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战略
——基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之思想维度

2016-03-05 18:25
新乡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徐 宁

(新乡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3)



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战略
——基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之思想维度

徐宁

(新乡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3)

摘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战略出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消除走“老路”和走“邪路”的危险;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必须严防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倾向;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戳穿反华势力妄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阴谋。基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之思想维度反思时局,用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战略眼光看待问题,着眼于大局战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矛盾问题的精髓;思想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战略

从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到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的总结,再到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建立,毛泽东思想是在不断克服“左”的或右的错误倾向中前进的。对于错误思想倾向的不断挑战,毛泽东总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应战的武器,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危急时刻使我们党的路线回到正轨,并在理论上最终形成矛盾问题的精髓思想。“战略指导者当其处在一个战略阶段时,应该计算到往后多数阶段,至少也应计算到下一个阶段。尽管往后变化难测,愈远看愈渺茫,然而大体的计算是可能的,估计前途的远景是必要的。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导方式,对于政治是不利的,对于战争也是不利的”[1]221-222。这种计算能力本身包含矛盾问题的精髓之思想维度。其一,对充斥矛盾的外部世界的认识,这是一个大局问题。毛泽东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曾比喻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就像弈棋一样,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整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他更加强调要有战略思维,按照解决主要矛盾的原则,谋划大局战略。比如在我国解放战争时期我们暂时放弃延安,再如当前我党提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深化改革,就是大局战略。其二,对矛盾体内部问题的反思。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仍然面临着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种种问题,关键的一条在于要及时运用矛盾问题的辩证法,看清这些问题哪些是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并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全党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不断地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那么,如何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到的“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如何理解恩格斯说的“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如何把握唯物辩证法这个充满智慧的思维方式呢?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写道:“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1]320把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提高到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高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运用于我们的实际工作中。

一、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径选择,探索道路发展战略

不理解辩证法就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路线,就一定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毛泽东在研究矛盾问题时研究的是具体的矛盾,而不是思辨的矛盾。只要把毛泽东的《矛盾论》同黑格尔的《逻辑学》对照一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所谓具体矛盾,简单地说,就是具体事物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对立统一。《论持久战》之所以能够科学探索出抗日战争发展的规律,预见战争发展的进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毛泽东注重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矛盾,比如优势和劣势、主动和被动、进攻和防御、持久和速决、内线和外线、歼灭战和消耗战等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持久战的道路。有鉴于此,对于开放和封闭、改革和沿袭、创新和守旧等,也应该用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战略眼光来看待,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矛盾。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封闭僵化的老路已被历史证明是绝路,改旗易帜的邪路已被历史证明是死路。我们要走的路只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和“中国的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个性、特殊性,即“中国特色”。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存在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个别之中,应立足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国情,这是个性,是特色。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握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贬斥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和批判,描述了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压制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于其中的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毛泽东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思想也是对单向度的人的批判。在反华势力极力推销在政治上实现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时期,曾抛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却又改口说,“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人类思想宝库需要为中国留有一席之地。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走群众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人类认识运动的次序来说,总是先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1]310。在不断变动的客观世界中,中国共产党人从探寻规律、把握规律到应用规律,进而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经过长期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通往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

二、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依据,筹划战略总布局

列宁曾把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重申了这一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拘泥于以城市为中心这一战略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以武装斗争为中心、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之所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关键是看到了旧制度中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比如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中国农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罕见的。旧中国主要矛盾的解决,证明了中国革命战争实际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这一重要结论的正确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在研究国情问题时,有的学者动辄拿GDP作比较来分析综合国力。其实,不管是GDP也好,绿色GDP也好,数据背后显示的还是一个抓主要矛盾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进行过深入的考虑。他提出的GDP目标和落实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就是根据我国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提出的。

目前,我国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部署顶层设计,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的重大问题。矛盾问题的精髓思想就是要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东西,学会辩证思考,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掌握“弹钢琴”的艺术,提高领导能力。第一,要坚持矛盾观点,奏响主旋律。要完善或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大局战略总目标,明确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五位一体的分目标。第二,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弹好“协奏曲”。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全局与重点的有机结合,有其内在逻辑关系。一个战略目标搭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阶段性阶梯,三大战略举措建构了稳定的“三角形”,这四个方面共同绘制了中国美好未来的蓝图。“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辩证统一,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发改革后发优势、增强法制观念、落实从严治党,这些不仅勾画出了全面战略图景,而且也勾画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战略预见,形成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大棋局,真正做到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战略方向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首先简要地阐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同时指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然后就以大量的篇幅详细地阐明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并详细说明了矛盾的特殊性的五种情形,坚持用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这就从辩证法的高度再次论证了贯穿我党指导理论的一条红线,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逻辑上意指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原理考察中国问题,在形式结构上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理论自信的源泉和动力是不断变化的时代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精华,核心是马克思主义,重要载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质料是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化。我们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传承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在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的国家中,要做到思想统一,就会存在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对立或斗争。在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前,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超党性”的虚伪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要有理论自信。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唯物辩证法,“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1]337。矛盾问题的精髓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运用实践智慧,像抽丝剥茧那样,找出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要思潮,比如历史虚无主义、折中马克思主义、复古主义等错误思潮。我们只要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从主流舆论入手,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就能将这些错误思潮各个击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

四、走群众路线,群策群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

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作了《关于中央执行委员会报告的结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是其中的一部分)的报告,并在报告中提出要重视完成任务的工作方法。他把任务比喻为过河,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比作船或桥,形象地提出了“没有船或桥,不能过河”的观点。2014年12月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数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新任务。要完成新任务,就需要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好过河的工具问题,即解决船或桥的问题,要明白过河的人民群众就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内在地包含了民主和集中、上级与下级、党和非党、中央和地方等矛盾因素。就个别与一般的辩证法而言,要做到民主与集中辩证统一、上级与下级步调一致、党群关系密不可分、中央和地方职能明晰,就要以矛盾问题的精髓思想作指导。“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1]318。因此,领导干部要俯身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谦虚谨慎,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科技创新要靠人才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实现中国梦的驱动要素是人才,培养人才也要靠创新。只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才能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 2015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要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就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用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我国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之一。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外技术依存度、自主研发能力上讲,我国与创新型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差距。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是树立大局意识、面向未来的根本措施。

总体而言,从《矛盾论》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逻辑演进:从分析两种宇宙观到研究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再到揭示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个逻辑演进本身就是先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后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毛泽东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思想,在《矛盾论》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之思想维度,只有把握主流,抓住重点,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不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才不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不会失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之源,才不会在发展问题上改旗易帜而丧失战略定力。从矛盾问题的精髓思想维度反思时局,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真切领会党中央的大局战略:谋全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谋万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19)[2015-11-21]. 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

6.htm.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责任编辑李敬】

On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Dimension of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Problem

XU Ni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Xinxiang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3, China)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general situation strateg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must unswervingly take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avoid the danger of taking the old road or leading astray. We must hold high the bann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irmly to prevent the tendency of ideological pluralism. We must unswervingly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expose conspiracy of anti-China forces attempting to overthrow the socialist system. Based on ideological dimension of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problem to rethink the current situation. Looking at the problem in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of negation, criticism and transcendence we should coordinate and promote the “four comprehensives” strategic layou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wo one-hundred-years” and make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Chinese nation rejuvenation come true.

Keywords:the quintessence of contradiction question thought; the ideological dimens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general overall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26(2016)02-0005-04

作者简介:徐宁(1976—),女,河南洛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42400410228)

收稿日期:2015-12-02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苏联生态建设的超越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党为何始终高度重视核心问题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