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歌唱真人秀节目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创新因素研究
——以《我是歌手》为例

2016-03-01 07:39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竞演真人秀歌唱

张 彤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明星歌唱真人秀节目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创新因素研究
——以《我是歌手》为例

张彤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2012年《中国好声音》重磅来袭,再次掀起歌唱真人秀节目的高潮,各卫视扎堆推出。随着歌唱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参赛者也发生了变化,从2013年开始,各大卫视出现了许多档明星歌唱真人秀节目,改变了参赛者为草根的格局。明星歌唱真人秀节目发展到今天面临许多困境,在此类节目中,《我是歌手》是起步最早发展最好的,其背后的成功因素值得深入探究。

明星选秀;歌唱真人秀;《我是歌手》;“草根”选秀

一、明星歌唱真人秀节目发展现状

明星歌唱真人秀节目从2013开始出现并且流行起来,如《我是歌手》、《我为歌狂》、《全能星战》和《蒙面歌王》等。其中,《我是歌手》是发展最好的,已成功播出了4季;《我为歌狂》播出2季后没有继续播出第3季;《全能星战》只播出了1季。节目停播背后一定有重要的原因。

(一)节目模式相似,观众不易产生新鲜感

从《我是歌手》到《我为歌狂》再到《全能星战》,从歌手的表演方式到最后的打分方式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每期节目歌手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演唱,等所有歌手演唱完后,由现场的大众听审进行投票,比赛的结果基本由大众听审决定。《我为歌狂》是每两位来自不同战队的歌手演唱后,现场观众进行投票,决出胜负,最后各队每位队员的分数相加得出各战队的总分。这些节目模式大体相近,部分环节略有差异。《我是歌手》第一季的出现带给观众极大的新鲜感,参赛选手全部是明星歌手,打破了以往草根歌手参赛的格局。之后,类似的节目不断出现,观众也会经常拿两档节目进行对比。大部分观众会选择收看最先出现的那档节目,而忽略之后出现的相似的节目。

(二)选手资源匮乏,大陆歌手参赛逐渐减少

明星歌唱真人秀节目与“草根”真人秀节目不同,明星歌唱真人秀节目邀请的参赛者是成名已久的专业歌手,而且大部分是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有许多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例如,《我是歌手》的羽泉、韩磊、韩红、李玟等在华语乐坛甚至国际上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歌曲的传唱度非常高。但是,随着节目的不断发展,参赛的大陆歌手越来越少,到了后期,基本是港、台歌手居多。《我是歌手》前3季首发歌手中接近一半为大陆歌手,到了第4季首发歌手只有两位是大陆的;前3季有许多大陆歌手进入了总决赛,到了第4季总决赛只有老狼一位大陆歌手。此外,许多重量级歌手本应该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在歌唱真人秀节目中,不愿意作为参赛者参加比赛,这也是一重要原因。

(三)歌手重复参赛,观众产生视觉疲劳

从目前的明星歌唱真人秀节目中不难发现,许多歌手重复参加歌唱真人秀节目,参加完这档节目过一段时间又参加另一档节目,或者出现在另一档节目的导师席上。内地著名男歌手孙楠在2013年参加了《全能星战》、2014年出任《最美和声》第2季导师、2015年1月参加了《我是歌手》第3季,同年,又参加了《蒙面歌王》和《中国之星》。台湾R&B教父陶喆先参加了《全能星战》,之后作为《最美和声》第2季导师又出现在《我是歌手》第3季帮帮唱嘉宾席,2016年成为了《中国好歌曲》第3季的导师。明星歌手反复参加同类节目,使得观众产生了严重的视觉疲劳,丧失了对节目的新鲜感。明星歌唱真人秀节目每场的表演结果通过现场观众投票得出,如果明星歌手的演唱没能给现场观众带来新鲜感,没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观众一般不会为其买单。

二、《我是歌手》成功的独特因素分析

在音乐真人秀节目同质化严重的当下,《我是歌手》成功播出了4季。据《我是歌手》360百科数据显示,第4季13期节目中有7期节目全国网收视情况排名第一位,而且CSM52城市网收视情况每期都位于前四名。《我是歌手》的成功有许多独特的重要因素。

(一)采用真人秀全景纪录形式

大多数音乐真人秀节目在节目中除了完整地呈现歌手在舞台上的竞演之外,简短地播出参赛者赛前抽签决定的竞演顺序,等待竞演时的部分状态等。而《我是歌手》采取真人秀全景纪录形式,以一种纪录片的形式全景真实呈现从赛前每位歌手从家里出发到达演播室,通过各种方式决定竞演顺序,歌手彩排的过程,赛前对歌手的采访,歌手等待竞演的状态,歌手台上竞演时的状态到现场大众听审投票的过程,直到总导演宣布竞演结果,全部展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不但舞台上的明星能引起受众的关注,舞台下的明星更容易引发受众的好奇心,受众更倾向于了解明星的日常生活和状态。

(二)对竞演歌手事先进行严格保密

看过《我是歌手》的观众不难发现从第1季到第4季每季的首期节目中的7位(第4季8位)歌手在竞演之前都不允许互相见面。如果有一位歌手走出歌手休息室,那么其余歌手只能暂时待在自己的休息室,避免歌手在赛前知道自己的竞演对手。就连第1季补位歌手出现时都要将自己“武装”成另一个自己,要做到让其他歌手认不出是谁。对竞演歌手事先进行严格的保密不仅给竞争对手带来悬念,更给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悬念,引发强烈的好奇心,想在第一时间知道是哪位歌手。而且补位歌手是最后一位竞演,观众要想知道是谁,只能看完整集节目,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

(三)芒果经纪人全程跟随竞演歌手

昔日的音乐选秀节目由参赛者、评委、主持人和现场观众组成,而《我是歌手》中新增了经纪人这个角色。在每季的第一期节目中,节目组为每位竞演歌手安排一位芒果名嘴作为他们的芒果经纪人,芒果名嘴通过抽签决定签约顺序,然后找到自己想签约的歌手,与歌手协商后完成签约。从接歌手到演播厅到公布竞演结果,芒果经纪人全程跟随自己的艺人,为歌手出谋划策,共同分担压力。总导演宣布结果的过程中,芒果经纪人还要参与结果预测。如果竞演歌手被淘汰,随之相应的经纪人也被淘汰。每位歌手在节目外都有自己的经纪人,为其打理工作上的琐事,芒果经纪人的出现更能增强节目真人秀的成分,更具有真实感。

(四)评委只有点评权和监督投票权

《我是歌手》节目虽然设置评委,而且评委都是音乐界著名的词作者、曲作者、音乐制作人,如黄国伦、宋柯等。但是与其他音乐真人秀节目不同,评委全程只有点评竞演歌手的权力,没有决定竞演歌手去留的权力,只有监督现场观众为竞演歌手投票的权力,自己却没有为竞演歌手投票的权力。这一做法更能保证歌手竞演结果的公正性,防止因评委的个人偏好或私人关系而给竞演结果带来的不公平。将投票权全部交给现场500位由10、20、30、40和50年龄段组成的大众听审,防止大众听审不为演唱具有年代感歌曲的歌手投票,也防止了年纪稍长的大众听审不为自己没听过的当前流行歌曲投票,保证了歌手竞演结果的公平性。

(五)歌手阵容呈现国际化和多元化

我国明星歌唱真人秀节目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大陆歌手参赛的越来越少,香港和台湾的歌手所占比重大幅提升。随着音乐真人秀节目的不断发展,舞台上呈现出越来越国际化趋向。《我是歌手》第1季黄绮珊邀请了韩国歌手郑淳元作为帮唱嘉宾;第2季补位歌手出现了来自马来西亚的茜拉;第3季有来自新加坡的陈洁仪、马来西亚籍华人李佳薇;而第4季首发歌手有韩国的黄致列;总决赛帮帮唱环节李玟、张信哲和黄致列分别邀请了来自美国的Ne-Yo、Akon和韩国的朴志妍。改变了港台歌手占主导的局面。此外,第1季的羽泉组合和第3季的李健分别邀请了演员邓超和吴秀波作为帮唱嘉宾,这是在其他同类节目中从没见过的现象。演员以歌手的身份出现在节目中更容易带给观众新鲜感。

三、《我是歌手》给明星歌唱真人秀节目发展带来的启示

(一)盲目跟风模仿创办同类节目必然会遭遇淘汰

盲目跟风模仿创办同一类型节目,导致节目大同小异,观众会以挑剔的眼光选择更符合个人喜好的节目,一些长期收视率较低的节目将面临停播。各节目制作单位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地域发展优势创办符合观众口味的节目。

(二)国际化歌手阵容为节目注入新鲜的血液

如果竞演歌手人选总是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就会导致部分歌手重复参加同类型的节目,观众会对这位歌手的演唱方式和演唱风格了如指掌,更会导致观众产生严重的视觉疲劳。一档节目要想长期存活下来,就必须注入新鲜的元素,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觉。有人说,《我是歌手》第4季总决赛像格莱美的颁奖盛典,来自不同国家的歌手因为共同热爱的音乐汇聚在这个舞台,为节目带来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三)“评委点评+观众投票”的模式会产生1+1﹥2的效果

如果一档节目中竞演歌手的去留只由评委决定,就容易产生评委喜欢、观众不喜欢的结果,毕竟节目的主要受众是观众,不符合观众的喜好就会失去大量的受众。如果只是由现场大众听审投票,那么竞演歌手只能知道观众是否喜欢,而无法得到权威的点评。而“评委点评+观众投票”的模式会产生1+1﹥2的效果,竞演歌手既听到了专家的权威点评,又了解到了观众想要什么。

[1]张静.《我是歌手》的成功之道[J].新闻世界,2013(06):11-14.

[2]林星,郭颖.浅谈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创新——以《我是歌手》为例[J].华中人文论丛,2013(06):55-56.

[3]史含伟,赵雪琬.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成功因素探析——以《我是歌手》为例[J].新闻世界,2013(07):44-47.

G222

A

1674-8883(2016)09-0009-02

张彤(1992—),女,辽宁抚顺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竞演真人秀歌唱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开心麻花年度大戏《竞演州长》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调查
歌唱十月
真人秀节目基本元素的呈现
调查
新媒体时代竞演类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