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后现代文化特征

2016-03-03 13:34朱义林
戏剧之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影视改编文学名著

【摘 要】历史发展到以后现代主义为主导的新世纪,文学名著影视改编也有了它不同于以前的独特特征。本文以新近大火的“良心剧”《琅琊榜》为例,论证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大众化、商业化、视觉化等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后现代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121-02

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就是将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改编成主题、内容大致相同或相关的以大众传媒中的影像为载体的影视剧作品。当下,越来越多的文学名著走下它以“距离产生美”为表现手段的文字神坛,与人们可以直观感受、零距离接触的影像艺术实现了无缝对接。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这种共赢合作形式也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个性。

一、大众化趋势——文学与影视的必由之路

白烨教授的当今文坛“三分天下”结构变化论告诉我们,当今的文学包括“几十年来基本上以文学期刊为主的传统文学,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市场文学(或大众文学),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或网络文学)”[1],其中网络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网络小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小说从最开始在BBS、贴吧、论坛、博客等连载,发展到今天有一套专业的出版发行流程、专门的网文网站的这样一片大好繁荣的景象。《琅琊榜》被誉为“中国版《基督山伯爵》”,是现下网文的杰出代表。它与这部世界经典一样,诠释了“出卖”和“复仇”的不变主题,小说和电视剧都按照荣格学派的弗莱对叙事结构的模式分类说[2]来叙述这个传奇故事。作为这个领域中的佼佼者,《琅琊榜》并不比以传统纸质媒介出版的文学作品逊色。

与文学名著越来越接地气同时进行的,就是影视传媒的愈加平民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小荧幕”电视机已经走入千家万户。影视作品的浅阅读、生动形象、声画并茂的特点使它成为中国绝大部分家庭主要的视觉娱乐形式,以家庭为媒介的电视对以家庭为基本细胞单位的社会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大部分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因其对文学原著的基本保留和音效、影像等科技手段的加入所营造的艺术美感深得大众喜爱。就影视剧对人们的影响而言,它也完全参与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影视作为大众喜爱的虚构性叙事形态,不仅是当代人生活与情感以及当代社会变迁的见证,而且也对当代人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文化观念与立场具有深远而深刻的影响[3]。因此,文学名著改编为影视剧,是文学改编更为大众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商业化加深——经济话语权的绝对优势

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剧自古有之,美丽善良的辛德瑞拉以看得到的电影形象出现之后,越来越多的经典人物都被外化地显现。发展到今天,文学的影视改编也不再抱着用以向经典致敬和向民众普及经典这样的文化目的,而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商业化趋势。文化是消费社会最基本的特征[4],当代审美文化是这种特征的重要表现:产生于现代商品社会、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主要服务于现代都市大众、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生产[5]。文学借助图像的直观表现,没有了文字营造出来的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显得更加直白生动,也更加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和消费需求,以此得到了更高的大众关注度,收获了更大的经济效益。有很多文学作品走的都是“海岩”模式(创作小说—改编剧本—拍摄影视—小说畅销[6]),如此一来,它们在本质上追求的就是文本销售量和影视收视率或票房的双赢。“海岩”模式被应用得最多的文学领域就是网络文学,更何况网文在诞生的时候就追求文章的网络点击量、浏览量等经济指标。

《琅琊榜》虽然最初没有走“海岩”模式,但它的作者海宴却在电视剧中担任合作编剧一职,亲自操刀把自己的文本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本。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进入IP价值元年,网文改编的影视剧在今年的表现令人惊叹,仅《花千骨》覆盖人数就已达1.6亿左右,后起之秀《琅琊榜》的答卷更是完美:收视率破一,高居同档期剧目榜首;手游、音乐(影视原声带、MV等)、影视同期书的等等都有不俗的销量,俨然形成了以电视剧为核心,多种产品共同发展的“琅琊”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传媒手段变化——电子媒体的主导地位与反哺现象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改变了整个世界,媒介改变了一切。随着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文学的纸质媒体已经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让位于科技的直接成果——电子媒体(影视占主要部分)。现代影视技术克服了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时期盛行的戏剧舞台表演的局限性,在综合表现力和直接感受性方面对戏剧表演又做到了继承和发扬,使它能够更好地表现文学。这种变化带来了文学、影视两方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对于文学创作者而言,“触电”(作家投身于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导致作品被改编成影视或直接为影视创作剧本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创作方式。著名“触电”作家海岩说:“现在已经不是阅读的时代,电脑、电影、电视早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传媒,特别是在中国。”[7]由此,电子媒体主导地位可见一斑。

新媒体的发展带动了文学传播的跨媒体发展,同样地,文学与影视传媒的“亲密接触”也成功地使文学原著名声大噪,从而带动了原版文学作品的热销。《琅琊榜》以电子文本的方式在网络上连载时本身就拥有数目可观的读者群,但这些原著粉的数量与电视剧播出之后“剧转粉”的数量是绝对不能相提并论的;影视剧的形式又为“剧转粉”提供了理解作品的更多选择、思路和切入点,使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更好地深入“粉”心。电视剧的成功也将纸质形式的原著销量大涨,于纸质媒体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和支持。

四、视觉化主流——影视剧的“霸屏”时代

20世纪末网络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使文学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格局经历了新一次的巨变。在视觉文化特别是在景观社会里,正如居伊·徳波所说:“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所有其他器官;视觉景观毫不客气地复制自身,不断扩张,从一个领域蔓延到另外一个领域”[8]。文学作为语言文字的艺术,也被这种视觉艺术清洗,走上了视觉化道路,借助视觉艺术来表达自身,并且在表达效果上“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9]。

视觉社会养“刁”了我们的视觉口味,使我们在享受图像、视频带来的快感的同时对画面、声效等视觉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神剧”、“雷剧”频出,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于“烂”片的界定标准和承受底线。《琅琊榜》作为优秀影视剧作代表的“良心剧”,除了演员、道具等的非视觉化因素方面的优良表现之外,在视觉技术方面更是显示出它在国产剧作中的突出地位:在画面上水墨色主调的画质、对称式构图、三分法则、对角线构图、黄金分割;在后期制作上也打破了目前中国国产电视剧“五毛钱”特效一统荧屏的局面。这些“良心”表现,使之成为人人称道的“良心剧”,也为当今国产影视圈树立了镜头画质、后期特效、音乐配声等各方面的优秀范例。

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在当代主要表现为大众化、商业化、视觉化的强化和大众传媒的巨变。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也有一代之影视,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在未来还将表现出与本文所述不同的特征,这将有待与等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和努力,也期待会有更系统、更科学、更全面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文学改编实践。

参考文献:

[1]白烨.“三分天下”:当代文坛的结构性变化[N].文汇报,2009-11-8.

[2][加]诺思洛普·弗莱.批判的解剖[M].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268-288.

[3]高淮生.关于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的人文精神建构的思考[J].电影评介,2008,(14):60-61.

[4]艾·菲兹利埃.文学和电影的关系[J].世界电影,1984,(2):4-19.

[5]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3-4.

[6]纪洁明.论视觉文化环境下的文学影视改编[J].陕西师范学院学报,2013,29(3):42-45.

[7]海岩.我笔下的七宗罪[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206.

[8]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9-35.

[9][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三联书店,1989.154.

作者简介:

朱义林(1991-)河南驻马店人,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研究。

指导教师:

连丽丽(1979-),黑龙江绥化人,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及俄罗斯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度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的文化启示”(项目编号:102362015189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影视改编文学名著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学名著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
浅析网络小说改编策略
不受高考青睐的文学名著阅读
日本文学名著速读(10)——『細雪』
日本文学名著速读(7)——『黒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