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奇才范晔何以遭杀身之祸

2016-03-04 07:27刘立祥
唯实 2016年2期

刘立祥

范晔(398~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和文学家。范晔自幼天资聪慧,博学多才,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撰写的《后汉书》享誉古今,却在盛年因为参与拥立彭城王刘义康谋反案丢掉了脑袋。读《宋书·范晔传》,纵观范晔一生的功过荣辱,我们可以从中受到深刻的历史启示。

一、范晔的才

范晔生于世代显赫的著名士族家庭。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曾祖范汪为东晋安北将军和徐州、兖州刺史;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东晋临淮太守、豫章太守;父亲范泰任东晋中书侍郎,入刘宋后出任国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职。除了世代位高权重,门楣显耀,范家深厚的家学渊源也令人陡生欣羡。范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撰有《尚书大事》二十卷,《祭典》三卷,以及属于医学、棋艺的著作《范东阳方》一百○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等。范宁撰有《古文尚书舜典》一卷,《尚书注》十卷,《礼杂问》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审,为世所重”。范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种著述传世。

生长在这样一个诗书传世、书香四溢的官宦之家,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再加上范晔自幼聪颖超群,勤勉好学,锲而不舍,渐成气候:“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高祖相国掾,彭城王义康冠军参军,随府转右军参军,入补尚书外兵郎,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寻召为秘书丞。”(《宋书·范晔传》,本文引文除注明者悉引自该传)后又相继任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兼新蔡太守、司徒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等职。

元嘉九年(432年)冬,时任司徒的彭城王刘义康的母亲去世,刘义康召集同僚旧友料理丧事,聚会于东府。范晔的弟弟范广渊此时任司徒府祭酒,将要下葬的前一天晚上,轮到范广渊值班,范晔竟在司徒府哀哭之声此起彼伏之际,约几位同僚聚于范广渊处开怀畅饮,酒酣耳热之后,打开北窗以欣赏挽歌为乐。有人将这事报告了刘义康,刘义康雷霆震怒,一顿臭训之后,将范晔贬为宣城太守。

遭贬做了太守的范晔,郁郁不得志,无心政事,终日饮冰茹檗,将著书立说作为自己的全部精神寄托,殚精竭虑,编纂《后汉书》。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在反复研读众家关于记述后汉历史史籍的基础上,以官修的《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的《后汉书》为主要蓝本,博采众长,删繁补缺,整齐故事,得以超越众家,后来居上。到了唐代,范晔的《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盛行于世。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范晔著书之前,记述东汉一代历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余卷,范书一出,除袁宏的《后汉纪》外,其他诸家《后汉书》都相继散亡。与此同时,范晔的《后汉书》则以其简明周详、叙事生动、结构严谨、编排有序、文采斐然,赢得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成为研究东汉历史最基本、最权威的著作,与《史记》、《汉书》和《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评论说: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

如果我们以为范晔只是一个唯知读书著述做学问的书呆子,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的书法艺术素为世人所称道,他对音乐艺术的造诣炉火纯青,不仅演奏技艺高超,而且善于自作词曲,声名远播,朝野瞩目。宋文帝刘义隆最爱听范晔弹奏琵琶,每每暗示他弹奏一曲,以飨视听,他都佯装未解帝意,马虎过去。刘义隆听不到范晔弹琵琶,其意怏怏,实在忍不住,便在一次宴请大臣的时候对范晔说:“朕欲高歌,请卿为朕弹奏一曲。”范晔不得已,遂执琵琶伴奏,刘义隆歌声一止,范晔随即停止演奏。刘义隆作为当朝皇帝,拥有的皇家乐队自极当世之盛,而他却唯独对范晔的演奏情有独钟,范晔的演奏水准达到了何种程度,自不言而喻。

他娴于辞令,长于政事,是一个“上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才高八斗,文武兼备的复合型奇才。无论是供职于朝堂,还是主政一方,无论是供职于军队,还是效力于地方,他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政绩卓然。他曾任始兴王刘濬的后军长史,刘濬生性洒脱,倜傥不羁,将所有政事全部交给范晔处理,自己则超然事外,做起了甩手掌柜。范晔不负重托,将里里外外所有事务处理得无不妥帖恰当,有条不紊,内外莫不称道。

生活中的范晔也丝毫没有书呆子的陈朽和迂腐。他极富生活情趣,创新意识强,喜欢“勇立潮头把红旗”,且心灵手巧,匠心独具,凡生活中接触到的器物,都要巧妙地加以改良,衣裳从式样到尺寸也都是自己设计,并且身着自己设计的“奇装异服”招摇过市,所到之处,“回头率”一路攀升,引得时人争相效仿,成为货真价实的引领时代新潮流的超级“潮男”。

二、范晔的德

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名重一时的旷世奇才,范晔做人的品格实在是马尾丝拴豆腐——提不起来。

据《宋书·范晔传》,当宋文帝刘义隆闻报范晔参与谋反的时候,对他做出了如是评价:“晔素无行检,少负瑕衅,但以才艺可施,故收其所长,频加荣爵,遂参清显。而险利之性,有过溪壑,不识恩遇,犹怀怨愤。每存容养,冀能悛革,不谓同恶相济,狂悖至此。”这段话意思是:范晔一贯品行不端,早在年轻时就背负沉重的过失和罪行,只因他有些才艺,着眼于任用他的长处,朝廷不跟他计较,屡屡赐予他荣耀和爵位,以至于使他到了今天这样如此显要的位置。这人本性居心险恶,其贪心比幽深的山谷还难以填满,受朝廷隆恩,不思感恩戴德,反而心怀怨愤。我对他总是一再宽容,容忍他的这些缺陷,寄希望于他能悔过自新,没想到他竟一意孤行,与一帮不轨之徒狼狈为奸,疯狂悖逆到如此严重地步。

刘义隆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

元嘉十六年(439年),范晔的嫡母逝世。其时,范晔的哥哥范暠任宜都太守,嫡母随其生活在宜都官衙,范晔任长沙王刘义欣的镇军长史,加号宁朔将军,身在长沙。范暠快马飞报,催范晔火速奔丧,范晔却稳若泰山,磨磨蹭蹭,迟迟不肯上路。及待动身出行,他竟带着一群花枝招展的妓妾,前呼后拥,去奔母丧。御史中丞刘损愤然上疏弹劾,宋文帝因为欣赏他的才干,才没有降罪于他。

范晔参与谋反的罪行败露后,迅即遭抄家之灾。从其家中抄出的乐器、服饰、珍玩及各种珠宝器物,都非常珍贵华丽,歌伎和小妾都穿金戴玉,锦衣貂裘,服饰考究。可是,在寒冷的冬天,他的叔父却只穿一件单层布衣,侄子竟没有被子盖,耄耋之年的母亲住在单调简陋透风漏雨的一间小破屋里。见此情景,世人无不喟然长叹!

范晔踏上拥立彭城王刘义康的谋反贼船,完全源自于利令智昏。

作为太子詹事,他深受宋文帝刘义隆的器重和信赖,每每被特召入宫,咨之以天下大计,虽说不上权倾朝野,绝对是颇受倚重的朝中重臣。谋反集团的始作俑者孔熙先之所以要拉他入伙,正是看中了他在朝中的地位,看中了他的满腹才华和在朝廷上下的人脉。

孔熙先深知,名重朝野的范晔根本看不上自己,倘或贸然邀约,必然碰壁,弄不好甚或要承担反目掉脑袋的风险,便瞄准了范晔的“软肋”,采用“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诱使范晔落入彀中。

范晔与时任刘义康大将军府记室参军的外甥谢综关系密切,为了拿下范晔,孔熙先首先花重金将谢综拉下水,然后再通过谢综接近范晔,将范晔拉到了赌桌上。“综乃引熙先与晔为数,晔又与戏,熙先故为不敌,前后输晔物甚多。晔既利其财宝,又爱其文艺。熙先素有词辩,尽心事之,晔遂相与异常,申莫逆之好。”

老谋深算的孔熙先在赌桌上佯装技拙,一次又一次将大把大把的金钱“输”给范晔。面对这样一棵从天而降的摇钱树,范晔愈发贪心膨胀,欲壑难平,乐此不疲,日复一日,从孔熙先手中“赢”得了巨额金钱。于是,两个形同陌路之人,在金钱的助力下渐渐成为莫逆之交,又渐渐成为结盟谋反的死党。

诚如宋文帝所言:“险利之性,有过溪壑。”究竟是谁将才华横溢的旷世奇才范晔送上了断头台?是他自己胸中熊熊燃烧着的永远无法填平的炽烈的贪欲。

三、范晔的死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范晔参与谋反案发,十二月,押赴刑场弃市,时年48岁。同时被杀的还有他的儿子范蔼、范遥、范叔委等。

当范晔被抓捕,宋文帝质问他,受朝廷如此恩宠,为什么还要谋反。范晔百般抵赖,不肯认账。当所有案犯都俯首认罪,审理案件的官员将一应人证物证都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才不得不招认谋反事实,无可奈何地说:“久欲上闻,逆谋未著。又冀其事消弭,故推迁至今。负国罪重,分甘诛戮。”

十二月某日,范晔等一帮谋反罪犯被押出监狱,绑赴刑场。范晔被排在最前边,他回过头,审视了一会儿身后这支行进在黄泉路上的长长队伍,忽然面露得意之色,歪着脖子问身后的外甥谢综:“今天的排队次序,是按什么标准排列的呢?按官职的大小吧?”谢综没好气地揶揄道:“按罪孽的轻重,罪魁祸首排在最前头。”

死到临头,一生游走于官场的范晔,绕心萦怀、念念不忘的竟然还是官职、位次!难怪早在范晔还是一个孩童的时候,他的哥哥范晏观其所为,曾忧心忡忡地说:“此儿进利,终破门户。”意思是:这孩子过分汲汲于名利,早晚会惹祸杀身,祸及家族。

范晔临刑前与亲人的最后一别颇为耐人寻味。我们不妨将沈约在《宋书·范晔传》中的叙述照录于斯:“晔妻先下抚其子,回骂晔曰:‘君不为百岁阿家,不感天子恩遇,身死固不足塞罪,奈何枉杀子孙。’晔干笑云罪至而已。晔所生母泣曰:‘主上念汝无极,汝曾不能感恩,又不念我老,今日奈何?’乃以手击晔颈及颊,晔颜色不怍。妻云:‘罪人,阿家莫念。’妹及妓妾来别,晔悲涕流涟,综曰:‘舅殊不同夏侯色。’晔收泪而止。……晔转醉,子蔼亦醉,取地土及果皮以掷晔,呼晔为别驾数十声……”在范晔即将告别人世的诀别之际,他见到亲人,麻木不仁;见到妓妾,却涕泪横流。难怪他的亲生母亲连连扇他耳光,妻子对他斥骂连声,儿子捡起土坷垃和果皮奋力投掷,外甥讥笑他有失风度,亲人们都对他如此恨入骨髓,可以想象他在时人心目中的人格形象已经肮脏到了何种地步!

四、品评

范晔为什么要谋反?为升官?他身为太子詹事,列朝堂,挂紫衣,风光无限,又深得皇帝宠信,前程无可限量,即使谋反成功,也未必能有更好的地位和境遇。为发财?他家境殷实富足,且其家族世代为官,三亲六故,皆高官厚禄,从来就不知道“差钱”是什么滋味。为追求更为奢华的生活?他妻妾成群,花天酒地,锦衣玉食,该拥有的早已拥有,不该拥有的也业已拥有,他什么都不缺,如果一定要找出他还缺点什么,就缺一个字:德。

官德,为官者永远绕不开的一个千古话题。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为官从政者,倘官德卑劣,必然成为各种腐朽黑恶势力争相捕俘的对象,身败名裂便只是迟早的事,不管他有多么大的本事。范晔参与谋反,是因为受到了孔熙先的蛊惑,直接的媒介,是孔熙先设下的赌桌。是什么力量促使范晔一次又一次走近这张赌桌,又一步步走上谋反之路,直至走上断头台呢?是德行的卑劣,是他内心深处日益膨胀着的对金钱和名位永远不知满足的贪欲。

纵览古今,像范晔一样满腹诗书才华横溢的官员,因为官德不修而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者,不乏其人。

据《孟子·尽心章句下》:“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孟子的弟子盆成括在齐国做了官,孟子听到这个消息,不但不为弟子的发达而高兴,反而神色凝重十分惋惜地说:“盆成括的死期不远了!”弟子们将信将疑。不久,便传来了盆成括在齐国被杀的消息。弟子们不理解老师何以能够未卜先知,便去问孟子:“先生,您是怎么知道盆成括将会惹祸杀身的?”孟子回答说:“这个盆成括啊,有点小聪明,但是不曾知道君子的大道,德之不修,这就足以招致杀身之祸了。”

秦丞相李斯,作为战国儒家著名代表人物荀卿的高足,他学得满腹才学,怀“帝王之术”西行入秦,襄助秦始皇振六世之余烈,诛灭六国,一统天下。秦王朝建立之后,又辅佐秦始皇行郡县、废私学、烁金戈、制定礼仪制度、颁行法律、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等等,使秦帝国中央集权的统治不断得到加强。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然而,由于他卑劣的德行,为了保住自己的富贵和名位,在秦始皇于巡视途中遽然弃世之后,助纣为虐,与赵高携手发动沙丘之变,矫诏谋逆,将皇长子扶苏赐死,立胡亥为帝,一手促成了秦王朝的迅速灭亡。最终身遭五刑,在咸阳被腰斩弃市。

唐代奸相李林甫、宋代奸相秦桧、明代奸相严嵩、清代大贪官和珅,也都是自幼饱读诗书,才华出众,位极人臣,又都因为德行卑劣,作恶多端,祸国殃民,最终身败名裂,遭百世唾骂,遗臭万年。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范晔也罢,上述其他几个历史人物也罢,都有一个逐渐嬗变的过程,不会从娘胎里出来或一踏上仕途就是个害群之马。诚如孔子所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一朝权在手,便不再修养自己的德行,不再看书学习,熟知立身做人的道义原则却不去遵照实行,有了缺点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才是令人担忧的。习近平同志在《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一文中指出:“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就必须法德并举,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官德。”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努力奋斗的今天,范晔的历史故事颇具鉴戒意义。

(作者系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