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传播力的构建研究

2016-03-04 06:19冯雅颖刘福成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传播力

冯雅颖,刘福成

(安徽财经大学 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高校教师传播力的构建研究

冯雅颖,刘福成

(安徽财经大学 商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摘要]“传播力”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递、分享与互动的行为能力与传播效力。现援引这一概念,将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纳入社会传播的范畴重新考察,并提出高校教师的AE传播力模型。基于此模型,高校可以从传播主体身份的认知、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技术提升与传播效果考核等多方面提升高校教师的传播力,从而实现师生间较好的传播效果,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传播力;AE模型;传播效力

当今高等教育正在发生变化:以网络为代表的技术手段的进步,打破了传统的教室或校园这一“封闭空间”。高校师生间信息分享与传递的载体从简单的“一对多”口语传播,到基于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而实现的“多对多”模式。

为了适应这种改变,高校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站在“知识传播”的角度上思索有效的信息分享与师生互动的实现路径;要以实效为中心,提高师生沟通交流的效率,保证高校教育教学的效果。同时,需要培养出能够应对当前社会传播规律与趋势的师生群体。因此,我们为高校教师导入“传播力”概念。

一、教师传播力的概念

早在2003年,学者刘建明提出“传播力是媒介传播力的简称,指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1]而在2006年郭明全出版的《传播力》一书中,明确指出“社会组织”亦是传播力研究的主体,是“社会组织运用各种传播手段进行传播以促进自身职能实现的问题”。[2]因此,我们认为,广义上的“传播力”是指现代信息社会中企业或一般社会团体“通过传播行为而获得受众认知的能力”。而现代社会又是全员传播时代,社会中任何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所以,我们可以将“传播力”的主体拓展为社会中一切希望获得他人了解与认知的个体与机构。传播力,则意味着他们的沟通能力、沟通技巧以及取得良好沟通效果的能力。

立足传播学视角,我们不难发现高等教育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信息传播活动。高校教师则是从事知识传播的专业化群体,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难以动摇的,他们不仅担负着传播知识的重任,更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高校教师的“传播力”是指高校教师使用多种传播渠道,在多元化的教学场域中,面向受众所进行的各类知识传播的综合素质。其中,(1)多种传播渠道,指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口语、书面文字、图形、图像以及多媒体、网络等渠道协同传播。(2)多元化的教学场域,指高等教育突破校园教育,形成课堂教育教学、课后教育教学以及课外教育教学三位一体的布局。(3)受众,即传播的接受者,由高校学生与校外公众两部分组成。毋庸置疑,学生历来都是高等教育服务的主体,但全社会参与到高等教育中的人越来越多,仅以MOOC为例,2011年超过160 000人通过Udacity平台注册并参与索恩和彼得·诺威格所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面向全社会进行传播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的必修课。(4)综合素质,是指高校教师既要灵活运用多种工具进行信息传播,还能够依据传受双方的心理特征、时空环境提高传播效果;既要拥有搜集、研究、整合与创新知识信息的能力,又要有将知识传播出去,获得学生理解与认可的能力。当然,还需要教师在保证学科专业知识与理论教学的同时,在信息的分享与传播中将完整的人格培养、创新精神、独立思考等目的放在首位,在传播过程中同步完成“教”与“育”。

二、高校教师传播力的AE模型

为了更好地分析高校教师的传播力,我们借助传播学中经典的5W模式进行分析(传播者who、传播内容say what、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受众to whom 与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充分考虑高校教师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初步建立起高校教师传播力的AE模型,即高校教师的传播力包含A和E两大部分,其中,A代表传播能力ability,由主体的基准能力与技能能力两部分构成;E代表effect,即高校教师传播力的传播效力。

(一)高校教师的传播能力,即AE模型中的A

高校教师的传播能力由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与传播受众四个要素组成。

1.传播主体。高校教师应拥有端正的传播心态与职业心态。传播心态,即认识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师生间信息的传播与分享活动。在活动中,师生是地位平等的主体,教师应具备开放主动的传播心态,将专业知识、社会价值观念等内容传递给学生。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职业认知,即尊重自己的职业、培养职业归属感与自豪感,将教育教学视为自己职业的“第一职责”。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传播主体的高校教师,积极构建良好的“教师形象”会影响到知识与信息的传递效果。因此,高校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时应形成“专家”形象,以权威性、专业性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而在专业教学以外,应以平易近人的形象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2.传播内容。传播内容是高校教师选择知识、信息等素材通过适当的方式编辑、整合而形成的符号体系。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传递的内容由“意义”和“形式”两部分构成。

“意义”,即需要传递给学生的专业知识、价值观念等。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意义”需要高校教师知识积累、知识更新与知识创新三种能力。即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既有的知识储备、还需要不断学习、借鉴他人成果,不断为自己的知识内存“输入”新鲜血液。只有保证教师的知识更新,才能避免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脱节的尴尬。知识创新,即教育传播不仅仅是一种狭义的知识传承,更重要的是一种民主意识、自由思想、创造精神的培养和传承。[3]教师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需要以自身“知识创新”的能力、意识以及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学生,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特别是,“知识创新”能力的获得,这在现阶段更为重要。

“形式”,则是传递的方式,即符号学中的“编码”。使用多样化的方法,将理论、案例、观点等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是高校教师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

3.传播渠道。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口语和文字是最常见的渠道,因此,高校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技巧、身体语言的使用是不能或缺的。当今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媒介已成为高校信息传播渠道的主体,以电子邮箱、新闻组、论坛BBS、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渠道,已实现师生的“点对点”沟通,且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与趋势。

4.传播受众。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在校大学生是最主要的受众。他们的信息接受习惯、学习心态以及对教师、教学内容的反馈行为均应纳入教师传播力的考虑范畴。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网络公开课等形式的兴起,高校教师面对的受众群体并不局限在高校内,一般社会公众,均有可能成为被传播的对象。

传播受众的差异决定了教学场域的不同。面向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场域”,传播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语言符号的使用需要追求精确、严谨。同时,由于专业教育是以人才培养为主旨的,所以还需要完成特定的目标,追求高质量的传播效果。而面向社会公众的传播行为,场域则较为“松散”。以知识或信息的“告知”取代“专业教育”,传播的氛围突破课堂的局限,语言使用浅显易懂,对传播内容的趣味性有较高的要求。由于社会公众常常是更为复杂的受众群体,教师无法准确分析“受众”的学习目的,这对教师的授课也是一项挑战。

此外,作为传播受众之一的高校学生,在媒介接触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特点。据统计,高校大学生中,46%的人使用手机最多,34%的人使用互联网最多,11%的人看电视较多,而只有7%的人反映自己接触报刊杂志较多。[4]而为了满足这种趋势的需求,高校教师应加强媒介素养的学习与培养,主要是数字化媒介和网络技术的素养。只有掌握了新渠道、理解新渠道在知识传播中的“优势地位”,才能编撰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信息内容。

(二)高校教师的传播效力,即AE模型中的E

由于传播受众可以分为学生群体与社会公众两大类,而教师的传播行为所持续的时长并不固定,因此我们以效果产生时间和影响范围为横纵轴,构建高校教师传播效力的坐标体系,将高校教师的传播效力划分为四个象限,如图所示。

其中,短期个体效果表现为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技能的掌握等,可以在学生的学术表现中得到体现;短期社会效果一方面体现为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凭借教师给予的指导而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传播表现;长期个体效果侧重“人才”的培养方面,学生德育的效果与教师个体的口碑形成两个方面;长期社会效果体现为高校教师通过知识的传播、扩散对所在区域的贡献力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传播效力是多元的。当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的视角去考察高校教师的绩效问题。

三、结语

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撑。高校教师要不断地提升传播能力,增强与学生以及社会一般公众的沟通效果,实现知识的传播与传承。当然,高校教师的传播力体系仍有待进一步细化。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张春华.传播力:一个概念的界定与解析[J].求索,2011,(11).

[3]段京肃,段雪雯.教育传播中平等与自由的追寻——对高等教育中专业主义理念构建的思考[J].现代传播,2011,(6).

[4]张宴铭,汤玉峰,师建辉,樊星.当代大学生媒介接触习惯调查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责任编辑:谷晓红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Communication Capacity

FENG Ya-Ying,LIU Fu-cheng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30,China)

Abstract:Capacity of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the ability and effect of mass media when transmit and share information in the society. Now this concept is used to describe teachers’ behavior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which should be reconsidered as a sort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behavior. With the discipline of communication,the “A&E” model should be put forward which means ability and effect. According to this model,teachers from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an pick up and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communication through varieties of approaches,such as cognition of the identity,better the content,refinement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the valuation of commutation effect. Finally,the quality of high education can be guaranteed by a better communication effe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which is satisfied the needs of modern information society.

Key words:communication capacity;the AE Model;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5.11.025

[作者简介]冯雅颖(1985-),女,江苏南通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传播学研究;刘福成(1962-),男,江苏泗洪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01-14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jyxm542。

[文章编号]1004—5856(2015)11—0117—03

猜你喜欢
传播力
产品性与媒介性之争
从“民生新闻”向“民生服务”迈进
影响深度科技报道传播力的因素探析
《苍梧晚报》:多元跨界的空间与效益
山东《支部生活》:党刊如何提升“四力”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影像的力量源于用心交流,用爱拍摄
《承德日报》:舞好“指挥棒”定好“风向标”提升传播力
利用新媒体提升电影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