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修养

2016-02-29 02:50
科学家 2015年1期
关键词:石头科学家哲学

修养是比素质更高一层的品质。素质是行为规范的养成,而修养是思想内涵的养成,素质是人的外在表现,修养是人的内在映射。在汉语中,修养意味着修身养性,修身既包括个人素质的提高,也包括思想意识的提高,修身是为了养性,养性的目的就是更好地理解自然与融入社会。所以,修养是包括科学家在内的所有人应该终生不断的修炼。

科学家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主要从客观的角度或者说物质的角度探索未知世界,并创造出利用世界以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客观的手段。科学家是如此的钻研于物质世界的本质,以至于他们常常忽视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完美,也被不了解科学家的社会群体认为难以理解。本不该如此,因为科学家为人类知识宝库添加了难以计量的内容和无尽的获知可能性,科学家要想更深入理解社会或者被社会更多理解,就要加强自己的修养。这种修养,简而言之,就是增加自己以主观角度看世界的能力。

假如在青藏高原旅行,看到一块很奇特的石头,你会如何看待它?地质学家会想这是什么地质年代的产物,化学家会琢磨石头的元素组成,物理学家会思考石头的结构如何用公式来描述,哲学家会思考石头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意义,而僧侣会在石头上刻六字真言并垒在玛尼堆上,雕刻家会把石头雕琢成一个形象,诗人会在心里生出一个幻景,也许音乐家会拿起石头敲一敲听听声音(中国古代的乐器石磬不就是这么诞生的吗?)。科学家是前半部分那些客观的人,但是科学家也可以多一些后面那些人的主观认识能力,这就是我说的科学家需要加强的艺术哲学修养,即对世界进行诗意的、乐感的、情绪的、形象的或者哲理的看待。

假如你穷居闹市,假如你富在深山,假如你身居庙堂,假如你身陷囹圄,这个社会于你是什么关系?同样的人群,不同的相处,自然有不同的利益纠葛,合作还是拆台?别人进步了,赞美还是妒忌?这些人间俗务往往会影响科学家的心态。对社会潮流和人性的把握需要另一种修养,即人文政治修养。

中国的现代科学是舶来品,科学家是知识分子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从小所受的启蒙教育以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为基础,这和长大后学习和从事的自然科学之间存在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科学家的大脑经常处于互相矛盾中。其中最严重的思想矛盾在于,科学要求实事求是和创意,而社会却经常需求模棱两可和平庸,因此有潜质的好科学家往往难以被管理者和同僚认可,而得到管理者和同僚认可的科学家却常常不够优秀甚至很差劲,这就是社会对专家学者不满的根本原因。最近因贪污科研经费而被逮捕的几位知名科学家应该就是这种典型,连守法做事的基本修养都没有,没有底线的科学家朝秦暮楚,不可能真正优秀。正如古代很多文人从小饱学孔孟之道,一旦发达后就变成功利之徒,很多科学家在求学之初还是实事求是、认认真真,但拥有一定地位后就不再把学术追求和规范当回事了,完全按照权力场或生意场的低级生存法则行事,堕落为一个有知识无修养的“砖家”。人文政治修养不足,很可能就会如此。

人文政治修养决定一个人寻找其社会坐标的方向。同样是医生,有为救治八路军牺牲的白求恩,也有为罪恶的731部队搞活体实验的日本医学家,就是明证。从人文方面讲,中国科学家如何才能将现代科学之树在中华文化的土地上栽培好,而不是搞科学就要去中国化,这是一个大命题。从政治方面讲,科学技术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利益集团甚或个人服务,这也是一个大命题。降一个层次,本土热爱中华文化的科学家是不是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他们该不该有话语权和表现的舞台?拥有巨大话语权的科学家是不是应该在替国家立项把关时多考虑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只考虑自己抱团烤火?这是一个中命题。再降一个层次,科学家在明知道浪费纳税人血汗的项目面前,要还是不要,这是个小命题。不断积累人文知识,包括历史、经济、民俗、法律、政治方面,可以帮助科学家尽量准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做出正确选择,杜绝不必要的言行。现在科研领域里学霸横行,通过垄断各种项目计划和人才计划的话语权,俨然形成了类似南北朝的门阀集团,这种逆社会发展潮流的利益联盟很快就会被瓦解。政治正确是在任何社会制度下做事的第一要务,科学家可以不这样吗?

科研工作是十分辛苦的事,创新又是难中之难,所以大多数科学家夜以继日地工作,也很少真正享受到科研有了成果的喜悦,那么我们在平常的烦冗工作中该如何快乐呢?或者该如何消除不快乐呢?艺术哲学修养此时就至关重要了。

其实不管我们钻研得多么深刻,这个世界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都是差不多一个样子,即只有表面的物体和只有表象的事件,唯有哲学家会思考表面和表象底下的本质。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艺术作为一种对世界形象的描述,可以刺激人的感官、触动人的情绪,让世界在人的眼里不像是在猪狗的眼里那个样子,这实在是人活下去必不可少的,即使最下里巴人的,也要有最低程度的艺术。科学家若没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除却他的专业知识,就与他人无异,世界是不具备什么美感的,人生也是如此乏味,那还能有什么激情去创新吗?如果有,一定是利益驱动的“为了创新而创新”,这就偏离了研究的基本方向。梵高画麦田,因为麦田对于他有特殊的美感。我们去观察一个原子或一个分子的样子,是因为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是很美的,这些物质构成的世界是很美的。因此,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由西方人鼓吹的什么“便捷、舒适的生活”,而是审美,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最终目的。至此,科学研究和艺术、哲学在终极目标上统一起来。科学家应该具备艺术修养和哲学修养不是很自然而然的吗?

让科学人生涅槃在艺术感知和哲学思考中,未尝不是科学家的好归宿。缺乏艺术修养的科学家就像缺水的土地(干巴巴,没有生气,风大了就会化作沙尘飞扬),遇到阻力和压力就会失去热情。当我们渺小时,期盼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或者听听“英雄交响曲”,“让胸中多些豪气,精神振奋一些”。当我们失败时,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安慰一下自己,或者听听“悲怆交响曲”,让心情悲伤到无以复加后,就可以走出悲伤。如果将科研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就不会有任何心理问题,只是这样的状态不易达到,更何况很多人根本对此无意识。

科学家是同自己的智商和知识较劲的人,其艰难困苦无法言讲,唯有不断提高修养,才能完美地驾驭这个过程,让科学成为学问而不是负担。让科学家成为社会看得懂的人,这是我们自己的事。endprint

猜你喜欢
石头科学家哲学
别小瞧了石头
假如我是科学家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与科学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