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表情符号”传播研究

2016-03-02 05:55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表情符号情绪微信

郭 琦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7)

“微信表情符号”传播研究

郭 琦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7)

媒介技术空前繁荣,人类交流的工具不断更新。微信凭借即时通讯、随时更新等特点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应用界的宠儿。近年来,“微信表情”传播文化盛行,成为人们信息交流新的传播符号。学者对此研究成果众多,但多停留在“微信表情符号”的分类及特点等微观层面。本文试图在“微信表情符号”的特点基础上,寻找其传播背后的文化、心理机制,探究这一传播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微信;“表情符号”;传播文化;影响

2015年,微信表情(Emoji)中一个“喜极而泣的笑脸”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词汇”,反映了当下社交应用中“表情符号”的传播文化。从最早的Emoji表情,到兔斯基、熊本熊,再到尔康、雪姨等各类GIF明星动图表情,“微信表情符号”发展迅猛,甚至成为人们继语言、文字后新的传播符号。截至2015年10月,已有4.81亿微信用户使用过表情表达自己的态度,占总用户量的82.8%。“微信表情符号”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最新利器。那么,“表情符号”为什么会如此流行?它有什么特点?其流行背后深层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新的传播形式又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究。

一、“表情符号”的特点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应用APP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目前,在朋友圈中最火热的活动,除了抢红包外,就是“斗图”或称为“斗表情”(即看谁的表情最多、最具魔性,且聊天双方还能彼此衔接回应)。由于“表情符号”数量的庞大和使用的简洁性,其很快成为人们追捧的聊天工具。在微信中,一言不合就“斗图”的现象比比皆是。然而,“微信表情符号”之所以流行,还在于它自身丰富的含义、生动活泼的表达和紧跟当下潮流元素的特质。

(一)含义丰富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一般来说,符号的能指(意符: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对某事物的联想)和所指(意指:能指所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在人际交往双方的意识中是固定一致的,只有这样双方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否则便会出现信息对接的失败。在网络社会中,“微信表情符号”作为一种新的传播符号,其含义非常丰富,有的“表情符号”意思甚至含混不清、带有随意性。

“表情符号”丰富的含义适合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人们自由表达的需求。

(二)生动活泼助力有趣的聊天体验

每一种传播符号都有自己传播的偏向。文字符号在传播中偏重逻辑,注重理性诉求,要求传受双方都处于冷静而严肃的状态中。相比,“微信表情符号”直接有趣,更加注重视觉刺激。这为单一的文字聊天注入了生动活泼的元素,使得原本严肃的表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最重要的是,“表情符号”能将传受双方带入一种情绪中,生动鲜明地表达发送者的喜怒哀乐,这是文字传播所欠缺的。

下面这条朋友圈说说,加上表情,其所传达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第一,“广场舞大军太强大了”;第二,“广场舞大军太强大了”。

前一句只是在陈述广场舞大军强大这一个事实,并未掺杂发布者自己的情绪。但加上“表情符号”后,其意义就远不止陈述“跳广场舞的人多”这一事实这么简单,而是在陈述事实后宣泄发布者自己的情绪。在这里,“笑哭了”的意义可以理解为:被这个强大的广场舞大军震撼到了,且带有震感到笑,由笑到哭、加之无奈的情绪。

这样的表达使微信朋友圈变得生动活泼。在具体操作实践中,发布者会针对不同群体选择不同的“表情符号”来更好地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情绪表达有助于打造有趣的聊天体验。

(三)紧跟潮流塑造独特的网络文化

微信中的“表情符号”大致可以分为几类:第一,最早的Emoji表情;第二,原创漫画表情;第三,明星真人表情;第四,基于以上的GIF动图。除此之外,甚至还可以利用作图软件自己定制表情。最早的表情源自人们喜、怒、哀、乐等日常情绪,后来衍生出各类功能性“表情符号”。例如,情侣专属表情包,模拟情侣间日常的小情绪。还有绝大部分“表情符号”应节日、流行语、热门明星等开发,更新速度非常快,契合了互联网的快消文化。

例如,“狗带”这句网络流行语,来自英文“Go died”音译,与此相配的表情更是风靡朋友圈,成为潮流。“动不动,选择‘狗带’”在使用中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可以表达自己的无奈、羞愧等情绪。此外,还有“带你装B,带你飞”“叔叔,我们不约”等。作为《还珠格格》尔康的扮演者周杰,其夸张的表情也被网友截图配上文字,活跃在朋友圈。

“微信表情符号”紧跟网络流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使聊天变得幽默风趣。这些幽默和具有网络文化的“表情符号”迅速传播,被人们所接受,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网络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成了与现实完全不同的交流文化。

二、“表情符号”流行的文化、心理机制

(一)视觉占主导的传播文化

现代社会,人们对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增高,信息越来越以视觉符号的形式呈现。图片、电视画面、网络视频等视觉信息增多,大众媒介传播的视觉化效果不断增强。正如尼古拉·米尔佐夫所说:“视觉文化,它不仅是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就是你的日常生活。”文化越来越呈现视觉化的效果,我们处在一个充满视觉刺激的社会。

碎片化的时间使得人们很难进行理性的文字交流。“微信表情符号”正契合了视觉占主导的文化诉求。各式各样的“表情符号”满足了多元化社会人们的个性需求。《牛津词典》评选“2015年度词汇”时评委感叹:“(表情符号)象征着生活在数字世界的核心部分,这个世界容易受视觉驱使,易于表达感情,且过于直截了当。”这是“表情符号”传播流行的最主要动因。

(二)幽默的娱乐至死心理

当作家登上娱乐版头条,像明星一样参加各类宣传活动时;当新闻以娱乐的方式惨遭调侃时;当全民使用“小咖秀”忙着秀场表演时,一切公众话语都以日渐娱乐的方式呈现,一切文化的内容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尼尔·波兹曼说我们“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早已习惯这种娱乐形式,娱乐也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娱乐便意味着内容、形式的轻松幽默。“微信表情符号”在这一点上堪称完美。“表情符号”创作者调动浑身的幽默细胞,力图给用户极大的视觉刺激。在视觉表达上,几乎所有的表情符号都试图传递一种娱乐、夸张的情绪。现实社会的压力往往迫使人们在网络社会中寻求释放的渠道,这种夸大情绪、轻松幽默的“表情符号”自然也就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

三、“表情符号”流行文化的影响

人们在交流中大量使用“微信表情符号”替代原有的文字符号,这对人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人们的生活、思维以及人格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究。

(一)弥补不在场的情绪表达

媒介技术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人们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沟通、传达信息和交流情感。技术的进步是人们对交流要求不断增强的结果。而“微信表情符号”的传播则是人们对自身情绪表达的诉求。

在一定情境中,人的感官在接收信息后会综合形成特定的情绪,这些情绪使人们更加有效地沟通,理解彼此。情绪一般会通过文字、语音、肢体等传达出去,其中最为直接的表达方式是“肢体语言”和“表情”,它对传授双方的知识水平要求较低,甚至能够跨越语言和种族,实现直接的情感交流。然而,表情和肢体必须亲临现场才能发挥其表达情绪的功效。而人们发明的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通讯工具却使人类根本无法真正做到亲临现场。尽管如今可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视频聊天,但这必须是在双方同时满足视频设备和网络技术的前提下,且连接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相对而言,“表情符号”的传播更为方便简洁。

以往的文字表达无法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使情感的表达始终受限。而“微信表情符号”这一新的聊天方式更加生动、直接。数以万计的“表情符号”在模拟人类最基本的表情基础上,还开发创造出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表情包”,如贱贱的兔斯基、嗷大猫,可爱的熊本熊、奶萌兔等。此外,开发者会根据具体情境为每个“表情符号”开发出不同的篇目,以适合不同语境。例如,风靡中国的“长草颜团子”就包括生活篇、颜艺篇、冬日篇、校园篇等。这些“表情符号”适合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情境下使用,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多元的情绪表达,弥补人们不在场的肢体和面部表情传情达意的缺憾。

彼得斯在《交流的无奈》中说:“亲临现场恐怕是最接近跨越人与人鸿沟的保证。”“微信表情符号”正好弥补了这种不在场的情绪表达和真诚。

(二)打造善变的情绪化思维

文字注重理性诉求,它要求编码者和解码者都具备较为理性的思维。而“微信表情符号”带给人们的却不是这样的思维,相反,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表情符号”夸大了人们的情绪,使原本内敛的表达变得奔放,甚至无节操、无下限。从一种情绪到另一种情绪的转换,仅仅是发送两个表情的事。情绪的表达越来越随意,导致人们的思维跳跃性变大。人们在海量夸大的表情中来回转换,长此以往容易使人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情绪化,这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天情绪变换无数次,且都是一些夸大的情绪,势必让我们成为只顾自我表达的情绪善变、感性偏执的狂人。

(三)培育网络社会的虚拟人格

“微信表情符号”简单、直接,易于掌握,因而拥有广泛的使用面。这些“表情符号”除了帮助不善言辞之人的情感表达外,还可以培育人的另一种人格。该人格与现实生活中培育的人格不同,它形成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因而具有善变、跟风、娱乐等特点。

一个现实生活中循规蹈矩的人,在网络社会中能够通过情绪化的“表情符号”来表达自己,逐渐养成网络社会惯有的表达方式,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不加以控制和区分,这些拥有多重人格的人就会出现思想的混乱,不利于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思想和感情。

四、思考:“表情符号”是真实的表情吗

笔者在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微信表情符号”与我们真实的表情是一致的吗?“微信表情符号”能否表达我们的真情实感?

最初的Emoji表情是模仿人类的喜、怒、哀、乐等面部表情,加入一些日常的动作,这是最普遍的人类行为,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行为,并不带有任何个性色彩。因此,用户在使用这些表情时,仅仅是为了传达自己特定的情绪。此外,接受者在收到这类表情时,会根据具体的传播情境和发出者自身的人格特点来处理“表情符号”。因此,“表情符号”等同于我们的表情。

然而,随着“微信表情包”呈井喷式发展,出现了一些超越人类普遍表情的“表情符号”。这些“表情符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虚拟的卡通形象表情;另一类是影视作品中明星的真人表情。前者,创作者在创作时便赋予其性格,因此在后来的“表情符号”中,所有的表情都是基于这一特定的性格,这是特定性情的人产生的表情、动作。这些表情、动作表达了特定的情绪。后者,是在各类影视作品中,源于演员自身表情的丰富且具有代表性。这些演员自身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学识背景,其“表情符号”背后有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当使用者在使用这两类“表情符号”时,就像卡通人物或演员所演绎的人物附体,所有的情绪表达都带有虚拟形象的特点。这类“表情符号”并不等同于我们自己真实的“表情”。这类表情是被包装了的表情,是带有虚拟人格的表情。与其说它在表达感情,不如说这是传受双方在欣赏表情。这已经脱离了人们交流的最初目的,它已成为一种娱乐方式,一种调侃行为,一种互动欣赏的活动。

[1] 彼得斯.交流的无奈[M].华夏出版社,2003:225.

[2] 张洁.全球化语境下的视觉文化传播[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俞雷.从“脸谱”到“自制”,看微信图像的发展[J].传媒观察,2016(04):8-9.

[4] 孟凡森.微信表情发展状况及盈利模式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11):347.

[5] 高雨.微信表情——真实情感的表达?[J]. 新闻研究导刊,2016(13):311-312.

G206

A

1674-8883(2016)23-0047-02

郭琦(1993—),陕西咸阳人,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符号学,传播与文化。

猜你喜欢
表情符号情绪微信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发的每个表情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世界表情符号日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微信
这个表情符号,你用对了吗
表情符号玩上瘾 时尚爱尝鲜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