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唱片《桃花江》(1956)的电影元素

2016-03-01 04:45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钟情歌唱香港

严 娟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浅析歌唱片《桃花江》(1956)的电影元素

严 娟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桃花江》是张善琨1956年在香港执导的歌唱片,虽在香港影响甚广,但因其本人在“孤岛”时期的特殊成就而相形见绌。作为掀起香港歌唱片热潮的影片来说,《桃花江》在影视发展中的历史意义不应被遗忘。所以,对《桃花江》进行梳理与剖析实属必要,同时也可以透过对电影的分析进一步了解香港当时的文化样貌、歌唱片的发展脉络以及歌舞要素在电影中的实际应用等问题。

歌唱片;《桃花江》

《桃花江》这部歌唱片是香港新华影业公司的作品,由开启“孤岛”电影奇特景观的“电影天才”张善琨与王天林导演,童月娟担任本片制片。提及张善琨,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往往都会将目光完全集中于他在“孤岛”时期的卓越表现,而他在香港拍摄的电影却无人问津,1956年的《桃花江》更是不置一词。但《桃花江》这部作品却开了香港歌唱片的先河,为歌唱片提供了新的探索之路,也为香港影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代表性极强。除此之外,这部歌唱片在当时也捧红了新人陈厚和钟情,打破了人们对于张善琨只能在内地捧红明星的看法。同时,《桃花江》的剧情设置、香港图景展示以及角色性格设定、音乐等元素在当时的电影市场中也新颖独特,值得称道。

一、张善琨与《桃花江》

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香港的电影发展与上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抗日战争之后,大批上海影人因背负了“附逆影人”的罪名而流亡香港,[1]为香港影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张善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34年,张善琨在上海成立新华影业公司,在1934~1936年间以其“工作快、效率高,三个月就能完成一部影片”的雷霆之势迅速在上海打开了局面,1936年已扩展为初具规模的独资公司。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淞沪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并形成了“孤岛”。这一时期是新华发展的全盛时期,据申报电影广告统计,新华共生产影片116部,1938年20部、1939年23部、1940年35部、1941年38部,产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且每年都有一部巨片出产,1938年的《貂蝉》、1939年的《武则天》、1940年的《西施》以及1941年的《家》。但1941的太平洋战争迫使这一时期结束,日本迅速占领上海,并将新华影业并入联华,张善琨任总经理,让其配合宣传,也是因为在这一时期拍摄的影片以及与川喜多的关系而被认为是汉奸。1946年,张善琨和童月娟赴港,并在香港重建新华。“50年代的香港有两个突出的上海电影传统”,[2]一个是意识形态为基本逻辑的写实主义,另一个则是以娱乐为主要作用的“歌唱片”。“没有一种电影类型像歌舞片那样活力四溢、生机勃勃,也没有一种电影类型像歌舞片那样把欢乐与开心洒满银幕”,[3]香港的歌唱片正是在二战后百废待兴、经济困顿的大背景下承担这种文化使命的。而张善琨与王天林1956年所导演的《桃花江》是一次歌唱片的成功尝试,使歌唱片的类型建构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开了香港歌唱片繁荣的先河。

二、《桃花江》电影文本分析

(一)故事构成与影片图景

影片的叙事构成是电影重要的衡量指标,歌唱片一直以来被诟病的就是其乏味的情节。而《桃花江》则以巧妙的设置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多彩的故事。影片讲述了一个天真、清新脱俗的农村少女金丽蓉,外号“小野猫”(钟情饰),因擅长唱歌被来乡村收集民间歌曲的城市艺术家黎明(罗维饰)发现,经过努力,丽蓉最终配合黎明录制了几首歌曲,后因战事逃到香港,在黎明的帮助下登上舞台,一鸣惊人。在这个主要的故事线上,还安排了喜欢丽蓉的乡下老实人兴哥、极力撮合丽蓉和兴哥的金老爹,以及喜欢说闲话的“小喇叭”、香港的当红歌星方菲菲、好心收留丽蓉的母子等,这些人物的加入使故事更加丰满。同时,每一个小人物所表现的一些细节也很有意思。例如,丽蓉逃难到香港被好心母子收留后听到的当红歌星方菲菲在唱自己当时录给黎先生的歌,于是想进去找方菲菲打听黎先生的住处,但被门卫拦下,并遭到奚落,第二天换上时髦的衣服进去时却受到了门卫的礼遇,待她进去后,门卫才反应过来,懊恼地拍着脑袋。这些细节的刻画充分展示了当时香港社会恃强凌弱,欺负穷人的现实。

同时,这部歌唱片对于故事情节的设置进行了一番大团圆式的处理。尤其是兴哥与金丽蓉在香港的重逢,影片设置了二人两次在方菲菲演唱会门口的擦肩而过,兴哥以一个街上卖报纸的形象出现,耐人寻味,最后在金丽蓉参加歌唱会时兴哥看到她宣传板上的照片和姓名,二人重逢,一伙人兴高采烈地庆祝并相约去看《桃花江》电影。这样的大团圆结局符合观众的观影心态。

另一方面,这部歌唱片的影片布景也可圈可点,主要有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乡村生活,导演张善琨和王天林塑造了一个牧歌般的乡村生活,尤其是乡村唱歌的习俗,丽蓉边唱歌边穿梭于桃花之中,人与景相得益彰,以及丽蓉与黎明两个人月下对唱,这些场景都奠定了乡村活泼美好的氛围。第二部分是香港的场景,影片对于难民流离失所的伤心体验以及底层人们的生活一笔带过,而是着重展现了光彩夺目的剧院、现代化的公寓以及“小野猫”金丽蓉由一个乡村女孩变为香港名歌星的光彩,与同时期《半下流社会》等其他影片不同的是,它将香港塑造为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腐朽的异己城市。这些影片图景设置巧妙,与故事完美地融为一体。

(二)角色的塑造

《桃花江》在演员选取上是成功的,陈厚和钟情的走红就是实证,尤其是钟情。钟情在《桃花江》里饰演的金丽蓉外号“小野猫”,这个外号也成了钟情的代号。这部歌唱片里钟情饰演的角色长得俊俏聪明,唱歌好听,又性格直爽,有自己的看法与主意,可以说与“小野猫”甚是搭配。例如,当黎明想将丽蓉的声音录下来时,她并未直接答应,而是调皮地要黎先生给她唱三个晚上才肯答应;同时,对新事物的好奇也表现得单纯自然,并未有任何的矫情和造作。钟情本人更是长相甜美,身材清瘦娇小,气质清纯,加上可人的长辫子造型,朴素的格子上衣,味道十足,与电影中金丽蓉鬼巧机灵的形象相得益彰。因此,《桃花江》使钟情立刻走红,成为当时人气高涨的当红影视明星。

陈厚在《桃花江》里则饰演了一个一直喜欢金丽蓉的乡下人——兴哥,他为人老实,处事踏实,对丽蓉也一直照顾有加,金丽蓉父亲金老爹也很看好他们,并不断说服丽蓉同意嫁给兴哥,了他心愿,但兴哥却有一个丽蓉最恼火的缺点——不会唱歌,按照乡下的习俗,男方都要唱歌来表达自己对女孩的喜爱之情,如果对歌愉快,两个人才会在一起。这一矛盾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展开,同时引出另一人物——黎明(罗维饰)。身为城市艺术家,他一身白色西装,黑色皮鞋,头发干净整齐,挎一个老式的照相机,面带笑容,说话文雅,最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好嗓音,并且与丽蓉的月下对唱合作得天衣无缝。这三个主要的角色性格鲜明,敢爱敢恨,机灵真诚的丽蓉、对丽蓉一往情深的老实人兴哥以及有知识、有品位,最终帮助丽蓉出名的黎明,线索明晰,每一个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音乐与歌词

40年代后半期至50年代中期,香港歌唱片还处于初级形式,[4]仅仅是在故事的进程中穿插一些唱歌的场面,与故事的融合度欠佳。《桃花江》第一次努力将故事情节与音乐歌舞的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并积极发挥男女对唱等音乐形式,其对人物以及故事更具表现力。同时,音乐和歌词在这部片子中也极出彩,在影片中出现了几首原创的民歌,而且都是以当时的实际环境为依托,根据当时的情景编出来的,其歌词通俗、音乐简单上口但又不缺乏智慧。例如,兴哥晚上来看丽蓉时,说丽蓉打转看着像黄牛车水,惹怒了丽蓉,她随即唱到:“你说我好像牛车水/我说你空有一张嘴/你呀/为什么/为什么/唱一个歌儿也不会/这样的傻瓜没人爱/要是你盼望有人睬/除非是另外再投胎。”这些唱词反映了丽蓉对于兴哥不会唱歌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她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以及聪明率真的秉性。

男女对唱中也可窥见影片在故事与歌舞方面的完美融合,如黎明应金丽蓉要求,在月下对唱的第一段中,黎明:“天上的明月光呀/照在那窗儿外/为什么/窗不开/我在窗外独徘徊/我对了窗儿问呀/莫不是人已睡/要不是为了她已睡/为什么窗不开/我在窗外费疑猜/除非是为了她已睡/所以窗不开。”金丽蓉:“天上的明月光呀/照在那窗儿外/你不要/费疑猜/窗里人也没有睡/我不是睡不稳呀/只因为你要来/守在那窗外静等待/所以窗不开//你不要/费疑猜/窗里人也没有睡/守在那窗外静等待/明白不明白。”不但有优美的歌声,而且两人也在交流,为我们交代了各自的心情以及具体的情节,丽蓉知道黎明会来窗外唱歌所以早早地在外等待,所以黎明唱歌窗子才没有打开,而且歌词组织简单明了,旋律活泼,自然会得到观众的追捧和喜爱。

《桃花江》无论是其故事构成、影片图景还是其角色塑造和音乐歌词的设置,相较于同时期的歌唱片已前进了一大步。其以一个香港人在乡下采风偶遇乡村少女“小野猫”而展开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其后又以“小野猫”初入香港之眼展现了一个充满梦幻与时尚的香港大都市,借助电影银幕契合当时香港民众以银幕新世外既怀念故乡又心存“香港我家”的朦胧意识,同时音乐和歌词的创作也与故事情节相互推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歌唱片,而不是电影与歌唱的简单相加,为后来近20年的歌唱片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歌唱元素与当代影视

《桃花江》中的歌唱元素与电影故事融为一体取得巨大突破,随即电影人就在歌唱的基础上加入舞蹈的元素,更加丰富多彩。随着时代的变迁,歌唱片已渐渐示弱,打开影视播放器,在电影的分类中赫然标注着“动作片”“喜剧片”“爱情片”等片种,“歌唱片”早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但这种歌舞的形式却在当代电影中大放异彩,成为电影的点睛之笔。周星驰的喜剧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如在《少林足球》中酱爆因心中存有音乐梦想而大胆哼唱,点燃众人激情后在赵薇面前的群舞;《上海滩赌圣》中非常流行的叉烧包舞;《整蛊专家》中周星驰与刘德华穿着正装歌唱“要努力上班”的歌舞以及2016年其执导的电影《美人鱼》中邓超饰演的刘轩与林允儿饰演的珊珊之间的深情对唱等,都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赞赏。除此之外,印度宝莱坞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美国动画电影《冰雪奇缘》等都在电影中加入或者热情奔放或者忧郁伤感的歌舞以促进剧情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豆瓣评分分别为9.1和8.3。但是在整个影视剧市场中,这种由主角引领的歌舞毕竟还只是少数,受到好评的更是凤毛麟角。由《桃花江》掀起的香港歌唱片热潮虽已成为历史,现代的影视类型中也并未将歌唱片作为独立的片种进行划分,但歌唱的元素却从未缺席,并发展成为喜剧片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当代的歌舞要素无疑也继承和发展了前期电影人的大胆实践,值得深思。

四、结语

《桃花江》作为一代电影传奇——张善琨的一部普通电影作品,同时也因其歌唱片题材不像古装片或者动作片那样处于电影的主导地位,并未得到过多的关注,但其对于香港的歌舞片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极具代表性。首先,对张善琨本人来说,这是他的最后一件作品;对于演员钟情来说,是她的大火之作;对于联名导演王天林来说,《桃花江》无疑是奠定他电影界名导演的重要作品。因此,笔者认为本文对《桃花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后续还将对《桃花江》以及张善琨的其他影视作品加以分析,以期对中国电影发展有更深层次的剖析。

[1] 傅葆石,黄锐杰.回眸“花街”:上海“流亡影人”与战后香港电影[J].现代中文学刊,2011(1):30-37.

[2] 张英进.香港电影中的“超地区想象”:文化、身份、工业问题[J].当代电影,2004(4):41-44.

[3] 霍华德·苏伯(美).电影的力量[M].李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7.

[4] 张燕.香港歌舞片:亦中亦洋 亦真亦幻[J].当代电影,2013(10):124-129.

J905

A

1674-8883(2016)18-0202-02

猜你喜欢
钟情歌唱香港
韩国人钟情体育健身运动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歌唱十月
安进钟情节能减排
香港
一念钟情,千里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