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日记,带我们走进温暖的生命世界

2016-03-03 15:54
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康复中心圣诞树磁铁

● 邓 兰



教育日记,带我们走进温暖的生命世界

●邓兰

我是一个七岁孩子的妈妈,闲暇时间总喜欢记录我与孩子共成长的故事;我也是一名学前特殊儿童的康复教师,工作之余我也习惯将教育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记录下来并进行反思。

栋栋(化名)是我训练的一名听障儿童,为了减轻他认知上的负荷,寻找与他进行课前谈话的生活素材,我提议栋妈也为孩子撰写家庭教育日记,记录一下栋栋每日的课外生活,栋妈非常乐意地接受了,于是我与栋妈展开了一场日记交往之旅。

栋栋是个喜欢画画的孩子,有段时间他特别喜欢画人,可让我纳闷的是他为什么总是把人的脸涂成黑色,难道是因为他有心理创伤吗?后来我在栋妈的两篇家庭教育日记中找到了答案。

栋栋今天去梅溪湖玩沙子,每次玩几个小时都不愿回家,看到几对新郎新娘在湖边拍婚纱照,他大声地说:“哇!好漂亮!”后来看到一个外国黑人,他问我:“那是什么人?”我说:“那是外国人,黑皮肤。”他立马感觉特别好笑。

栋栋好几次看到外国黑人从身边走过,都感觉特别好笑。今天在高铁站的等候区,栋栋突然看到一个黑人坐在自己的对面候车,他开始忍俊不禁,偷看黑人一眼又躲到我身后大笑,足足笑了10分钟左右,直到那位外国友人离开。其实他知道只是皮肤颜色和我们不一样,可就是忍不住偷乐。

我恍然大悟,栋栋把人的脸涂成黑色,并非因为心理问题,而是他觉得“黑人”特别有趣,这是他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真实的投射。其实我们在课堂中见到的现象可能只是一个表象,这个表象掩饰了生命个体的完整表现,使我们看不到或看不清完整的生命个体,从而带来对信息错误的解读。作为康复教师,我们应该借用科学的评估工具来评量学生的能力,但绝不能仅仅依靠数据来评判学生的能力与发展,更应该将数据置于学生真实的现实生活世界,通过真诚的陪伴、细心的观察、真实的记录来分析了解孩子,进而读懂每一个孩子。

透过这些真实而生动的家庭教育日记,我发现了数据背后一个个更温暖的故事,发现了一个更完整和更真实的孩子世界,于是我开始寻找教育日记与教学的链接。

今天栋栋去逛商场,看到了圣诞树,他站在那里左瞧右瞧,一动也不动,然后拉着我的手说:“妈妈买圣诞树。”我一打听,最小的一棵圣诞树都要50元钱,于是决定不买。栋栋一直不愿意走,后来给他买了几个小小的圣诞老人,才打消了他买圣诞树的念头。不过一出商店没多远,他又说想买圣诞树了,回到家里还自己画起了圣诞树,看来栋栋真的很喜欢圣诞树。

我读了这则教育日记后得知栋栋非常喜欢圣诞树,于是我把家中的圣诞树带到了学校,将当天的教学内容融入圣诞节情境中,栋栋非常积极地参与了活动,教学效果非常好。我知道“圣诞树”是栋栋的一个兴趣点,可以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于是我又把圣诞树放到了集体班教室,让栋栋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后来栋妈在家庭教育日记中又续写了一篇关于圣诞树的日记:

下午放学,栋栋依然对我说:“我要买圣诞树。”我对他说:“邓老师把圣诞树放在你们教室里了,你每天去学校就可以看到啦。”栋栋却对我说:“我不喜欢和小朋友玩圣诞树,我要妈妈买圣诞树给栋栋一个人玩。”我带他去商店再次见到圣诞树时,他怎么都不愿放下了。看他那么喜欢就给他买了,他特别开心,自己把圣诞树抱回家。回到家把圣诞树上的灯点亮,玩了两个晚上还是那么喜欢,嘴里还一直嘀咕:“邓老师的圣诞树小朋友都要玩,妈妈买的圣诞树,栋栋可以一个人玩。”

读完这篇家庭教育日记以后,我又调整了当天的训练内容,请栋栋用语言和老师分享了购买圣诞树的过程,还看图说了一个关于圣诞节的故事。那节课上栋栋表达的语言,无论是词汇的使用、语法结构的构建还是语意的表达,都超出了我对他评估的能力范围,且整个学习过程非常的主动愉悦。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设计与生成没有基于孩子的生活,我们更多是关心自己的教学任务如何完成,关心如何按照计划逐步实施,却忽视了完整教学的意义,忽视了课堂教学与课前、课后的关系。我们对课中基于什么、课后延伸什么的漠不关心或一无所知,导致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基于生命个体而展开,不能将教育教学与孩子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能用完整的信息去解读孩子行为背后那个丰富而生动的世界,更无法用基于孩子生命个体的教育去丰裕孩子的生活世界。

栋栋就这样在家长和老师的温情呵护下一天天长大,终于可以以“半融合”的方式去普通幼儿园了,但每周还是有3个时间段回康复中心做康复效果监控。可令人担忧的是,这个孩子入普之后的情绪不佳,开始选择性缄默,也就是只在家中和妈妈说话,在幼儿园和康复中心都选择沉默。怎么办?我不能强求孩子开口,因为他已经不能再承担多一丁点儿的压力,但我也不能没有孩子的训练反馈,因为我无法预设我的下一步训练计划。这时候教育日记就成了家庭、孩子与我之间的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有一天,我以“磁铁”为教学材料进行语言诱导,但课堂上他始终沉默,没有给我任何反馈,课后我在教育日记中给家长留言:

“磁铁”具有神奇的魔力,栋妈可以和栋栋来一次探索实验,发现生活中有哪些物品能和磁铁相吸。生活是学习语言的最好场所,栋妈可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让栋栋的语言在探索活动中得以自然生成。

后来栋妈在教育日记中也记录了课后的延伸活动:

栋栋第一次发现磁铁那么好玩。晚上,他拿着两个小磁铁吸来吸去,他问我:“妈妈,你看两个磁铁怎么啦?”我说:“磁铁有吸引力,可以吸在一起。”然后我鼓励他到家中其他物品上试一试,他觉得很好奇,以前只知道小磁铁能吸在教室的白板上。后来他把磁铁在家里的电器上试了个遍,很兴奋地说:“冰箱上能吸住,不会掉下来;电视上吸不住,会掉下来……”眼中充满了好奇。

读完这则日记我终于放心了,我了解到栋栋虽暂时有些小情绪,但语言能力一直在正常的轨道上发展。那么此刻我需要做的是继续营造和谐的训练环境、继续创设诱导孩子主动言语的机会,等待孩子适应新的安置形式。事实上,我们也做到了,不久之后栋栋走出了沉默。

经过一个学期的过渡,评估栋栋听觉、语言、认知、情绪等各项能力,已经接近同年龄儿童的水平,可以尝试放手到普通幼儿园融合了,于是栋妈在家与康复中心之间的位置找了一所小班额私立幼儿园安置了下来。

特殊孩子的发展道路总是弯弯曲曲的,如同栋妈在教育日记中所述:

栋栋2岁多开始做康复,刚开始担心助听器配备不合适导致听不好,后来通过训练听得不错,然后就开始担心他没有沟通的欲望,这被老师激发出来后,我又开始担心他词汇量少、句子不通、表达不清晰、不愿意表达……似乎每一个阶段都有让我担心的内容,总有操不完的心。

事实的确如此,我与栋妈的忧虑并没有因为栋栋从康复中心毕业进入普通幼儿园而停止,我在之后的很多则教育日记中读到了栋栋在普通幼儿园的内心不愉悦,栋妈的内心非常焦急。于是我要求栋妈把栋栋带回康复中心看看。栋栋不太愿意和我说在幼儿园那边发生的事情,我只好利用他爱绘画的特点,给他一张纸、一支笔,请他画一画《我的新幼儿园》,他欣然接受了我的请求。栋栋画完以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表情,但呈现的画面让我非常吃惊,画面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幼儿园有三层楼,一楼的教室中有一张教师的桌子,桌子上摆满了尖尖的笔;二楼有两间教室,一间教室的门上挂了一把大锁,另一间教室的窗台上正掉落一个儿童;三楼也有一间挂着大锁的教室,窗户边有一个儿童正爬上窗台准备往下跳,另一个窗户边有一群孩子在愉快地张望。

我并不全面了解绘画治疗,无法从专业角度全面解读这幅画面,但画面内容确实给予我很多不祥的信号,比如危机、孤立。为了印证我的想法,我接下来又要求他再画一画《我的爱·比翼儿童康复中心》,栋栋非常愉悦地开始了创作:

大大的苹果树,树上结满了大红苹果,树枝上有一只鸟窝,小鸟在树上憩息,还有充满童趣的房子、满脸笑容的老师和快乐的小朋友。

这幅画面上洋溢的欢乐与之前的压抑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次干预后,栋栋似乎很开心,绘画的过程很好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想法,表达的过程正是情绪释放、调节与修复的过程。之后我建议栋妈每天都问问孩子在幼儿园的状况,孩子不愿意说的时候就让他通过绘画表达,从侧面来了解和疏导孩子的心理。这个方法似乎对孩子也非常奏效。

我们一直在倡导家校合作,然而家校合作有多种形式,比如家校联系册、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信息平台等,这些也是搭建家校合作的桥梁,但可能变为形式上的参与。我认为教育日记能成为家校沟通协作最生动持续的方式,在教育日记的桥梁作用下,孩子的生活延伸到课堂,课堂又延伸到了家庭与社区,相得益彰。

教育无小事,只是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和一颗善于感悟的心。其实,撰写教育日记并不难,就是如实地记录和孩子一起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静下心来面对孩子、面对教育。从事特殊教育十余年,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坚强,但每次阅读这些教育日记发现自己依然脆弱,因为我时常被这些温情、智慧的教育故事感动。

栋栋现在已经就读于普通小学了,毕业时我要求栋妈留一个教育日记本给我做纪念。因为,这个教育日记本记录了我、家长和孩子一段艰难而难忘的康复旅程,旅途上我们一同面对教育、感受教育、思考教育,我们随教育日记一起走进温暖的生命世界……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410205)

猜你喜欢
康复中心圣诞树磁铁
脑瘫儿童学前融合教育支援模式的构建和研究
圣诞树
南昌市康复中心管理问题分析
闪闪的圣诞树
玩磁铁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