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发到评价:社区教育微课程实践研究

2016-03-06 16:04刘红燕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数字化社区资源

刘红燕

(江东区社区学院,浙江 宁波 315040)

从开发到评价:社区教育微课程实践研究

刘红燕

(江东区社区学院,浙江 宁波315040)

社区教育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信息技术引发的社区教育课程的变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宁波市江东区通过创设“云课堂”学习平台、开发“微课化”学习资源、组建“协同化”人员队伍、推行“学分制”管理系统等方式,为区域社区教育微课程建设积累了经验,但在课程结构、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推广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待完善的问题。为了不断提升社区教育微课程的使用效益,本文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社会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开展社区教育微课程评价。

社区教育微课程;开发;学习资源;评价

在信息化时代,丰富多元的课程形式是社区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学习的必然产物,也是社区教育走向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的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推进社会公共学习平台体系建设。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开发涵盖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闲暇教育等内容的各类网络课件,形成规范、优质、高效的远程教育‘超市’,方便社会成员选择学习”。因此,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社区教育课程项目,应该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载体和新的“生长点”。开展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探索建立一套成熟的、规范的、可推广的数字化课程体系,对推进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教育微课程研究综述

(一)微课程

随着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对课程理论研究的不断重视,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社区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简而言之,课程的“课”是教学科目、内容,“程”是进展过程,“课程”便是教学的科目、内容及进程。微课程的概念是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不断发展的。[1]黎加厚教授提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也有研究者指出:微课程是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直观化、人性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在微课程的实践中,经常容易与之混淆的概念是微型课程和微视频。微型课程一般是一系列半独立性的专题或单元,持续时间比较短,通常只有1-2个学时;教学的组织规模也比较小,主要用于正式学习。微视频是指由多个“知识原子”[2]构成的富有教学意义的完整知识主题,可以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空暇状态下观看。而微课程与微型课程相比,不局限于正式学习,在课程时间和课程形式上有更大的灵活性;与微视频相比,微课程更突出课程内容的动态性。

(二)社区教育微课程

从微课程的基本概念出发,社区教育微课程作为社区教育课程的一种独特形式,兼具了社区教育和微课程的属性。同时,由于社区居民需求的多样性,教学目标更宽泛;在内容选择上更突出生活性,以文化休闲类为主;在资源设计上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连贯性强;在平台应用上主要依托各级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或客户端。[3]

二、江东社区教育微课程建设的实践

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更关注学习过程,强调学习体验,数字化课程资源必须解决“缺少互动”的弊端才更有吸引力。因此,江东区在开展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中,重点打造以“云课堂”为核心的社交化学习平台,并通过资源建设和组织管理,为数字化课程的应用提供全方位保障。

(一)平台建设:创设以“云课堂”为核心的社交化学习平台

社区教育微课程建设离不开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支持。对此,江东区通过“平台整合”,将原有的社区教育网(承担学习信息的发布)与“365乐学网”(承担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进行“两网合一”,形成了一个集社区教育信息发布与动态宣传、社区居民在线学习于一体的江东区数字化“云课堂”学习平台。

在“云课堂”平台上,学习者可以即时了解课程动态、评论课程内容、交流课程学习心得,充分发挥“网上学习圈”的功能;同时,学习者也可以上传课程资源,推动课程资源实现“内部生成”。最终,通过“云课堂”的交互式智能学习平台,实现数字化学习的社交化。此外,通过建立江东区社区教育网的手机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安卓版、苹果版)、微信公众号,使得数字化微课程的学习更加便捷。

(二)资源开发:打造以“微课程”为重点的精短型学习资源

江东区在开发社区教育“微课”资源的实践中,利用了学习者有效注意的5-10分钟,提出打造“基于居民学习需求、打造生活化课程、反映‘品位都市’发展要求”的社区教育微课程资源建设目标。在具体的实践中,从社区居民的年龄、性别、工作生活需要等角度进行全面整合,充分融入区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提出了“草根化、微课化、生成化”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理念。

在具体做法上,为满足居民的多样化学习需求,采用“资源共享”和“自主开发”同步战略,以尽可能丰富社区教育微课程资源的总量。一方面,通过 “资源共享”,采集并整合来自网络、上级教育部门和兄弟机构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另一方面,积极将具有区域特色的早期教育、民间团队、家政培训等资源制作成微课程,方便更多的居民自主学习。目前,江东区的微课程资源,已经形成了“风尚美妆”“生活家居”“运动户外”“手工DIY”等集时尚、保健、休闲元素为一体的多元课程内容体系。

(三)队伍支持:组建以“协同化”为宗旨的多层次人员队伍

社区教育微课程的开发、制作和管理,离不开人员支持。在区社教办的统筹协调下,江东区整合了学校和社区的人才资源,组建了一支来自不同系统的社区教育微课程管理员和技术员队伍。首先,来自社区的课程管理员,主要负责对区域潜在微课程资源的挖掘、记录和跟踪区域居民对微课程的学习情况、协助做好学分的登记、审核和兑换等,区社区学院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其次,江东区教育系统内信息技术教师,协助社区学院做好社区教育微课程的制作与更新,保障微课程资源的及时更新。通过两方面人才的协同运作,保障了社区教育微课程开发和制作的连贯性。

(四)制度保障:推行以“学分制”为特色的智能化管理系统

为做好社区教育微课程的推广和应用,江东区将“学分制”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及时掌握居民对微课程的使用和偏好。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建立个人学习账户,相继制定了“学分下限”制度、“学分考核”制度、“学分奖励”制度等配套制度,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市民参与的“学分银行”推进机制。同时,为配合“学分制”的推行,引入“学习经验值”——E币,从而与传统的学习成果值——“学分”相区别,共同构成市民在线学习的证明。对学习管理者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掌握微课程的应用情况。

三、社区教育微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式的社区教育微课程,因为方便快捷,在社区教育实践领域广受热捧。但是,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这种课程形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以江东区的探索为例,社区教育微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结构、课程管理、研发队伍以及课程推广几方面。

(一)课程结构:质量不高,与数量发展不同步

由于建设初期过度关注课程数量的积累,导致对微课质量和课程设计的研究不足。以江东区为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课程深度挖掘不足,高水平、高质量、高档次的精品课程较少。在2014年全国微课程大赛评比中,江东区微课程作品的获奖数量较多,但质量并不高。荣获的微课程奖项主要集中在二、三等奖,一等奖的作品没有。二是课程结构不均衡。从目前江东区自主开发的微课程看,以老年人、青少年为对象的健身、休闲娱乐类课程的比重较大,面向中青年群体、困难群体以及外来务工者的诸如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法律法规知识、心理辅导与咨询等方面的微课程较少。

虽然,任何新生事物在初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粗放式发展的问题,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减少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社区教育微课程建设应在课程结构上进行深入研究和规划。

(二)课程设计:人员不足,课程研发不专业

微课程开发是包含研发、制作、实施等一系列流程的全面的课程设计,需要专业人员、管理者、研究者、实施者等多类人员通力合作。从目前江东社区教育微课程的实践看,在课程研发的队伍中,由于社区学院的教师人数少,对微课程开发知识以及开发能力颇为欠缺,因此尚未形成由社区教育专家、课程实施者等专业开发人群共同组成的微课程研发队伍。

此外,社区教育教师对微课程的理解不深入也影响着微课程的设计。从江东区的实践看,由于大部分社区教育教师尚未接受专业的微课程培训,因此无论在技术素养还是教学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也直接导致了不少自主开发的社区教育微课程质量不高。

(三)课程管理:整合不强,参与主体单一化

社区教育微课程是实现社区教育功能的载体之一,面向的是具有多样学习需求的社区居民。因此,通过资源整合,尽可能地丰富微课程的内容体系,有助于提升微课程的吸引力和使用率。然而现实是,社区教育微课程的建设面临整合不强、参与主体单一化的问题。以江东区为例,社区教育微课程建设由教育部门牵头,以社区学院为主体,没有充分整合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的资源。由于参与主体的单一性,导致了微课程资源在结构上无法实现多元化,也不利于微课程在更广区域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

(四)课程推广:宣传不到位,课程效益难共享

由于一直以来缺少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和途径,导致社区教育微课程的共享水平不高,由此产生“建设与使用脱节”的问题。一方面,直接面向社区居民的数字化学习平台的知晓率不高,使社区教育微课程的使用率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数字化学习平台之间尚未形成顺畅的沟通渠道,影响了平台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也影响了社区教育微课程的效益。社区教育微课程因为是自行开发与建设,忽视社区教育微课程的宣传与推广,忽视与其他社区教育微课程的交流与合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优秀微课程的推广。

因此,要提升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的内涵,实现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由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必须转变“粗放型”的课程开发模式,将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既重视需求调查和资源开发,又要敢于正视面临的问题,做好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在学习型社会的作用。

四、提升社区教育微课程效益的实践思考

反观社区教育微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核心是社区教育微课程的效益不高,开发和利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尤其是对社区教育微课程评价的缺失。而从课程开发的流程看,社区教育微课程评价属于反馈环节,缺少课程评价,社区教育微课程的建设就是不完整的[4];同时,社区教育课程评价还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全过程起着鉴定质量、推动课程建设的功能。因此,为了提升社区教育微课程的实践效益,研究解决微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课程评价不容忽视。

(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完善社区教育微课程的设计

相对于传统的课程形式,社区教育微课程更容易被学习者接受。因为它不是单纯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教育内容,而是对教育内容的再理解、再组织、再规范,对课程设计者教育智慧和信息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社区教育微课程面向需求多样的社区居民,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还需要进行全面统筹,建立与社区学习资源的供给息息相关的多元评价主体。从居民学习需求以及微课程的特点出发,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主体应至少包含课程研究人员、专业人员、课程管理者以及课程实施者。课程研究人员,主要负责对微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普及、对课程的规范性进行指导;专业人员主要为微课程的制作和更新提供技术保障;课程管理者主要对课程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和统筹,并做好潜在课程资源的挖掘;课程实施者既要对授课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解,又需要对微课程的内涵有一定的把握,才能为短小精悍的微课程提供基础素材。

(二)制定规范化的评价标准,优化社区教育微课程的质量

虽然社区教育微课程主要应用于非正式学习中,但作为一种社区教育的课程形式,必须同时做好课程标准的规范,才能使微课程在实践中更加可行,避免出现昙花一现。[5]要制定和设计一套针对社区教育微课程的评价标准,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要对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特质建立起清晰的、科学的认知。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微课程具有灵活的呈现方式;作为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课程形式,微课程主要在非正式学习领域发挥作用,体现为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二,要对社区教育微课程的开发流程形成整体的、系统的理解,建立起一套从需求调查、课程设计到资源建设、课程实施再到课程推广、课程评价的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微课程的特点,对指标体系进行更具体的划分和界定。

(三)以宣传推广带动课程评价,提高社区教育微课程的效益

社区教育微课程既不同于传统的纸质课程,也区别于基础教育的微课程,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推广使用上,具有更鲜明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6]因此,社区教育微课程的评价,不仅包括对课程资源本身的评估,还需要借助宣传推广等社会评价,提高社区教育微课程的效益。一是要充分借助社区、学校等主体进行宣传,发挥“朋友圈”“生活圈”的联动效应,通过提高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知晓度,带动社区教育微课程的使用和推广。二是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手机平台、网络平台定期推送优质微课,提高微课程的使用率。三是做好社区教育微课程资源之间的交流和共享,既减少资源重复建设,又可提高资源的受益面。________________

[1]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2]王觅,贺斌,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

[3]王柱国.终身教育视野下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以湖州社区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1).

[4]张永,王一凡.社区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

[5]丁海珍.社区教育微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职教论坛,2014,(21).

[6]李品.社区教育课程深化建设的困境与现实抉择[J].成人教育,2013,(9).

From the Development to the Evaluation:Practical Analysis on Community Education Microlectures

Liu Hongyan
(Jiangdong District Community College,Ningbo,Zhejiang,315040)

As a new digital learning resources,community education microlectures are the reform of community education lectures that are resul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are still in exploration.By establishing the learning platform of‘cloud class’,developing the learning resources of‘microlecture’,constituting personnel team of‘collaborative’and promo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credit system’,Jiangdong district in Ningbo have accumulated experiences for community education microlecture construction,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issues which need to be completed in lecture structure,lecture design,lecture management and lecture promotion.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service efficiency of community education microlectur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valuation for how to develop community education microlect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evaluation subject,evaluation standard and evaluation socialization.

community education microlecture;develop;learning resources;evaluation

G77

A

1671-2862(2016)01-0005-04

2015-11-21

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江东区社区数字化特色课程建设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13SYY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红燕,教育学硕士,浙江宁波市江东区社区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数字化社区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社区大作战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