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对台特色,凸显海峡视角
——从一组获奖作品谈节目创新

2016-03-01 04:45钱志军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新闻奖海峡广播

钱志军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福建 福州 350001)

抓住对台特色,凸显海峡视角
——从一组获奖作品谈节目创新

钱志军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福建 福州 350001)

由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主创的2014年2月11日《海峡广角镜》节目日前荣获中国新闻奖广播编排类三等奖,这是《海峡广角镜》节目首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也是继《666新闻特快》之后,海峡之声品牌节目再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笔者认为,抓住对台特色,凸显海峡视角是节目获奖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未来节目创新的方向和思路。

对台特色;海峡视角;节目创新

一、节目特点

这次我们送评的这档《海峡广角镜》节目首播于2014年2月11日晚间,重点围绕当天下午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举行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第一次正式会面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展开。《海峡广角镜》之所以能够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档节目的几个突出特点,应该是打动各位专家、评委的关键因素。

(一)时效性好,针对性强

“张王会”举行前,主创人员就根据台湾受众的关注重点,积极准备节目素材。本台特派记者现场发回消息,后方编辑及时联系两岸学者进行分析点评,组织人员撰写评论阐明本台立场,搜集海内外报摘进行舆论引导,实现了时效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统一。

(二)突出广角,兼顾深度

节目特别注重从两岸视角解析新闻,在报道大陆方面观点立场,突出使用“本台声音”的同时,充分运用台湾专家学者和媒体舆论的观点,用台湾受众熟悉的方式、熟悉的语言和熟悉的人物巧妙传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思想,满足了台湾受众多角度、深层次了解新闻的需求。

(三)结构紧凑,编排合理

整组节目不是新闻素材的简单堆砌,其充分体现了编辑意图。主体部分从“张王会”现场报道入手,进而转入专家学者的分析点评,再以本台评论深化主题之后,又通过观点荟萃加以佐证。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符合台湾受众的接受习惯。

(四)注重原创,力争独家

作为两岸间的重大事件,媒体对“张王会”的报道众多。如何从中脱颖而出?注重作品原创,提供独家视角使其成为可能。本组节目中,除观点荟萃部分为报摘外,其余均为本台原创内容。特别是评论部分,充分体现“海峡特色”,从而使本组节目具有与其他同主题节目不同的鲜明风格和独特吸引力。

(五)内容丰富,互动性强

除关注重点内容之外,节目还辅以本台受众反馈度较高的两岸要闻和专题报道,增加了受众的关注度和参与感,提高了节目的服务性和贴近性。节目给人一种内容厚实、层次清晰、可听性强的强烈感觉。

(六)二次传播,凸显实效

作为海峡之声新闻广播的主打品牌,《海峡广角镜》除了在现有广播平台播出之外,还通过海峡之声网实现实时收听、在线点播和图文上网。重要新闻内容更通过海内外重要网站和岛内合作媒体在岛内进行有效的二次传播,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几点思考

正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这次节目参评取得的成绩,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手中的工作指了路、破了题。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总结提高。

(一)更加突出对台特色

1958年8月24日,我们这支队伍在厦金海域的炮火硝烟中应运而生。从此之后,海峡台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因应着台湾海峡的风起云涌。可以说,对台是我们业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与兄弟单位竞争,与岛内舆论争夺话语权,赢得更多关注的关键之所在。判断一档节目、一组报道、一场活动成功与否、得失几何,首先就要看它的对台针对性。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对台性,一切都是零”。当然,突出对台性,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甚至搞“拉郎配”,而是要真正做到心中有使命、心中有受众、心中有台情,真正从对台工作大局需要出发,谋划、编排、制作、播好每一档节目。

(二)更加体现海峡视角

有人说:“海峡之声上不上、下不下,地位很尴尬,工作很难做。”这话看似有几分道理,但却忘记了我们是一家具有58年光荣历史的专业对台广播,更有许多其他单位和竞争者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例如,我们有一般中央媒体不具备的对台区位优势,也有地方省市媒体不具备的全局资源优势,更有几十年苦心经营而成的受众品牌优势……这些都是我们借以打造海峡视角独特魅力的基础和源泉。笔者认为,我们既要脚踏实地、立足台海,关注受众的身边人、身边事,又要胸怀两岸、放眼全球,培养受众的大局观、国际观;既要人文关怀、关注岛内民生,从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出发,又要因势利导、引导民意,匡正岛内民众被扭曲误导的家国认同。这些都应该成为海峡视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更加强化评论思维

评论节目在海峡台历史上,特别是在两岸关系紧张对峙的时期曾经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评论是旗帜”的说法也深入人心。但随着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原本以揭批为主的对台评论逐渐失去了着力点。有人认为,对台评论应该减少、弱化,甚至取消,以免带来所谓的负面效果。但从我们的业务实践和各类评比中透露的信息来看,近年来,对台评论的任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繁重、复杂,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加以研究和运用。特别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洪流和空前激烈的媒体竞争,在信息采集端不占据优势的我们,更应该把精力放到对基本信息素材的加工、整理、分析和研判上,真正树立“独家观点也是原创”的理念,让独到的见解、精辟的点评为电台的节目画龙点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四)更加注重媒体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舆论阵地早已不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家独大、一呼百应的旧格局,网络媒体特别是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自媒体成为两岸民众特别是青年人接受资讯的主渠道。一篇稿件通过广播播出传播效果如何往往无从得知,一旦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却马上可以查到转载和评论,这就对我们的传播理念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坚守传统广播平台的同时,不断拓展新的平台手段,不断适应新的传播规律,不断聚合新的受众资源,都有赖于我们进一步运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的思维。让我们的节目以台湾受众特别是年轻人更加习惯的方式,在他们更加熟悉的渠道中传播,只有我们的反应更迅速、内容更贴近、观点更抓人、语言更活泼、形式更多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对台宣传的实效。

G222.3

A

1674-8883(2016)18-0174-01

猜你喜欢
新闻奖海峡广播
海峡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魔鬼海峡
海峡可以很远,但是心可以很近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论交警广播直播室的构建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爸爸也爱听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