反共高潮。1939年5月2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电周恩来,指出:在国统区,“应在反汪中,开展反对一切投降与反共分子的斗争”。《新华日报》于1939年7月8日,拒检刊登了毛泽东撰写的代论,题为《当前时局的最大危险》,指出:“公开的汪精卫和暗藏的汪精卫辈,制造反共空气”,不过是“投降的准备步骤”,这是“当前政治形势中的主要危险”。同时,还全文发表了中共中央《为抗战两周年对时局的宣言》《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前者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著名口号;后者提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行动原则。此外,《新华日报》还大量刊登了八路军、新四军负责人彭德怀、项英、陈毅、贺龙、邓小平等人的文章和战地采访报道,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揭露国民党顽固派诬蔑八路军、新四军“游而不击”的谎言,并在思想文化领域批判了国家社会党头目张君劢《致毛泽东的一封公开信》中叫嚣的“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暂搁一边”,把八路军“完全托之于蒋先生手中”的谰言。

报纸在这个时期坚持党的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在坚持以民族利益为重、维护国共两党合作的前提下,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从正面肯定国民党集团抗日的一面,如在言论中承认蒋介石为“最高领导”,强调在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的领导下实行抗战;积极报道蒋介石等人的抗日言论等,以争取他们留在抗日统一战线里面。

英美在远东实行绥靖政策,对日本作出让步。日军进占宜昌,并加强空袭重庆。这时,国内抗战形势异常严峻,出现了普遍的悲观情绪。《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连续发表多篇社论,如1940年7月14日《在困难面前站立起来》、8月21日《消灭悲观失望情绪》等,呼吁战胜困难,振奋士气,并报道八路军“百团大战”,增强人们坚持抗战的信心。及至日寇突然从广西南宁撤兵,国民党顽固派借此大肆渲染,散布乐观空气之际,《新华日报》于1940年11月初发表《日寇放弃南宁及其新的阴谋》《中国应当趁机反攻》等社论,指出日寇“现在的诱降以撤兵为手段,这在过去是没有的”,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策略,鼓动政府乘机反攻,破坏敌人“和平”撤兵、政治诱降的阴谋,以振奋人心。

德、意、日签订三国同盟协定后,蒋介石处在英美、德意日、苏联三大阵营的争夺之中。他自以为左右逢源,便以“反共”为轴心,居中选择,于1941年初策动了“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作为投降日寇的一个重大步骤。《新华日报》不顾反动派的破坏,先是抗检刊登周恩来“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的题词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的四言挽诗,将“皖南事变”信息透露于众,并用出《增刊》、传单等形式,将“皖南事变”的真相以及中共中央军委关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军长、刘少奇为政委的消息传播出去,全文发表《中共七参政员不出席参政会之全部文献》。同时,还选登国外友人、社会团体和华侨领袖希望中国继续团结抗战,不要分裂的谈话和函电;刊登群众捐款慰问新四军将士的信,等等,向国民党顽固派表示强烈的抗议。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国民党不得不表示“保证以后绝无剿共的军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了。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意法西斯为寻求日本在东方的配合,突然宣布承认南京汪伪政权。这样,亲英美派的蒋记国民政府不得不宣布与两国断交。中共中央此时作出《关于反法西斯国家统一战线的决定》,提出党在当前的任务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国共合作,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在外交上,同英美及其它国家一切反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新华日报》及时刊登了此项《决议》,并发表周恩来的代论《论苏德战争及反法西斯的斗争》一文,指出:中华民族运用站在东方反日本法西斯前线的地位,结成更广大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肃清一切反苏反共及对日妥协的思想,以推倒东方法西斯日本帝国主义;继而转载了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其中第一项主张就是“拥护国际反法西斯阵线,促进中、苏、英、美及其它一切反对法西斯的国家民族一致联合”。及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新华日报》发表题为《正义的怒吼》社论,强调国民党在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的立场上,“再不容有丝毫的犹豫与含糊不清了”。

然而,蒋介石顽固坚持反共,又于1943年3月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鼓噪一切革命都包括在三民主义里面,宣扬法西斯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对共产主义,诬蔑中共为“新式军阀”,搞“新式武装割据”,并暗示两年内解决共产党问题。《新华日报》发表一系列文章加以驳斥:共产党有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前者为新民主主义,后者为社会主义。两者是有机构成的两部分,而为整个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由于我党的最低纲领与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基本上相同,所以我党才承认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并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这是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统一战线。因此,不能因为共产党的最低纲领与三民主义基本相同,就叫嚣要取消共产主义。这就澄清了党内外人士思想上的模糊认识。

不久,共产国际解散了,蒋介石再次借机叫嚣“解散共产党”“交出边区”。同时,还命令胡宗南调集河防大军包围陕甘宁边区,先后调动军队达45万人,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为了在舆论上反击蒋介石的反共阴谋,鉴于国民党新闻检査机关的压制,《新华日报》遵照毛泽东的指示,采用迂回的办法,揭露了法西斯的罪恶,一连发表了《法西斯丧钟响了》《彻底扑灭法西斯毒害》《人类的忿怒》《犯罪者无可逃》等社论、短评及资料性文章,内容都是借外喻内、指西说东,把蒋介石比作墨索里尼,将国民党比作意大利法西斯组织。报纸还针对国民党顽固派“解散共产党”的叫嚣,以牙还牙,发表《应该解散的是法西斯党》《墨索里尼去了,法西斯制度还存在》等文章加以回击。此外,《新华日报》还将《评中国之命运》《质问国民党》等文章印成小册子,向中外人士散发,彻底揭露国民党反共的丑恶面目,蒋介石在舆论上陷于被动,不得不在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上承认“中共的问题是一个纯粹的政治问题,因此应该以政治的方法来解决”。这样,蒋介石发动的围攻陕甘宁边区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不战而退。

三、呼吁政治民主化,成立联合政府

要实行全民族的抗战,就要实行政治民主,成立联合政府。但国民党却顽固地实行一党专政,不承认国民党以外的各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不给人民群众应有的言论、出版、结社、集会自由等基本权利。虽然蒋介石宣布共产党为“政治问题”,以政治方法解决,为此决定在抗战结束一年后召集国民大会,制定并颁布宪法,但是,他在国民政府最高委员会下设立“宪政实施协进会”,由他自任会长,一人包办,无视各抗日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存在。针对这种玩弄“协进宪政”的把戏,《新华日报》于1943年9月19日发表题为《对待三届二次参政会的期望》社论,指出:“要实行宪政,首先要训练人民使他们有行使民权的能力……民主自由的政治生活就是最好的训练所。”接着,又发表《我国宪政运动回溯》和《民权与宪政问题的演进》等专文,告诫大家:“立宪者当望之国民,不当望之君主。”报纸还于1944年2月24日刊登“成都通讯”,引用成都《华西日报》社论:“今天,情形大异于往昔,全国民众除极少数如贪官污吏、汉奸豪绅之类而外,无一人不在生存上感觉民主的需要,无一人不把民主当作生存去争取。”

1944年春天,日军为打通从北平到广州和南宁的交通线,向国民党军发动了战略性进攻,国民党军队望风溃退,在大后方人民群众中引起恐慌。蒋政权腐败无能不堪一击的状况暴露无遗,印证了一党专政、政治不民主的危害性。《新华日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中共代表林伯渠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作的《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全文刊载。林伯渠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接着,又于9月25日二版头条登载了第七次宪政座谈会的消息,标题是:实行民主,挽救危局,只有召开国是会议(引题),成立联合政府(主题),国民党元老、各党派领袖、社会各界人士,一致喊出这个响亮口号(副题)。消息中引用沈钧儒的话说:“政府如果对实行民主有诚意,只要5分钟就可以使言论自由,承认各党派合法地位。”章伯钧的发言要求组织民主联合政府。这条新闻还报道了到会的中共代表董必武发言说:“政府要求人民的,人民都做到了,一千二百万壮丁,三千万担粮食,种种捐税,都承受了。而人民要求的言论、人身、集会、结社等自由,却还没有得到”;“我们已经向参政会,提出召开国是会议,组织联合政府。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全国人民,把日寇赶出去”。以“成立联合政府”作头条标题,在《新华日报》还是头一次,这对蒋记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挑战。紧接着,《新华日报》又于10月10日在增刊上登载了胡绳写的《辛亥革命的功绩:推翻了满清的寡头专制》一文,警告国民党一党专政必遭恶果,在宣传上寸步不让。

《新华日报》代表中共提出“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把争民主的锋芒对准蒋介石的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反映了各抗日党派、抗日人民的广泛意志,从而把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蒋介石在1945年元旦广播演讲中则重弹“召开国民大会”“颁布宪法”“还政于民”的老调,作为对抗“联合政府”的挡箭牌。事实上,他要召集的“国民大会”的“代表”,是早在抗战前就由他圈定的;要颁布的“宪法”,也是在1936年5月5日由国民党单方面公布的“五五宪草”。蒋介石把这一套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旧货搬出来,披上一层“民意”的外衣,企图强加在抗战胜利了的人民头上。《新华日报》针锋相对,接连刊登了民主同盟《对时局的宣言》、重庆文化界三百余人《对时局的进言》、重庆妇女一百零四人《对时局的主张》等文章予以反击,并发表社论《争民主是全国人民的事情》,指出,“民主是从人民的争取和斗争中取得的成果,绝不是一种可以幸得的礼物”。这样,由《新华日报》发起的争民主舆论使大后方的民主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在呼唤“联合政府”的声浪一浪高一浪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毛泽东作了《两个中国之命运》《论联合政府》的两个报告,指出: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道路、两种命运:或者是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或者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老中国。这两种道路、两种命运,前者是一个光明的前途,后者是一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任务,就是竭尽全力去争取前一种光明的前途,反对这后一种黑暗的前途。办法就是立即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权上的最高形式,是全国人民的呼声与要求。毛泽东这两篇报告为我党在抗战最后阶段及战后制定了正确的纲领、路线、策略,特别是“两个前途、两种命运”决定胜败的论断,指引着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的这整个历史过程,意义是深远的。《新华日报》未等大会闭幕,即将《论联合政府》印出20万份,于1945年5月11日开始在重庆发行。

1945年上半年,围绕“联合政府”的斗争,一个是经过整风与大生产运动,提高思想、积蓄力量、团结一致的新生力量,蒸蒸日上;另一个是坚持独裁的封建法西斯残余势力,专制、腐败,日薄西山,江河日下。这就是抗战胜利前夕从《新华日报》版面反映出的两种不同景象。

总之,《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冲破国民党军警宪特的重重封锁、包围和迫害,在抗日战争每一重大的历史关头,始终坚持以救亡图存的正确舆论引导人,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1] 韩辛茹.新华日报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0-30,310-320.

[2] 廖永祥.新华日报史新著[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13-19,164-197.

[3]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40-245.

G219.29

A

1674-8883(2016)21-0001-02

唐筱童(1967—),男,四川三台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联合政府蒋介石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尼泊尔毛派退出联合政府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尼泊尔22政党要建联合政府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
蒋介石阅兵趣闻
添笔游戏
巧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