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张艺谋“纯爱”影片

2016-03-01 19:27倪丹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静秋山楂树张艺谋

倪丹

通过对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个例影片的大众心理、社会认知、观众心理需求、文化根源进行心理剖析,以及老三唯美之爱的心理分析和静秋的自我确认、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以及受众群体心理的分析,最后去多角度的分析影视作品创作的社会心理学依据和创作的形式和功能,通过以上分析更好的了解社会心理学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更好引导影视作品的创作。

1.大众纯美情结的心理剖析

(1)纯洁坚贞的爱情的社会认知

《山楂树之恋》的故事背景为上个世纪70年代,张艺谋将“纯美”的风格进行到底,向观众展示了七十年代人们单纯美好的心境。静秋和老三二人,是那个年代的人的缩影,代表了当时那代人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单纯美好,不禁让人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羡慕之情,同时笔者也描绘了出现代社会的部分人对爱情不屑和戏耍的态度。两种鲜明的对照显示出现代社会纯美的爱情是多么稀少和珍贵,影片中的静秋和老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2)观众内心的社会心理需求

观众为老三犹如海洋一般博大的胸怀和爱意而深深着迷,被老三给予静秋足够的尊重以及理性的行为而打动,他们认为,没有性的爱情,打败和超越了欲望,不仅仅是一份成熟的爱,更是双方肩头那份沉重的责任,爱情超越了肉体的纠缠,升华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纯洁美好的爱,和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需要遥相呼应。纯爱,超越了具象化的人性感动,是人类一种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共有努力。它是不需要任何借口或者理由的,打破了社会的局限,成为人心底最为深刻的回忆。不管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处于哪一个年龄阶段,他们都希望自己可以被接受、认可、喜爱。可是令人惋惜的是,如今社会上的人,并不缺少爱,可是眼下想获得毫无理由和条件的纯爱,在眼下这个现实的消费社会,物质充盈让欲望渐渐掩盖情感的年代,已经成为了旷世奇珍。

(3)文化背景:中国人的文化根源-追求精神之爱

中国的文化根基深厚、博大精深,其中追逐纯粹干净的精神之爱的文化根源更是值得现代人去追溯。由于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人们的性格普遍是含蓄、矜持以及收敛的,重理性、重精神、重群体评价。精神的结合才是最崇高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符合人们内心的精神追求和自恋的幻想。在这个爱情如快餐的年代,老三和静秋朴实无华、低调平凡、纯洁无私的爱情如山楂树一般深入我们每个人心中。当所有利益与诱惑褪去,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爱情最本真的模样,让等爱的现代人感动不已,也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动力。

2.老三唯美之爱的心理分析

(1)爱情的历程

爱情经历的阶段:共生期和个体化期,身处热恋阶段的双方,在爱情里面倾注了似火的情感,如胶似漆,不分你我,这是爱情的共生期,这一阶段所呈现出的特征有两个:第一,高度融合;第二,理想化。之后,进入个体化期:这一时期开始明确自我定位,不断追逐自身的存在空间以及自主性。几乎可以说,老三是一个几近完美的男人,他在拥有文人的优雅时,也不缺乏一定的英气,足够勇敢果断。在观众和静秋眼里,老三英俊优雅、温柔善良、爱憎分明、诙谐幽默、正直勇敢、才艺兼具。

从老三看静秋的眼神、为静秋做的事情,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之间高度融合的爱。老三是这段纯美爱情的施与者。当毫无感情的石灰把静秋的脚浸泡到红肿溃烂之时,老三也心疼得默默流泪;当静秋抗拒医院时,老三果断划破自己的手,请求静秋前去医院检查;当静秋不断约束和压抑自己、淡漠和疏离老三的时候,老三不离不弃,在一旁默默守护和关心静秋。

(2)社会影响-造就无私无怨、共生融合的爱情

对老三来讲,母亲的离去是一个巨大的丧失,是精神支柱的崩塌。我们可以推断,父亲作为一名军人,常年在外南征北战。也许老三的童年时光,父亲是常年缺席的。而温柔而热爱诗词的母亲,应该拥有一颗细腻的心。在这种情况下,老三对母亲有着深厚的情感依恋,母亲的死,对老三是个巨大的打击,生命从此变得无所归依,无所寄托。由此在老三的内心世界中渴望找到另一半,以弥补生命的缺失。

(3)家庭和个人经历的互动作用

老三之所以没有对爱情设定界限,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对母亲的高度认可,他的妈妈是一个敢于为爱情奉献所有的人,她用自我了结的方法,死得轰轰烈烈。后来老三的死,也同样让人感动和心疼。第二,老三没能和母亲顺利度过共生期,在爱情里面,极易爱得细致而又无畏。譬如,擅长于表现自己的爱以及亲密,从来不会对对方有要求,也从来不会顾及自己,他的爱圣洁而又伟大,“你活着,我便也活着;若是你死去了,我也就彻底地死去了。”如此毫无保留的爱情,会将某个人的生命当成自己生命的继续,至少有那么一个人代替自己活在世界上,欣赏感受世间的美好。

3.山楂树隐喻中的自我确认

(1)静秋的爱情和“人格”理论与影视创作心理分析

在影片中,那一颗盛开着一树红色花朵的山楂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意向。西坪村那棵独特的开满红花的山楂树是一个重要的意象。不同于其他山楂树的白色花朵,西坪村那棵枝干歪扭倾斜的山楂树却始终盛开着满树的红花。纵观张艺谋的电影可知,张艺谋对红色情有独钟,红色常常被用来彰显和衬托感情的热烈和奔放。《山楂树之恋》也是一样,红色的山楂花不仅仅象征着爱情的热烈,也暗自比喻了静秋自我心理成长的变化。在电影中,我们看着那棵山楂树独自矗立在西坪村村口,原本绽放出纯白色花朵的山楂树,却开满了红色的花,细细想来会发现,山楂树和静秋非常类似,静秋在青春烂漫的年纪里,原本应该畅快地享受丰富而又浪漫多彩的生活,可是迫于残酷的现实,她只可以用自己弱小的身板为家庭奔波劳累。为了母亲和家庭,她不得不超负荷且小心翼翼的工作,这便是她需要适应的现实。如此与众不同的现实导致她的性格特别地忧郁、安静以及天真无知。从认知能力方面而言,她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对自身身体,包括对自我的感情,都没有一个清醒和确定的认知,在这一点上确实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所有的一些都需要老三慢慢引导她,一旦老三不见了抑或是老三那种“超能”的爱有一瞬间的消退,静秋便会质疑两人的爱情。她始终怀着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紧张压抑的心理与老三维持着这段爱情,静秋的心思太过敏感,也十分脆弱和自卑,她总是在迷茫着、彷徨着,努力保护自己,害怕老三会瞒骗自己,让自己受伤,对老三的爱摇摆不定,犹豫不决。换言之,静秋始终没有做好独立应付生命中所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准备。也没有准备好勇敢爱一次,更对自己没有进行全面的认识。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一共可以分成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安全、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需要5层,有需要才有动力,需要不能满足才有创造的动力。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所独有的高级需要,可以激发成长性冬季,是达到生产需要的层次后,从内心深处迫切想要实现的一种需要。《山楂树之恋》中,老三在爱情中,能够主动适应和把握现实,认识自己并接受他人,坦率真诚,不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哪怕是在平淡的生活中也能找到高峰体验,有明确的伦理观念,富有创造性。

(3)影视受众心理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群体心理,即群体成员在具体的群体活动中所呈现出的一致价值观、态度指向和目标。只有产生了群体活动,才有可能生成群体心理,群体心理会随着群体活动的消亡而消亡,没有参与群体活动的人不具备本群体资格和心理,群体心理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共有的价值观、态度指向以及目标,它将达成共同目标作为基础性前提,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由于环境和需求实现的彼此影响,产生了群体力场,而群体力场所具备的吸引力或者排斥力,会显著影响到群体行为。

4.影视创作的心理学依据和形式功能分析

(1)影视创作的“心理距离说”

一个创作者如果想把自己的最切身的情感描写或拍摄出来,他的作品必须充满形象和情感。但同时,张艺谋又不能完全沉浸于这种主观情感;又必然在创作过程中,把感受到的形象客观化为一种“意象”。张艺谋自己和这种情感之间有一个“距离”,从而可以站在一个介于客观和主观的位置上观照这种情感。这样才能形成一部比较优秀的作品。要理解作品的真谛,亦需我们成为一个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2)心理学解析下的蒙太奇的不连续性和观者感觉的连续性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之所以能够对周边的事物产生一系列完备、不间断的感觉,这是由于我们身处一个质量相同且具有连续的时间、空间特征的环境里面,我们可以随意支配自身的注意力。可是,我们体会到物体本质上是间断的,是对感觉活动的连续性进行了转移,将其转到了被感知的事物上。在电影中,是创作者为观众分解现实,并有目的地安排观众的注意力的转移和停顿。同时,蒙太奇还要在这种间断性中制造出预想创作人常常需要给自己的各种预想安排一些障碍,继而利用那些出人意料的情节获得受众的关注。

(3)“电影与现实”的关系

阿恩海姆提出了著名的“局部幻象论”。电影手段有种种局限,如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深度感的减弱,照明与没有颜色,画面的界限和物体的距离,时间和空间的连续并不存在,等等。但正是由于这些局限,这些使得照相和电影不能完美地重现现实的特征,才使得它们能够成为一种艺术。而强调“局部幻象”势必尊重观众观影时的积极创造。经验中的东西常为整体。凡是其中心特征不能加以形象化表现的事件,都不宜拍成电影。

结语

通过对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的电影的个例进行分析,通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从其社会知觉、社会影响、社会互动等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的整个过程中,来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和从社会文化视角、进化视角、社会认知视角和社会学习视角剖析我喜欢的电影《山楂树之恋》。从而引导自己的设计作品的设定以及创作的顺利进行,设计出较好的文化创意产品,提高中国制造的文化软实力。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猜你喜欢
静秋山楂树张艺谋
秋天的山楂树
小巫婆和山楂树
山楂树秋冬季及早春病虫害防治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夷陵那棵山楂树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张艺谋电影的流变及文化、美学再反思
周冬雨 找到真我
山楂树之恋》:文革岁月中的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