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视角下河南省传统庙会的现代重构

2016-03-06 12:29连建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河南省

连建功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旅游管理系,河南 郑州 450044)



传承与创新视角下河南省传统庙会的现代重构

连建功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旅游管理系,河南 郑州 450044)

摘要:河南省传统庙会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特色鲜明,文化传承的意义重大。但庙会期间封建迷信活动充斥、假冒伪劣商品横行、文化失真、治安混乱等诸多问题,使其发展面临严重困境,亟需进行现代重构和机制创新。从传承创新的角度,需要明确传承主体、重构运营体制,挖掘文化内涵、重构活动内容,加强宣传推广、培育庙会品牌,扩大传承对象、重构产业关联,完善传承空间、健全保障体系。

关键词:传统庙会;传承与创新;河南省

传统庙会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乡村集市贸易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以祭祀神灵为核心,围绕特定庙宇,在特定日期内,举办特定的宗庙祭祀活动,吸引大量民众前往朝拜祈福,从而形成一种周期性的群众活动[1],并伴有商业贸易、传统杂耍、民间美食、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等,成为人们经济、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历史悠久、文化丰厚,传统庙会也具有独特的内容和价值,是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研究综述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综述

河南省居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传统庙会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文化积淀,被誉为异彩纷呈、雅俗共赏的乡村民俗文化的博览会[2]。学术界的关注由来已久。1987年,赵方平对洛阳关林庙会的市场吸引力进行了研究,指出市场机制的发挥是其得到老百姓青睐的根本原因[3]。1990年,王汝印对淮阳太昊陵庙会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4]。2000年以来,学术界对河南传统庙会的研究日益增多,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有200多项,内容涵盖庙会活动的历史梳理、价值功能、民俗文化等[5][6][7][8]。宝丰马街书会、淮阳太昊陵庙会研究最为集中,内容涉及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发展、旅游者体验、民间艺术等方面[9][10][11]。总体而言,学术界尚缺乏对河南省传统庙会整体性、系统性、现代重构的研究。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传统庙会作为地方文化的标志性载体,其文化传承与现代重构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二)数据来源

河南省传统庙会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为方便研究,本文选取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活动作为分析对象。当前,河南省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1 000多项,其中传统庙会类61项,包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4项、省级19项、国家级8项。这些项目是河南省传统庙会的典型代表,对其历史渊源、祭祀对象、民俗活动、文化承载等内容进行研究,可洞悉河南省传统庙会的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掌控其文化传承的机制、发展规律和趋势。

二、河南省传统庙会的发展特征

(一)数量众多,历史悠久

河南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4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历史上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始终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占有4个,也因此孕育了数量众多的传统庙会。明清时期河南传统庙会发展达到顶峰,每县每年的庙会都不下百次,多者可达千余次[5],以此统计当时全省每年的庙会数量可达2万多次。文革时期,庙会大多随寺庙的破坏被废止,20世纪80年代又开始复兴。目前,河南每年传统庙会数量亦在1 000次以上,很多活动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淮阳太昊陵庙会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丘火神台庙会是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二者距今都有2 000多年的历史。西平嫘祖庙会、桐柏盘古庙会由于年代久远,起源竟无从考证,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季节性强,分布较广

河南省传统庙会举办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季,农历正月、二月、三月最为集中,样本数据统计占比达70%以上。淮阳太昊陵庙会、宝丰马街书会等均在此期间举办。这是由河南省暖温带气候条件所决定的,中原农村耕作多以春天开始,庙会自然为春耕做好铺垫。春季庙会和人们借庙会踏青游乐具有很大关系。以襄城首山会为例,每年农历二月十五,首山周边男女老少相携登山游乐,聚在一起,举行传统的酒会和风筝会。此外,庙会举办的时间还和祭祀人物的诞辰、祭日或纪念日有关。观音诞辰日为农历二月十九,宜阳灵山庙会、汝州香山寺庙会等祭祀观音的庙会就在此期间举办。从空间布局来看,河南省传统庙会分布广泛,并相对集中。统计数据显示,几乎各县市都有特色的传统庙会。根据集中程度,可分为以浚县古庙会为代表的豫北庙会群,以宝丰马街书会、洛阳关林庙会为代表的豫西南庙会群,以太昊陵庙会为代表的豫东庙会群。郑州、洛阳、周口、濮阳是主要集中城市,但大部分庙会并非布局在城市,村镇庙会数量占比达80%以上,构成乡村集市贸易的重要形式。

(三)规模较大,形式多样

传统庙会集宗教祭祀、休闲娱乐和商品交易为一体,具有较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聚集效应。河南省传统庙会多为区域性活动,但其中不乏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大型庙会。浚县古庙会期间,来自晋、冀、鲁、鄂、皖等省及本省周边县市的香客和观光游人蜂拥而至,日客流量可达20多万人,被称为华北第一大庙会。淮阳太昊陵庙会声势之大、会期之长,堪为“天下第一”。高峰时,平均日客流量达40多万人次,被称为中国最“牛”庙会。除单纯庙宇祭祀主题外,河南省传统庙会类型还有药交会、书会、灯会、花会、摸摸会、面人会、添仓会等多种形式,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宝丰马街书会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农历正月十三,河南各地及安徽、河北、山东、湖北、陕西等省数千名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说书会友、弹唱献艺,绵延700多年而不衰。辉县百泉药交会,距今已有600余载,素享“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盛誉。

(四)活动丰富,娱乐性强

河南省传统庙会活动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包含祭拜、进香、祈福、还愿、曲艺、商贸、旅游、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祭祀祈福是传统庙会的核心内容。每年三月三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淮阳伏羲祭祖大典都会如期举行,包括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拜文等多项内容。除祭拜活动外,传统庙会的文化娱乐也是其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原因。马街书会的曲艺表演、浚县古庙会的社火表演、太昊陵庙会的担经挑,以及杂技、戏曲、魔术等各类民俗表演活动,无不具有非凡的吸引力。

(五)特色鲜明,底蕴深厚

河南省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昔日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土造人、伏羲画八卦、神农尝百草等众多神话故事都发生在河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河南又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祥地和起源地,前100个中华大姓中,78个直接起源于河南。根亲文化在河南文化资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伏羲祭祖大典、祭拜盘古大典、嫘祖祭祖大典等活动的举办,成为地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重要载体,也使河南省根亲文化圣地和全球华人精神家园的定位实至名归。河南传统庙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有宗教文化、曲艺文化、中医药文化、商业文化、民间工艺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别。鹿邑老子庙会、洛阳关林庙会既表达了普通民众对先祖先贤的崇拜,也寄托了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宝丰马街书会不仅是民间艺人尽情展现才华的表演场,也是老百姓精神宣泄的载体和舞台[12]10。

三、河南省传统庙会的现代困境

传统庙会产生于特定时代背景和区域环境,依靠其特定的传承场存活和发展,并与民俗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紧密相连,一旦脱离了这种传承场和文化空间,传统庙会就会陷入生存的困境[13]29。随着时代发展,经济日益全球化、文化日益多元化,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情感也逐步发生变化,河南省传统庙会以及庙会期间的民俗、艺术、技艺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存在着文化发掘不到位,缺乏积淀和地方特色;活动同质化严重,缺乏内容和形式创新;商业氛围严重,冲淡了庙会活动主题;民间技艺逐步消亡,传承人老龄化并后继无人等诸多问题。活动的具体操作层面亦存在许多问题。其一,封建迷信活动充斥;其二,盗版图书、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其三,色情表演横行,赌博活动泛滥;其四,治安秩序混乱,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河南传统庙会的文化传承步履艰难,亟待对其现代重构,创新运营模式、活动内容、推广策略和保障机制,促使其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的最大化发挥,确保传统庙会的良性发展。

四、河南省传统庙会的现代重构

传统庙会文化的现代重构是指在现代文化与生活语境下,传统庙会在继承优秀文化精髓的同时,为满足现代人们各类需求而不断调整与适应的文化变迁过程[14]1。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发生改变,对传统庙会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宗教祭祀、商贸交易等功能,新时代的休闲娱乐需求愈来愈主导着传统庙会的发展方向。运营模式、活动内容、文化传承对象和空间都需要进行现代重构,以满足时代需求。传统庙会文化的现代重构体现着民族心理认同和归属的追求,也体现着现代社会文化对传统庙会的渴望。

(一)明确传承主体,重构运营体制

传统庙会的传承主体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由民间到官方再到民间的演变过程。市场化运作是传统庙会现代重构的必然之路,但是政府必须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掌控庙会文化传承的管理权,肩负传承主体的重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道路,在政府引导下,民众、宗教、市场、企业、旅游者充分参与,有效促进地方旅游、商贸、演艺、餐饮、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使其向着“健康庙会、文明庙会”的正确方向发展。河南省具有丰富的庙会文化资源,应对省内传统庙会进行一次有组织、有步骤的全面普查,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进行调查、登记、建档、归类、整理和研究,建立河南省传统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在淮阳、浚县、宝丰等地建立传统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对传统庙会传承的文学、歌舞、音乐、体育、艺术等项目进行动态保护。依托河南省社科院、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单位成立河南省传统庙会研究中心,对中原特色传统庙会文化及当代传承意义进行深入研究。借鉴巴西狂欢节等国外节事运营经验,为传统庙会市场化运作创造良好环境。

(二)挖掘文化内涵,重构活动内容

文化是传统庙会的灵魂,只有将文化、旅游、信仰和商业活动融为一体,古老的庙会才会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河南省每项庙会都具有地域和时代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典故,都有一个美丽动人、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西汉末年众小鬼为刘秀连夜修城的传说成就了周口项城的鬼修城庙会,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成为桐柏盘古山庙会的渊源。庙会文化的现代重构必须以文化为主导,对每项庙会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发掘,将风情民俗和地方特色融为一体,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保留经典,同时吸纳时尚元素,使传统庙会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对群众产生永久的吸引力。河南省传统庙会数量众多,文化蕴涵深厚,应该有选择地将特色文化精品传承下来,同时与时俱进,从内容和形式上注入健康和高雅文化的内涵,创造新时代的文化精品。文化艺术是河南传统庙会的核心所在,需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及其传承人的保护,积极为庙会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创造条件。浚县古庙会、淮阳太昊陵庙会期间可举办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增强其文化交易功能;成立中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深入发掘庙会文化的当代传承价值;将嵩山摸摸会、西华女娲城庙会办成民间浪漫文化节等。

(三)加强宣传推广,培育庙会品牌

河南省庙会文化资源丰富,但除了淮阳太昊陵庙会、宝丰马街书会等少数具有较高知名度外,大多数传统庙会只是区域性活动,缺乏宣传力度和品牌培育,沦为当地人自娱自乐的手段和载体。河南省很多庙会虽是区域性的,但其文化内涵却具有广泛的认知度,诸如西华女娲城庙会、桐柏盘古山庙会等都是中华民族始祖信仰的重要载体,都可通过创新传承和传播方式,将这些活动推介出去,使其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利用网络、游戏、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将全省所有传统庙会信息整合到一个平台上,进行现场直播和实时互动,吸引民众和旅游者参与点击和交流,开通网络祭祖平台,在线献花和上传寄语祝词等。传统庙会品牌培育可借鉴国外狂欢节和嘉年华的运营模式,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国内外优秀时尚文化艺术。遴选传统庙会特色主题,找准市场定位,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加大活动前期宣传推广,提高知名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化色彩、体验性强、知名度高的庙会品牌,为推动地方庙会文化、旅游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四)扩大传承对象,重构产业关联

传承对象也是庙会文化传承的核心。传统庙会应尽可能扩大传承对象的范围,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河南省传统庙会文化传承涉及到政府、宗教、民众、艺人、旅游者、民间团体、企业、商户、学者、新闻媒体等多方利益。政府、企业、商户很多情况下不仅仅是传承主体,也是传承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庙会在活动主旨、内容、形式上需贴近民众生活、服务普通百姓,融入时尚元素,利用现代人求新、求美、求奇、求异的心理,吸引各层次的人群参与庙会活动。拓展庙会产业链是河南省传统庙会焕发生机的重要途径,诸如百泉药交会、禹州药交会可与现代会展业对接,吸收全新活动运营理念,培育传统庙会品牌。庙会期间大规模人流、特色民俗活动和民间工艺品有效带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庙会和旅游存在天然融合的基因。近年来,寻根游、民俗游、乡村游的兴起,让河南省传统庙会找到了转型升级和现代重构的意义和价值,并插上了旅游腾飞的翅膀。活动期间,中岳庙、大伾山、太昊陵等很多4A级以上景区纷纷推出10元、20元不等的超低票价,迎合了现代旅游者的需求,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促使河南传统庙会旅游飞速发展。

(五)完善传承空间,重构保障体系

传统庙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重要形式,也是文化空间的重要范畴,其存在不仅对其自身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对民间艺术、体育、商业、美术、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南省传统庙会形成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自然空间和文化空间成就独特的庙会传统。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庙会的文化传承和周边环境、政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人才供给等密切相关,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创新至关重要。其一,应树立正确的保障理念,优化传统庙会的文化空间;其二,建立河南省节庆庙会管理机构,加强文化传承和创新引导;其三,出台扶持政策,保障传统庙会宗教祭祀、商贸活动、休闲旅游等活动的良性运行;其四,政府、协会、企业等加强合作,设立传统庙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基金,扶持省内传统庙会的文化传承、宣传推介与创新;其五,加强交通、环卫、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其六,开展传统庙会进社区、进校园、进教材的“三进”活动,在高等院校民俗学、传播学、旅游学等学科设置传统庙会相关课程,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培养庙会活动运营人才。

参考文献:

[1]顾希佳.传统庙会的当代意义:以浙江为例[J],浙江学刊,2010(6):184-189.

[2]王立力.中原庙会[J].风景名胜,2007(2):52-54.

[3]赵方平.一颗璀璨明珠:关林庙会[J].商业研究,1987(10):37-41.

[4]王汝印.淮阳太昊陵庙会及其文化内涵[J].治淮,1990(2):49-50.

[5]王兴亚,马怀云.明清河南庙会研究[J].天中学刊,1995(1):21-29.

[6]雷红薇.中原庙会群与宗教音乐、民俗艺术文化[J].河南社会科学,2007(3):21-23.

[7]于力申.论中原庙会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以淮阳太昊陵庙会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0):36.

[8]赵喜珠.太昊陵祭典庙会的特点及开发价值[J].学理论,2013(3):123-124.

[9]王留建,徐培红.马街书会的起源及发展[J].东方艺术,1996(1):59.

[10]杜淳.淮阳太昊陵庙会求子习俗解析[J].寻根,2007(4):50-51.

[11]杨超.基于因子分析的庙会旅游游客感知评价体系[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11.

[12]汪振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13]张帆.河南浚县正月古庙会文化保护性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14]李燕.试论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重构问题:以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责任编辑:李翔)

收稿日期:2015-11-23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豫商文化研究项目(YSWH2015001);2015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5-ZD-023)

作者简介:连建功(1980—),男,河南长垣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节事和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2—0084—04

Modern Reconstruction of Henan Traditional Temple Fair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LIAN Jiangong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Abstract:Henan traditional temple fairs are numerous and diverse,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e and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The cultural heritag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ut a lot of problems exist during the temple fairs, such as feudal superstition, fake and inferior commodities, cultural distortion and confusion of public securit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tc., making temple fairs face serious difficulties and need modern reconstruction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operating system, content, brand cultiv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s, security system, etc., hoping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enan traditional temple fairs.

Key words:traditional temple fair; modern reconstruc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Henan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