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靖《苍狼》成吉思汗征服欲的无意识解析

2016-02-29 02:05黄碧琴唐文军
长沙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井上靖成吉思汗

黄碧琴,唐文军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000



井上靖《苍狼》成吉思汗征服欲的无意识解析

黄碧琴,唐文军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从心理学角度,以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对《苍狼》文本进行解读,对该作中主人公成吉思汗的无意识心理进行分析,揭示井上靖所说的“不竭征服欲”之谜乃是源于成吉思汗无穷无尽的无意识。

关键词:井上靖;成吉思汗;无意识;征服欲

1959年问世的《苍狼》,井上靖称其为继《天平之甍》、《楼兰》、《敦煌》之后的第四部历史小说。《苍狼》主要描写的是成吉思汗征战的一生。1961年,该作在日本文坛引起了一场著名的“狼的争论”。在国内,也有一些关于《苍狼》的文章与评论发表。一部《苍狼》在日本和中国引起了很大反响。虽然国内外有很多关于井上靖《苍狼》的论文出现,但还没有发现对作品所刻画的人物进行详细研究的论文或论著。

一无意识与征服欲

井上靖在《<苍狼>的周围》一文中这样写道:“在《苍狼》的创作过程中,我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我要写出我所理解的成吉思汗……我最想探寻的,就是成吉思汗那无穷无尽、不知疲倦的征服欲望到底是从何而来的?这是一个难解之谜。”他还说:“之所以萌生想写某一历史人物的欲望,对我来说,主要是对这个历史人物有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如果我对某个历史人物完全不理解,那么我就认为自己和他无缘,一开始也不会萌生写这个人物的欲望;相反,如果非常了解某个历史人物,那就更不会有写这个人物的念头。我之所以想写成吉思汗的一生,是因为我对这个人物有一点理解,却又有难以理解的地方。那就是他强烈的征服欲的根源是什么?这是一个秘密。”[1]这个秘密是什么?井上靖没有直截了当说出来,而是以《苍狼》为题创作了这部作品。其实这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别人看不见摸不透的内心世界。要进一步了解一个人,必须从他的精神世界着手,才能进行深入的剖析。

井上靖在描写成吉思汗一生的过程之中,从其出生到没于征战,直接着墨成吉思汗的话语虽不多,但十分注重描写推动成吉思汗各种欲望的内在心理活动。可以说,《苍狼》是探究成吉思汗 “无穷无尽,不知疲倦的征服欲”的无意识心理的文学尝试,也是对历史人物成吉思汗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度剖析的文学范本。根据《苍狼》中对成吉思汗的各种心理描写,结合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成吉思汗的征服欲发展阶段融入无意识结构图中,我们能够直观清楚地理解成吉思汗的征服欲之谜(如图1)。

图1 成吉思汗征服欲图解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理论是无意识理论。“把心理生活划分成意识的和潜意识的,这是精神分析所依据的基本前提。”[2]弗洛伊德把一个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无意识(潜意识)占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无意识不会进入意识层面,它主宰着个人内心深处被压抑的、自身没有清楚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但是,无意识在个体清醒的时候会改头换面、冲破阻力跑到意识层面上来,即通过前意识进入意识层面。无意识的内容包括各种本能冲动和压抑的心理活动,在这些本能冲动和压抑的心理活动中产生了肉体和精神的各种欲望。无意识内的欲望和冲动代表着一种巨大的本能力量,是一个人的动力基础,是一个人的行为决定因素,具有自然向上的动机,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会转化成显意识的内容,从而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趋向。

二成吉思汗潜意识里的征服欲

根据井上靖在《苍狼》中对成吉思汗的心理描写,可以看出成吉思汗天生具有不为自己所觉察的征服欲,即完全处于一种无意识(潜意识)的原始状态的征服欲。井上靖在《苍狼》第七页对成吉思汗的出生有这样的描写:嬰児は母親の掌の中で、それまでそこに預けていた自分の小さい手指を、恰もそれが自分の意志でもあるかのように自分で開いたのである。嬰児は碑石(獣骨の玉)の形をした血の塊りを、勲章でも握りしめるようにしっかりと握りしめていたのであった[3]P7。(婴儿放在母亲掌中的小手,似乎具有本身的意志,自动伸展开来。原来他像握着勋章一样握着髀石一样的血块儿。)[4]P2

“似乎具有本身的意志”,这已经说明它只是一种无意识本能,一种天生的本能表现。生的本能表示了存在的力量,呈现出了勃勃生机,展现了向上的力量。“髀石”本身也是一种力量和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暗示了成吉思汗的征服欲还处在自身毫无知觉意识的状态。

根据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对成吉思汗而言,他的出生就是一种无意识行为。他的出生不是由他自己决定的,是无意识中本能的遗传。成吉思汗的出生是一种本能,生的本能,作为婴儿的他只是为出生而来到人世,还不具备了解自身的知识。他的出生只是延续种族的一种无意识本能,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点。他究竟是谁的儿子?作为婴儿的他并不关注也无从知晓,他只是作为生命个体而存在。

七岁时的成吉思汗对本部落祖先的传说毫无兴趣,却被蒙古族源的苍狼白鹿传说深深吸引。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鉄木真も、この蒼き狼の話から大きい感動を受けた。鉄木真は自分が狼と牝鹿の子孫であるということに満足であり、そうでわない他部族のことを思うと、そうした他部族の者が哀れにも卑しくも思われた[3]P19。(铁木真也被苍狼的传说深深打动,他对自己是苍狼与牝鹿的后代心满意足,觉得不具有此血统的其他部族可怜又可悲。)[4]P9苍狼与牝鹿是蒙古族的图腾,蒙古人崇拜它们,这种崇拜作为一种遗传特质被成吉思汗继承了下来;但这种特质是成吉思汗自身无法意识到的,只是作为一种潜意识存在于他的意识深处。作为图腾的狼,身体敏捷,能自由飞跃,具有神通力,所以成吉思汗为自己是苍狼的后代而自豪,实际也暗示了他征服欲的原发性与暗藏的冲动性。

成吉思汗最后成为蒙古高原王者,对部下论功行赏之时毫不吝啬,对自己的母亲却没给予太多。这引起了母亲的不悦,他却毫不在乎,因为他认为“彼女はいかなる時でも自分と共に、モンゴル族と共にある筈であった[3]P245(母亲无论何时都应跟自己在一起,跟蒙古族在一起)。”[4]P145这也体现了他潜意识里面的征服欲。他认为自己与母亲永远是一个整体,尽管自己已从母体分离出来,但母亲还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自己也是属于母亲的,把自己完全留给母亲胜过任何的财宝。正是潜意识决定了他的行为。

三成吉思汗前意识与意识里的征服欲

根据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潜意识在受到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会转化成前意识(模糊意识)甚至意识(显意识)行为,受到的刺激越大,转变成意识的可能性就越强。小说多次描写了成吉思汗被压抑的心理,以及被反复压抑后形成的意识的自觉行为。

成吉思汗6岁时就沉默寡言,很懂事,虽然也希望母亲疼爱自己,却总是把母亲的膝盖与怀抱让给弟弟妹妹。他也尽量避免和别人打架,如果有人故意挑衅辱骂自己,他首先克制和忍耐,直到对手骂完,自己再狠狠出手将对方往死里打。从对母亲的亲近态度来看,他在无意识里认为自己与母亲共为一体,母亲是属于自己的,但是作为长子,又不得不爱护幼小的弟弟妹妹,所以压抑自己独自拥有母亲的征服欲,这种压抑也导致了后来处处想着母亲“终会跟自己在一起”的意识行为。对他人的挑衅,一般人会立即针锋相对地还击,但6岁的成吉思汗却是首先采取克制的态度,把自己的还击欲望压抑在心里,自己的征服欲被对方刺激,处于 “潜意识”与“前意识”之间,还不是一种自觉行为,压抑自己的同时就是在权衡要不要还击,以及权衡以何种程度还击。当他一旦出手还击,征服欲就完全变成一种自己清楚的显意识了。此时的他以强悍的霸气来彰显自己被压抑的冲动,这使得他在劝架的大人眼里不是一个6岁的孩子,而更像是成年人。

成吉思汗9岁时初见孛儿帖,就感觉她与自己是牝鹿与苍狼的化身,并且对未婚妻部落的马术与箭术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成吉思汗已经感觉到孛儿帖对自己的钟情,而自己模糊的前意识里的征服对象不只是女人,还有他的敌人。他自小听父亲讲述自己部落真正的敌人是谁,听未婚妻的翁吉剌部人说金国是何其的富有,时常想起苍狼从遥远的西方远渡大漠而来,是它与东方美丽的牝鹿相会而繁衍出蒙古族的;于是,此时成吉思汗在前意识里认为自己是苍狼的后代,一定要有苍狼的敏锐及能力,必须成为各方统帅才能体现苍狼的价值。

13岁失去父亲后,尚年幼的成吉思汗担负起了照顾一家7口人的重任。不久,他们一家人被族人遗弃,生活变得非常艰辛。次年,同母弟弟别克帖儿因与弟弟哈撒儿不合,违抗一家之长成吉思汗的命令,否定其苍狼的身份认同,这使得成吉思汗多年压抑的征服欲变得越来越清晰:谁反对自己,谁就是自己的敌人。于是他竟然与哈撒儿联手,射死了同母弟弟别克帖儿。如果说以前成吉思汗的种种忍耐是征服欲的被压抑,即处于前意识状态的话,那么可以说从此事件之后,被压抑的前意识里的征服欲就浮到水面,变成了意识即显意识里的被唤醒的自觉性的征服欲了。被唤醒的意识里的征服欲具有极大的攻击力,从成吉思汗此后有计划有谋略地向外扩张的战争事例,可以看出其无限膨胀的征服欲是如何由无意识状态被激发而完全进入一种意识状态的。

成吉思汗被压抑的潜意识逐步被唤醒之后,其征服的欲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他并不是从一出生就想到将会成为蒙古高原的唯一王者的,从小说里的许多细节来看,成吉思汗成为王者主要是由当时的外部环境使然的,是自然环境与人为因素合力造成的。自然环境与人为因素变成了刺激其征服欲的重要原因。

成吉思汗妻子被篾儿乞人夺走,此事加剧了他的征服欲的膨胀。27岁成为蒙古部族汗王之后,随着自己的实力渐渐强大,他开始计划逐渐消灭比自己强大的对手。31岁他率兵袭击盟友札木合的部队,但吃了败仗,败北激发了潜意识里的斗志。35岁时与盟军脱窝里汗打败宿敌塔塔尔,40岁与脱窝里汗盟军粉碎了札木合的主力。42岁应脱窝里汗之邀进攻乃蛮,同时把矛头对准盟军歼灭了脱窝里汗的克烈部。44岁第三次进攻乃蛮,杀掉了曾经帮助自己夺回妻子后又被逼投奔乃蛮的昔日盟友札木合,从而成为蒙古高原的唯一王者——“成吉思汗(伟大的君主之意)”。至此,他终于可以证明自己的蒙古族身份——苍狼的后代。

是不是成了蒙古高原的唯一王者,成吉思汗就会满足呢?并非如此。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认为,人的显意识只是整个人的意识结构里的冰山一角,绝大部分的潜意识与前意识都如冰山沉于水中。只要有足以刺激潜意识的外部条件存在,就会不断地有潜意识转化成前意识以及显意识。人的欲望的沟壑难填,也正是源于此。人的潜意识无极限,被激发出来的征服欲也无穷尽。

成吉思汗46岁时派长子出兵北方,那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的第一次向“国”外扩张。47岁进攻西夏,49岁攻占金国的大同,53岁占领金国的中都,57岁到62岁期间,成吉思汗的远征军西达里海,东到兴安林,北及西北利亚,南达印度。64岁发现北伐的长子未归,他怀疑长子叛逆,于是发兵征讨“逆子”,途中得知心爱的长子逝去的消息乃改攻西夏。65岁于进攻西夏的途中病逝。

成吉思汗的一生是不断征战的一生,他出生时手中的“髀石”隐喻了其一生征战的命运,是潜意识里无法逃离的象征。这种潜意识里的东西不仅左右着成吉思汗,还再次传递给了长子术赤。狼的秉性是攻击与杀敌,成吉思汗如果是狼的传人,一生就免不了杀戮与战争,狼是成吉思汗的精神追求,变成狼也成为其生存的意义。当某种行为变成习惯之后,意识(显意识)又会转变成一种无意识(潜意识)。“合戦は理由なくして突如惹き起こされた(毫无理由突然挑起战争)”、“成吉思汗は戦闘の中に身を置いているか、出なければ包と共に移動しているのでなければ、心の落着きというものを持つことはできなくなっていた(成吉思汗如果不把自己置身于战斗之中,不和蒙古包一起移动的话,仿佛自己就不安心。”作者井上靖对成吉思汗多次看似毫无来由发动战争的心理描写,以及最后宁愿病逝于对外征战的途中而不愿让部下立即告知他人自己病逝的消息的内心活动描写,都鲜明地揭示了其征服欲由无限膨胀的状态再次回到一种不知根底的无意识状态。

参考文献:

[1]井上靖.『蒼き狼』の周囲[M].东京:講談社,1973.

[2]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M].车文博,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

[3]井上靖.蒼き狼[M].新宿:新潮文庫,1965.

[4]井上靖.苍狼[M].冯朝阳,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

(责任编校:余中华)

Analysis of Genghis Khan’s Unconsciousness of Conquering Desire

HUANG Biqin, TANG Wenju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sha Hunan 410000,China)

Abstract:The thesis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text of Gray Wol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through the unconscious theory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enghis Khan’s unconscious mind in the novel,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Genghis Khan moved towards expansion and conquest under the effect of unconsciousness, and unveils the mysteries about his inexhaustible conquering desire .

Key Words:Inoue Yasushi; Genghis Khan; unconsciousness; conquering desire

作者简介:黄碧琴(1972— ),女,重庆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唐文军(1969— ),男,湖南绥宁人,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教学。

收稿日期:2015-11-18

中图分类号:I31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6)01-0105-03

猜你喜欢
井上靖成吉思汗
从地方理论看井上靖的中国丝路游记
井上靖的新疆旅行与新疆游记
成吉思汗
日本作家井上靖对战争的文学反省
迷幻的湖
《绵虫》中井上靖孤独感的形成
井上靖和他想象的“敦煌”
西夏人眼中成吉思汗在西夏的最后一战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