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本芳昭教授《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述評

2016-03-03 08:49劉可維
欧亚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意識新著中華

劉可維

日本汲古書院於2015 年3 月,出版了川本芳昭教授的新著《東アジア古代におけtf諸民族と國家》(《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川本教授原執教於日本九州大學(2016 年4 月退休),長期從事有關漢唐間民族問題的研究。其《魏晋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題》(汲古書院,1998 年)、《中國史のtífkの諸民族》(山川出版社,2004 年)、《中華の崩壊と拡大—魏晋南北朝》(講談社,2005 年)等著作均深入探討了魏晉南北朝時代“漢民族”與“非漢民族”之間的接觸、鬥爭與融合,以及在此背景下的民族遷徙、文化傳播、制度變革等一系列歷史問題。此次出版的新著在內容上,與此前的諸著作有着較爲緊密的內在聯繫,代表了作者在中國古代民族問題研究方面的最新觀點。

一直以來,川本教授所關注的最爲核心的問題,即作爲世界最大民族的漢民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其與周邊諸民族的互動關係。在這一問題意識下,魏晉南北朝時代民族大遷徙所造成的漢民族及中國社會的內在質變成爲其研究的重點。川本教授在此前的一系列研究中曾指出,魏晉南北朝時代伴隨着與中華世界的接觸,周邊諸民族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漢化”,而與此同時,周邊民族的移動也造成了中華內部的“胡化”、“蠻化”現象。正是經歷了這樣的接觸與融合,一個有别於秦漢社會的“新的中華”最終形成。與此同時,作者還關注了這一時期日本列島、朝鮮半島諸政權接受“中華意識”的過程。此次出版的新著仍然延續了川本教授此前的問題意識,但在研究的範圍上不再限定於魏晉南北朝時代,而是將視野擴展到隋唐乃至此後的遼、金、元等朝代。可以看出作者致力於從通貫中國歷史的角度來考察非漢民族融入中華世界的歷史進程。

爲便於讀者了解這本新著,以下列出本書的目錄,並逐一介紹各篇章的具體內容。

第一篇 漢唐間中國北部的動向—以民族問題爲中心

第一章 北朝國家論

第二章 北魏文成帝南巡碑

第三章 鮮卑的文字—與漢唐間中華意識的叢生相關聯

第四章 三國時期的烏丸與鮮卑—從交流與變化的觀點所見

第五章 北魏內朝再論—從比較史的觀點所見

第二篇 漢唐間東亞的動向與古代日本的國家形成

第一章 漢唐間“新”中華意識的形成—圍繞着古代日本、朝鮮與中國的關聯

第二章 圍繞着《隋書·倭國傳》與《日本書紀·推古紀》的記述—遣隋使小記

第三章 倭國對外交涉的變遷—從中華意識的形成與太宰府成立間的關係所見

第四章 倭五王的自稱與東亞的國際形勢

第三篇 漢唐間中國西南部的動向

第一章 漢唐間雲南與日本的關係—從比較史的觀點所見

第二章 以民族問題爲中心所見魏晉時代四川地區的情況

第三章 以民族問題爲中心所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代四川地區的情況

第四章 以民族問題爲中心所見北朝後期四川地區的情況

第四篇 漢唐間民族的諸問題與東亞

第一章 以民族問題爲中心所見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的研究動向

第二章 遼金的正統觀—與北魏的情況相比較

第三章 崔致遠與阿倍仲麻呂—從古代朝鮮、日本“中國化”的關聯所見

第四章 關於中國前近代所謂中華帝國構造的小記—北魏與元、遼、以及漢的比較

本書的第一篇,以北魏爲中心,考察了漢唐間中國北部社會、民族、國家的變遷。在這部分內容中,作者先以概說的形式介紹了自己對於北魏漢化改革的理解。北魏前期政權表現出了極強的非漢民族國家的性格,當時的北魏可以說是以八部制爲根幹的“部”體制國家。在這一體制下的內朝、封爵、祭祀等制度成爲維繫鮮卑內部凝聚力的重要方式。然而,伴隨着國家的穩定以及支配領域的擴大,舊有的體制越來越不能適應新的形勢。爲解決這種矛盾,北魏最終選擇了全面導入中國制度的道路,內朝的廢止,爵制、軍制的全面改革,西郊祭天的廢止,胡語胡服的禁止等政策相繼施行。特别是遷都洛陽以及繼西晉正統改五德次序爲水德等政策,顯示出北魏已開始將自身置於中國“正統王朝”之列。在北魏政權的漢化過程中,其自我認識、國家制度、社會風俗等方面均表現出胡漢雜糅的種種矛盾。可見,當時胡族的中國化,並非單向的,而是在結合了兩種傳統,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的所謂“新的中華”。以上諸結論,作者

猜你喜欢
意識新著中華
新著
阅读理解专练(三)
A Misunderstanding
中華文明的“高潮”
张文华
中华谣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新著
新著
陈文新著《明清小说名著导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