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吉黑地区“三音哈哈”送京备选侍卫现象初探

2016-03-06 21:48付永正
江西社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八旗侍卫满洲

■付永正

清代吉黑地区“三音哈哈”送京备选侍卫现象初探

■付永正

有清一代,吉林、黑龙江八旗官兵是清廷侍卫挑补的重要来源地。清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部分吉黑旗籍官兵业已因从征立功或以扈从随围来京后蒙挑侍卫,另有新满洲及未编入八旗的各部落精壮男丁也被选送进京,备选侍卫。然而,清廷正式辟设吉黑地区“三音哈哈”送京备选侍卫制度,是在嘉庆、道光二朝多次探索后,于道光十五年(1835)正式创立。“三音哈哈”送京制度的创立,是清廷对在吉黑地区建构起来的“首重军事”统治体系的认可与固守,更负有“首崇满洲”政治目的。该制度的施行,在京师旗籍侍卫内树立标杆典范方面确有一定功效,并为吉黑旗人群体拓宽了进京当差的仕途道路。然而,此制度的推行,在重振京旗满洲国语骑射本业方面效果甚微,更无力扭转整个八旗官兵群体战斗力衰减的必然趋势。

清代;吉黑地区;三音哈哈;侍卫;清语骑射

付永正,长春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讲师,博士。(吉林长春 130032)

清代,“八旗之制,宜莫重于兵制矣”[1](卷二十六《兵制志》,P489)。八旗制度下,各地驻防八旗官兵外,京师更设有禁卫之兵,其中,侍卫一项,责大任重,尤居显位。清代侍卫,主体分为三项:八旗侍卫、宗室侍卫和汉侍卫,八旗侍卫是其中坚力量。蒙挑侍卫,是众多八旗子弟跻身仕途的一个重要的特权渠道。终清之世,吉黑八旗官兵以精湛的弓马骑射技艺著称于世,是挑补侍卫的重要来源。

自康熙朝始,清廷即诏令宁古塔(吉林)、黑龙江二将军,由官兵内选拔清语骑射娴熟者,送木兰围场扈从随围,根据随围官兵表现,择优留京充任侍卫等差。另,凡遇有重大军事行动,需降谕吉黑八旗官兵从征,清廷均会选拔部分战功卓异者留京当差,所膺职差,也以挑补侍卫为多。然而,作为一种由吉黑地方保送,进京备选侍卫的选拔制度,则是以“三音哈哈”送京备选侍卫活动的出现为标志。因此,欲探讨清代侍卫选拔任用制度,不可不厘清吉黑将军选送三音哈哈进京备选侍卫问题。学术界对清代侍卫作为一个群体,进行宏观考察,已不乏富于卓见的成果。

早在20世纪70年代,清代侍卫群体已引起中国台湾学者陈文石的重视,陈文石专门撰文,对侍卫在清王朝最高统治者所运用的满汉共治政策,中央政府重要职位采取种族复职制度的官僚组织中所发挥的功用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①此后,大陆学界也对该群体若干问题陆续作有专论或零星论及。②学界现有成果,或统论侍卫群体的构成、职能,或对满汉侍卫关系、汉侍卫与绿营兵的关系进行梳理,或对侍卫的升迁情况、侍卫被委派出京当差等问题进行探讨,却对东三省八旗官兵挑补侍卫问题,尤其是吉黑旗丁经由三音哈哈挑补侍卫问题尚无专论。

清代,吉林、黑龙江二将军衙门遴选三音哈哈送京备选侍卫,不仅是吉黑八旗官兵进京当差的重要渠道③,清政府着意办理吉黑地区选送三音哈哈、被送京的三音哈哈对选送以及挑补侍卫的态度的微妙变化,俱可俾于洞见晚清清廷“首崇满洲”治国理念以及在吉黑地区长期推行的“首重军事”统治体系的嬗变。本文拟以清代吉黑地区三音哈哈送京备选侍卫为中心,通过对三音哈哈选送制度草创前吉黑旗籍侍卫的遴选渠道的钩稽、三音哈哈选送制度创立时间的考实、选送制度创立后选拔标准的嬗变三个方面的透视分析,尽力为学界勾勒出清代三音哈哈送京备选侍卫制度实施情况的大致轮廓,并基于三部分的梳理分析,尝试简略剖析出清廷推行该制度的目的、该制度发挥的实效以及对吉黑旗人群体的影响。

一、“三音哈哈”选送制度草创前吉黑旗籍侍卫的遴选

清代至今,各界均未能详细言明清代吉黑地方选送三音哈哈进京备选侍卫制度的创立时间,是故谙熟三音哈哈选送制度者罕见。清末民初之际,以谙熟清代典章制度、旗人掌故而闻名的满洲旗人金梁,在《清宫史略》中也仅是简略言道:“初制,令东三省选送三音哈哈,译曰好汉子,赏充侍卫。”[2](训谕《哈哈珠子》,P19)此处所言“初制”,亦未言明肇造之期。因此,欲探明三音哈哈选送制度的创立,须先梳理出清代前期吉黑旗籍官兵挑补侍卫的若干途径,并分别予以辨析。

清代侍卫,按其职差,分为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大门侍卫、扈从侍卫、虎枪营侍卫、圆明园侍卫等。论其秩品,亦有尊卑,分为四等,另又有蓝翎侍卫。地位最崇者,为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多由三旗简用,皆无定员。蓝翎侍卫,则品秩卑微,选拔渠道广,若缺出,“于领侍卫内大臣衙门笔帖式、恩骑尉、各项拜唐阿、闲散觉罗、大臣子弟、亲军、前锋、护军,并东三省驻京应挑人员等拣选补放”[3](卷二八旗《补放·补放散秩大臣等官》,P40),《侍卫琐言》中所言“蓝翎侍卫无宗室,惟满洲、蒙古及觉罗充之”[4](P62)即如是也。专就清代前期吉黑地区八旗官兵进京挑补侍卫的渠道而言,主渠道有三:扈从随围时被选留京当差,一也;从征中因军功卓异被保举留京充当侍卫,二也;从吉黑入旗之新满洲、未入旗之各部族内遴选精壮者来京,挑补侍卫,三也。

其一,关外时代,已有吉黑籍旗丁充任侍卫。努尔哈赤主政时期,扈从诸将已兼负侍卫之责。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努尔哈赤住居二道河子旧老城时,史料称,“奴酋出入,别无执器械军牢等引路。只诸将或二或四作双,奴酋骑则骑,步则步而前导,余皆或先或后而行”[5](P24)。皇太极主政时期,世居于吉林、黑龙江等地之来归者中,也有被选充侍卫者。如滚布,满洲乌札拉氏,世居黑龙江,隶镶白旗,“初为太宗近侍”[6](卷十一《清传一》,P1513)。

关外时代已有吉黑旗籍官兵充任侍卫先例,但当时政权初兴,故尚未形成规范的侍卫选拔体制,吉黑籍旗丁挑补侍卫并无定章。清军入关后,伴随清廷统治秩序日臻巩固,侍卫选拔制度也日趋规范。在京承差的各色侍卫中,吉黑籍旗丁已是不少。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就已表现出重点从吉黑精壮旗丁中挑补侍卫的倾向。多次行围中,康熙皇帝亲见前来随围的吉黑八旗官兵骁勇善射,屡屡将随围的吉黑旗籍官兵留京补用侍卫差使。甚者,康熙帝还曾亲自询问技艺精良的吉林旗兵是否愿意留京充任侍卫。如康熙五十三年(1714)十月,吉林将军选荐汉仗好的旗丁喀尔库进京听候差遣。喀尔库进京后,得授蓝翎,并御赐房屋田奴,康熙帝数次向其征询,欲留其于御前效力行走。康熙此意,竟被喀尔库当众直言拒绝,康熙帝大怒。[7](P979)喀尔库面忤龙颜,着实令康熙帝大为不快,但自康熙朝始,通过送京随围方式蒙挑侍卫,已是吉黑旗籍官兵充任侍卫渠道之一。

从黑龙江选拔善杀虎之新满洲官兵送京,补选虎枪营侍卫,则是吉黑旗籍官兵通过送京随围蒙挑侍卫的衍生产物。康熙二十三年,黑龙江将军进善杀虎新满洲兵四十人至燕京,始设虎枪营。[8](康熙二十三年条,P287-288)是时所进善杀虎新满洲被挑充虎枪营侍卫,可视作黑龙江将军成规模地向京师选送侍卫备选者之滥觞。

其二,从征中因军功卓异而被保举留京充当侍卫,这是清代前期吉黑旗籍官兵留京拣补侍卫的另一渠道。仅以乾隆朝为例,乾隆年间,吉黑八旗官兵多次接奉清廷之命,赶赴各地赞襄戡乱。这些官兵在战场上表现勇猛,立下赫赫军功。战后旋回原旗,途经京师时,不乏经朝臣奏保举荐,得以留京挑充侍卫者。如乾隆朝黑龙江旗籍悍将海兰察,就是由军营凯旋途经京师时,被奏准留京充任侍卫的。海兰察,黑龙江满洲镶黄旗人。乾隆二十年(1736),以马甲奉命从征蒙古,累功擢升侍卫。乾隆二十五年,清廷恩准包括海兰察在内的吉黑旗籍侍卫五十员回家接家口、娶亲。对此事,一件满文档案中详载:

abkai wehiyehe i orin sunjaci aniya biyai orin ilan de,hiya kadalara dorgi amban i baci benjihe bithede,meni baci wesimbuhengge, hiya hailanca,bilarhi sei alabuha bade enduringge ejen kesi isibume membe hiya,lamun funggala sindafi,gemun hacen de tebuhe,meni boigon anggala ne kemunida bade bi. bairengge ulame wesimbufi mendeoloangnafi,boigon anggala be gainabume unggireo seme alibuhabi.uttu ofi,hailanca i jergi susai niyalma i alibuha susaiolo bufi,sargan i urun gaifi unggireci tulgiyan,esei hiya i jergi ba ne i gebu be encu latubuha afaha arafi suwaliyame ibebuhe.ereijalin gingguleme wesimbuhe hese be baimbi seme abkai wehiyehe i orin sunjaci aniya duin biyai juwan jakūn de wesimbuhede.[9](P155-156)

译文: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领侍卫内大臣处咨称:经我部具奏,侍卫海兰察、毕拉尔希等称,圣主施恩我等侍卫,补放蓝翎,留居京城,我等家口现仍在原地,祈请转奏,赏给假期,接来家口,为此呈请。因此,海兰察等五十人呈请给假五十天接妻、娶妻外,此等侍卫名字现已另粘单缮写,连前发给。为此事谨奏请旨。乾隆二十五年四月十八日具奏。

由该道满文札文可知,由军营陆续旋回原籍而被留京挑补侍卫等差的吉黑旗籍官兵,达五十人之多。是次给假回籍的侍卫中,不乏隶属吉林籍者。根据宁古塔副都统衙门给珲春协领的满文札内记载,计有:

sunjaci meyen

ilanci jergi hiya suta.Lamun funggala hargina.

Lamun funggala esenteiLamun funggala jihana

Lamun funggala isantai Lamun funggala arsuna

ningguci meyen

ilanci jergi hiya etei ilanci jergi hiya ayantai

ilanci jergi hiya ingdane ilanci jergi hiya deboo

Lamun funggala liyamboo Lamun funggala barta

即,第五队:三等侍卫苏塔,蓝翎哈尔吉纳,蓝翎额森太,蓝翎吉哈纳,蓝翎三泰,蓝翎阿尔苏纳。第六队:三等侍卫额忒依,三等侍卫阿彦泰,三等侍卫英达讷,三等侍卫德保,蓝翎力雅穆保,蓝翎巴尔塔,蓝翎舒吉太,蓝翎喀巴。

是次给假后,由京返回宁古塔、珲春等原籍的侍卫、蓝翎等共计十四员名,文内“第五队”(sunjaci meyen)、“第六队”(ningguci meyen),均是吉林八旗官兵奉命从征蒙古的队别,换而言之,这些侍卫最初奉命从征时,分别是于第五队、第六队开拔的。这进而证明了该部分留京挑补侍卫官兵,都是通过从征凯旋时留京当差渠道得膺侍卫缺的。不唯如此,经由从征立功渠道得授侍卫者,在乾隆年间图像紫光阁的黑龙江旗籍功臣中也可觅得踪迹。黑龙江满洲旗人吾岱,就是此类代表。据《黑龙江志稿》卷52人物志载:

伍岱,满洲瓜勒佳氏,黑龙江驻防。乾隆十八年,以前锋改隶满洲正黄旗,从征准噶尔。二十年,阿睦尔撒纳叛,被掩力战得脱,授蓝翎侍卫。恩克图塔尔巴之战、叶尔羌之战,皆有功,赏墨尔根巴图鲁,迁头等侍卫,乾清门行走。回部平,图像紫光阁,列后五十功臣,位次十二。三十六年,奉命征金川。金川平,图像紫光阁,列后五十功臣。[10](卷五十二人物志《传二清》,P2295-2296)

其三,从入旗之新满洲、未入旗之各部族内遴选精壮者来京,挑补侍卫。据《听雨丛谈》载:“东三省之兵最精骑射,朝廷仿两汉选甘凉豪杰之制,每隔十余年一选吉林、黑龙江兵,拔其材武,入备宿卫。先由将军选拔,送交宁古塔居住数年,再移驻于盛京二年,然后贡入京师。”[11](卷一《满洲原起》,P2)是处所言选拔兵丁,即主要来自新满洲及未入旗的各部壮丁。康熙年间,宁古塔将军境内新满洲“亦有入京为侍卫者”[12](卷下,P111),如三姓伊彻满洲三哈拉,“渐移家内地,编甲入户,或有为侍卫者”[13](卷三,P387)。

清前期,清廷在拣选备选侍卫的东三省官兵时,新满洲及各部族精壮,所占比例甚大。此外,旧制,每遇木兰秋狝,东北三将军每处须各选十人保送前来,扈从行围。保送人选,早期也主要从新满洲和各部族精壮内拣选,乾隆三十五年后,方将旧满洲、蒙古旗人、锡伯人等纳入拣选之列。为此,上谕盛京、吉林将军:“来岁保送此等人时,将其两省所有(旧满洲、旧蒙古)、新满洲、索伦、乌拉齐、达呼尔、库雅拉、锡伯等择其材技优长者一并拣选,赶在进木兰之前送来。”[14](P553)

上述考证透视出:清前期吉黑旗丁业已或因从征立功、或以扈从随围、或以新满洲及未入旗之各部精壮男丁身份入京,蒙挑侍卫。但嘉庆朝以前,清廷尚未正式辟设拣选“三音哈哈”送京备选侍卫这一渠道。

二、三音哈哈选送制度的创立时间考实

旗籍侍卫的拣选,是清廷治国大政“首崇满洲”的一个重要施政表现。④早在顺治十年(1653)三月,顺治帝即提出,“若从实而言,首崇满洲,理所宜也”[15](卷七,P111)。“首崇满洲”,是指清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地位,视满洲旗人为国家根本,通过优先保障满洲旗人之特权地位,以维系统治的治国思想与民族意识形态。作为清廷龙兴之地,东三省在清廷整个国家政权统治中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封禁之区,更是八旗人才选拔的渊薮。因此,“首崇满洲”政策驱动下,从东北驻防八旗官兵中源源选拔人才,是清廷的一项重要政务。东三省旗人进京为官渠道繁杂,但通过各种方式挑补侍卫是其主渠道。清廷对从东北旗籍官兵内挑补侍卫一事乐此不疲,加意经营。此间旨趣,既有解决京师能堪职差的侍卫短缺这一现实问题的需要,更有在清廷政权的制高点上刻意强化“首崇满洲”民族符号的深层用意。

清代中后期,京旗侍卫国语骑射等满洲传统技艺日渐生疏,整体素质下滑,沾染汉俗日深。京师旗籍大员子弟多视侍卫为苦差,不愿应挑。乾隆五十年三月,乾隆帝在一道谕旨中,揭批了大员子弟不愿挑取侍卫、拜唐阿差使现象,其云:

向来满洲世仆等,以侍卫、拜唐阿为近御差使,视为最荣,于挑选侍卫、拜唐阿时,则甚欣愿。近来在京文武大臣及外任大臣、官员子弟,多有在馆行走,否则捐纳,冀图文职,跟随伊父兄任所安逸,不愿挑取侍卫、拜唐阿者甚多,是以挑取侍卫、拜唐阿时,不能得人。[16](卷一千二百二十七,乾隆五十年三月甲戌条,P450)

内外满洲大员子弟多乐于通过在馆行走、捐纳等途径,获取进身之阶,这一现象已影响到挑取的侍卫综合素质。加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京旗侍卫满洲旧习之保持已远逊于东北旗丁。仅衣着一项,即可窥得东三省选送官兵仍有朴素之风。如嘉庆五年(1800)八月,嘉庆帝谕:

朕三次亲御箭亭,阅看挑取十五善射人员,其侍卫、官员、兵丁等步箭虽不甚好,尚堪列等,是以朕均照遗缺补放。第思旗人技艺实属紧要,原不在衣服,朕凡阅看带领引见人员,亦只视其技艺人材而已,并不论衣服。乃此次挑取十五善射,兵丁内不惟穿绸袍缎靴,更有佩系飘带、荷包者,如果旗人家家富足,人人丰裕,衣服俱能鲜明,实属美事,朕观之亦甚欣悦。但兵丁等每月皆赖钱粮度日,焉有余资,何必妄费银钱,赁买衣服!即如东三省人等来京引见,皆穿布衣、布靴、皮带,观之亦颇顺眼。[3](卷七八旗《仪制·兵丁服色俱崇俭朴》,P197)

诚如上谕所言,嘉道年间,东三省八旗官兵较京旗人等普遍保有满洲淳朴旧习,着装上崇尚奢华之风未盛。然而,清统治者在挑补侍卫时,对吉黑籍旗丁青睐有加,绝非仅看重保有满洲淳朴旧习一端。清廷加强对吉黑旗籍侍卫的挑选,更多的是基于依托吉黑旗丁娴熟的清语骑射优势,提升清廷统治权力核心区的旗籍官兵满洲本业本习。学者陈文石经过统计研究后,曾就此问题推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时,由亲军、护军、前锋与马甲擢为侍卫者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是否因为高级品官子弟堕落,弓马软弱有关,或是为了保持侍卫中淳朴勇健精神,用以平衡世家子虚骄文弱习气,故由兵士中挑选,尚待进一步考察”[17](P635)。

尽管陈文石尚不确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但嘉庆朝以降,各直省驻防八旗与京旗官兵弓马骑射技艺确已普遍生疏,拱卫宫闱、扈从出行等侍卫职缺,多难膺任。嘉庆、道光二帝,对侍卫的庸懦与技艺生疏极为不满,遂加意整顿侍卫挑补制度。如嘉庆十七年十月,加强了对大门侍卫拣选标准的限制,上谕:

大门侍卫每逢朕出入,有前引后护近御差使,拣选理宜设立章程,以示慎重。嗣后每逢拣选侍卫之期,除本处侍卫仍照例升等外,其余蓝翎侍卫员缺,于各项拜唐阿、前锋、护军内拣选,带领引见,马甲、闲散人等不准入选;至二品以上大员子弟内,马甲、闲散人等仍准其入选,三品以下大员子弟内马甲、闲散人等亦不准入选,着为令,钦此。[3](卷二八旗《补放·拣选蓝翎侍卫》,P41)

该道上谕中,并未单独提及东三省旗籍官兵挑补大门侍卫情况,仅是笼统地规定,大门蓝翎侍卫的拣选,于各项拜唐阿、前锋、护军内拣选,而三品以下大员子弟内马甲、闲散人等,俱不准入选。若严格遵循此谕,东三省驻防八旗,尤其是吉黑驻防八旗管下官兵,鲜有能够获得挑补大门侍卫的机会。⑤实际上,该上谕并未被严格遵守,尤其是在选拔东三省官兵充任大门侍卫时,并未僵化地循此办理。与此相反,嘉道年间,清廷加快了从吉黑籍旗丁内拣选侍卫的探索,并最终确立优先于吉黑官兵内拣选各类侍卫的制度。

探索步骤一,改旧有东三省官兵挑送进京十年一次为五年一次。为充实宫闱八旗侍卫力量,嘉庆十八年十二月,清廷“以东三省官兵技艺优娴,命五年一次挑送京营”[18](嘉庆三十六,嘉庆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条,P128), 一改东三省十年挑送一次官兵进京的惯例。

探索步骤二,从征滑县凯旋后朝议吉黑从征官兵留京当差问题。嘉庆十七年,清廷檄调吉黑八旗官兵助剿河南滑县天理教。翌年军务完竣后,吉黑官兵凯旋回旗,中途暂于京师休整。嘉庆十九年正月,那彦成奏请酌挑吉林、索伦兵留京当差,从而引发吉黑八旗官兵留京当差之议。对此提议,嘉庆帝最初明确表示反对,其所考量的利弊在于:

所奏甚属非是。吉林黑龙江官兵枪箭精熟,朕所素知;但留京当差格碍甚多,该官兵各有家室,此次奉调出兵不过暂时行役,伊等原处各有产业,一旦令其委而去之,独居京师,既无房屋可居,又无亲戚可靠,种种不便岂可不念及乎?现在照每年学围官兵之例,询其情愿留京者,方令留京。[19](卷二百八十三,嘉庆十九年正月辛巳条,P864)

诚如是所言,嘉庆皇帝对吉黑八旗官兵枪箭技艺之娴熟深信不疑。同年三月,其在点评围剿滑县天理教各路官兵战斗力时,即称赞道:“其奋勇出力者,吉林、黑龙江官兵为最,火器、健锐营官兵次之,绿营兵又次之。”[19](卷二百八十七,嘉庆十九年三月辛丑条,P928)嘉庆帝担忧的是,若将此项征调的吉黑官兵大批留京当差,将于此官兵生计存在诸多不便。最终,嘉庆帝作了折中处理,谕令照每年学围官兵之例,情愿留京者方准。该谕令下达后不久,旋试办留京吉黑官兵分补各营额缺,或于紫禁城内外值班护卫。同年六月,清廷颁布谕令,正式批准该项吉黑官兵留京当差。谕曰:

紫禁城内外及圆明园各处,禁门栅栏守卫官兵内,著俱将吉林、黑龙江留京官兵每日酌挑数名,轮流直班,该官兵等骑射清语较为娴熟,各营官兵相观而善,亦属有益。[19](卷二百九十二,嘉庆十九年六月己卯条,P996)

探索步骤三,道光朝专议东三省侍卫挑选及差委问题。道光年间,京旗侍卫清语骑射生疏更甚,以致每遇致祭坛庙大典,难以胜任控弦随扈差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吉黑官兵仍以娴于骑射名扬内外。为拣选堪此大任的侍卫,道光十五年正月十一日,内阁奉上谕:

每遇朕致祭坛庙大典,维时过早而人数众多,难于稽察,是以派乾清门侍卫四员、大门侍卫十员控弦随扈。当初定制其意殊深,不仅为壮观瞻而已。近来由乾清门所派侍卫尚属可观,其由大门所派侍卫内有朕平日深知其人慵懦、骑射生疏、马上平常者,甚多有名无实,大违当初定制本意。嗣后,著三旗领侍卫内大臣拟派此项控弦侍卫,先由东三省侍卫内将人才出众、步射纯熟者出派,倘人数不敷,再由京城侍卫内将马上便捷、步射熟练者出派,断不可仍前草率塞责,钦此。[20](P315-316)

此谕一出,吉黑旗籍侍卫的地位得以再度提升。尤为重要的是,该谕为吉黑各城精壮旗籍官兵以三音哈哈身份,被源源选送进京,挑补侍卫,膺差供职,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对此改制,道光朝曾充任侍卫的奕赓亦云,侍卫中有被挑取膺坛庙大祭者,“道光十二三年间,因充此役者人才不济,谕以嗣后须选东三省人才高大之侍卫充之”[4](P72)。《珲春副都统衙门档》内一道咨文则更明确记载:“查例载,凡乾清门侍卫较少,相应请旨饬下,由吉林、黑龙江将军挑选三音哈哈,酌保来京,由领侍卫内大臣先行考验骑射枪法,后带领引进,曾经赏给侍卫、拜唐阿差使。”[21](P396)由是可见,清代吉黑地区选送三音哈哈进京备选侍卫制度,应正式创立于道光十五年。值得深思的是,三音哈哈送京备选侍卫制度正式创立时期,恰值鸦片战争(道光二十年)之数年前。该时期清廷武备松弛、八旗和绿营官兵战斗力下降,俱有种种端倪显露出来。是时的道光帝,谕准以三音哈哈送京方式拓宽侍卫挑补渠道,这不止说明侍卫群体普遍出现了素质的问题,也直接透析出京旗和关内直省驻防八旗军战斗力衰落的总趋势。鸦片战争以降,清王朝在调派各地八旗官兵剿办内外军事威胁时出现的疲软不力现象,究其原因,与新形势下八旗制度的固守及其种种弊端的显现有着重大干系。

三、三音哈哈选送制度创立后选拔标准的嬗变

三音哈哈送京备选制度创立后,清廷即已着手三音哈哈遴选标准的制定,吉黑地方旗署也应需加强了对备选三音哈哈官兵技艺演练的督促。入选三音哈哈选送者,应具备标准为:“由各该处满蒙佐领、防御、骁骑校、前锋、领催、甲兵内,拣选年在二十以上,四十以下,马步枪箭娴熟者,或曾经出师,久经战阵,著有老绩,马上便捷,通晓满语,身材奎梧出众者,方可保送挑拣。”[21](P397)入选三音哈哈者,首重弓马骑射技艺是否娴熟。道光十五年,清廷议定优先由东三省侍卫内选派扈从皇帝致祭坛庙大典后,确保东三省选送的三音哈哈的质量,就成了清廷加意经理之事。以吉林将军管下办理的该项事务为例,足可窥得地方旗署为提升入选者弓马技艺而在改定操演新章上所作努力。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吉林省城十旗奉旨于吉林官兵内拣选年力精壮、弓马娴熟者(即三音哈哈)六七名送京当差时,深感接旨后猝然挑选,难保不无技艺生疏者,遂经奏准,改定拣选、操练章程为:

于官兵内拣其年力精壮、身材魁梧者,四城每城每年各拣选三十名,吉林十旗每旗暨乌拉各拣选十名,伊通五名,额穆赫索洛三名,各在各该处责成该管官等于每年春操后三月初一日起聚集演起,至九月初一日止,操练骑射、马枪,并督饬该协佐领等不时严加查察。[22](P199)

循此新章,先于各城分派名额,选定后于省垣集中演练。如此办理后,“倘再奉旨挑选三音哈哈,于钦奉谕旨后刻日即可得人,不致稍迟时日”[22](P199)。至于各城送省额数,嗣后又有调整。如同治十三年,吉林将军全境,计挑选送省额为:

其宁古塔应挑送十五名,珲春应挑送十名,伯都讷应挑送十五名,三姓应挑送十五名,阿勒楚喀应挑送十名,拉林应挑送十名,乌拉应挑送十名,伊通应挑送五名,额穆和索罗应挑送四名,满洲八旗应挑四十名,蒙古旗应挑八名。[23](P393)

此外,为确保备选的三音哈哈能够得到充足的训练,三音哈哈在送往京师前,还须从中择选部分人员参加一年一度的冬围。每年十月届冬围之期,吉林将军衙门奏准行围,吉林副都统衙门三音哈哈、前锋二十等,偕同其他官兵先期进山准备。行围时,内外城俱出派一定额数的三音哈哈。[24](卷五十一武备志二《兵制二·驻防下》,P861-862)

同光朝之际,吉黑地区选送三音哈哈进京备选制度迎来了昙花一现般的发展契机。晚清之清廷,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各类内忧外患的消弭,俱需强有力的武力作为后盾。为满足晚清新形势下武备的需要,清廷在承袭原有的吉黑选送三音哈哈入京备选侍卫制度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阅看技艺内容上的变化、入选者旗籍的拓宽及入选渠道的拓宽三个方面。

其一,清廷在阅看三音哈哈技艺时,将枪技纳入阅看技艺之内。同治十三年,随扈皇帝致祭控弦侍卫加派不敷,遂经奏准:“吉林、黑龙江将军等将官员兵丁内,或久经战阵,或年力精壮,务择枪箭娴熟、马上便捷者”[23](P392),每处各保送京。此时,送京备选侍卫的三音哈哈已讲求枪技。此举是清廷在面对近代军事改革大背景下军器革新升级新形势下,而对挑补的侍卫的新技能要求。

其二,清廷在挑补侍卫时,逐渐破除重视从满洲以及未编入旗籍的各部落官兵中遴选三音哈哈送京备选的旧有观念,汉军旗籍官兵也被频繁列入选送名额内。“佛满洲”、“伊彻满洲”、“汉军”等籍属畛域逐渐被破除。⑥尤其是到光绪年间,吉黑籍汉军旗丁挑补乾清门、大门侍卫者尤属不少,仅据《瑷珲县志》所载,瑷珲旗籍乾清门、大门侍卫即有:

寿长,托阔罗姓,满洲,乾清门二等侍卫;

德成,萨玛西尔姓,索伦,乾清门三等侍卫,二品花翎委统领;

贵鑫,张姓,汉军,大门三等侍卫;

倭力布,字寿先,张姓,汉军,乾清门四等侍卫;

连瑞,字芝田,陈姓,汉军,乾清门蓝翎侍卫。[25](卷九人物志 《五忠义·乾清门大门侍卫并布特哈副管等官表》,P489-491)

无须赘言,仅此一端,足可证实清季黑龙江汉军旗丁已与满洲旗丁共同分享着挑取乾清门侍卫的权利,乾清门旗籍侍卫非由满洲旗人所垄断把持,史实确凿。

其三,经由挑补神机营差,蒙挑侍卫,拓宽了清季吉黑旗籍官兵入选侍卫的渠道。同治年间,清廷改革神机营,以新法操练。因京营官兵不敷挑练,遂自吉林、黑龙江等地八旗官兵内择选精壮者送京,编入神机营操练。藉此契机,一批吉黑旗籍官兵获得了更多挑送三音哈哈,进而充任侍卫的机会。如额尔根巴图,满洲托阔罗氏,隶黑龙江镶白旗。咸丰三年(1853)以领催从征,洊保花翎佐领。同治六年率呼伦贝尔马队实神机营,挑三音哈哈。次年,授三等侍卫。[6](卷二十二《清传十二》,P1620)另如庆褀,亦在征战多年后,经由神机营保奏挑充三音哈哈平台,得以升迁。兹将其履历摘录于下:

庆褀,黑龙江正白旗汉军春升佐领下人,年四十九岁。由马甲于同治三年出征江南,四年撤留神机营当差,旋回原旗。五年出征奉天,因屡获胜仗出力,保奏,奉旨以骁骑校尽先即补,钦此。又擒贼大青牛出力,保奏,奉旨赏戴蓝翎,钦此。又于吉林剿灭马贼案内尤为出力,保奏,奉旨,赏加五品顶戴,钦此。十年,出征伊犁,因解饷出力,保奏,奉旨,以佐领尽先即补,并先换顶戴,钦此。光绪元年赴京差次,由神机营保奏,挑充三音哈哈,改补副护军参领,奉旨,依议,钦此。[26](P362-363)

上述履历显示,黑龙江汉军旗人庆褀自同治三年以马甲之身出征,屡立军功而得加衔升品,但俱未得补实缺,十年后,经由神机营保奏,通过挑充三音哈哈,方得改补副护军参领。此人仕途升迁中,挑充三音哈哈的平台功不可泯。

综上论述可见,自道光年间吉黑地区三音哈哈送京备选侍卫制度正式创立后,清廷对三音哈哈的选拔,从选拔年龄、骑射技艺、清语熟练程度方面,均制定了选拔标准。吉黑地方旗署也十分重视三音哈哈的弓马骑射技艺的集中操演,不仅确立了集中操演制度,还令三音哈哈通过参与地方冬围提升技艺。同光年间,清廷还对送京的三音哈哈在阅看技艺内容、入选者旗籍、入选渠道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改革后选拔的三音哈哈,技艺确有一定改观。

四、结论

作为清廷从吉黑旗籍官兵内挑补侍卫的一种制度,“三音哈哈”送京备选制度创立时间较迟,在经过嘉庆、道光二朝多次探索后,最终于道光十五年正式创立。该制度的创立,既是清廷对京旗及关内直省驻防八旗官兵清语骑射满洲本业衰颓之势的矫正,也是对清廷在吉黑地区建构起来的 “首重军事”统治体系的认可与固守,更负有“首崇满洲”的政治目的。对吉黑旗人群体而言,三音哈哈送京备选侍卫制度,确实带来了不少仕途红利。自该制度创设,至清王朝覆亡,确有一批吉黑旗籍官员以三音哈哈身份,进京后蒙挑补侍卫,从而获得了更广阔的仕途发展空间。尤其是在晚清仕途普遍壅滞、一缺难求形势下,三音哈哈送京备选侍卫,不失为一个进身之阶。如光绪十三年(1887)三月,经御前大臣伯彦讷谟祜等奏准,饬令“吉林、黑龙江将军等,保送三音哈哈”[27](卷二百四十,光绪十三年三月庚戌条,P240),吉林满洲旗人富山,即在是次吉林保送三音哈哈之列。光绪十三年后的二十年间,富山能有仕途升迁,当全行倚仗吉黑各城保送三音哈哈的定章:“查侍卫富山系吉林满洲厢黄旗承禄佐领下人,于光绪十三年间由前锋挑选三音哈哈赴京,蒙赏□门蓝翎侍卫,洊升二等侍卫。二十五年六月间,经前黑龙江将军寿奏调赴江,历委营务当差。三十二年三月间经署将军程奏,送回京当差在案。”[28](P120)

与富山挑选三音哈哈同年,吉林满洲旗人伊尔根觉罗氏富祥“由防尉兼云骑尉,奉旨选三音哈哈。赏入北京正白满洲旗,升乾清门二等侍卫,兼神机营帮操大臣”[29](补遗,P909)。黑龙江旗籍官兵中,也不乏通过光绪十三年挑三音哈哈,得以开启日后仕途者。如黑龙江城镶白旗满洲富尼雅干,由领催委官挑三音哈哈,洊擢乾清门三等侍卫,充神机营帮操官[6](卷二十三《清传十三》,P1632),藉此得到良好的个人仕途前程。此外,《黑龙江述略》中,以是次选送三音哈哈为评论对象,高度赞许道:

光绪十三年,领侍卫内大臣咨吉林、黑龙江两省将军,保送数员,以备侍卫差遣,名三音哈哈,即充谙达者也。将军于甲兵内挑取身仗魁梧、弓马精强者,补以骁骑校、领催诸职,咨送入都,由领侍卫内大臣考验后带领引见,分别派差。有以骁骑校洊擢副都统者,亦两省仕宦捷径也。年选无定额,数亦无定,缺则咨取,皆领侍卫内大臣主之。盖侍卫当差,日近御榻,声气极为相通,两省充其任者实繁。[30](卷六《丛录》,P824)

诚然,晚清光绪年间,吉黑两省旗籍官兵中,经由三音哈哈挑补侍卫任者实繁,此途堪称两省仕宦捷径。与此同时,吉黑地方政府也视选送三音哈哈进京为要务,政府倡导下,“八旗子弟读书之外,兼习骑射,近复设局延师,射鹄角胜,俾技艺熟娴,以备三音哈哈之选”[24](卷二十七舆地志十五《风俗》,P497)。晚清社会发展趋势已验证,三音哈哈送京备选侍卫制度的施行,在京师旗籍侍卫内树立标杆典范方面确有一定功效。然而,此制度的推行,在重振京旗满洲国语骑射本业方面效果甚微,更无力扭转整个八旗官兵群体弓马骑射式微的必然趋势。甚至,吉黑各地旗籍官兵在许多方面进行利弊考量后,也多有对该制度缺乏兴趣者。清廷一直力推的吉黑地区三音哈哈送京备选侍卫制度,既未实现重振京旗官兵娴于满洲国语骑射本业的目的,更未引起吉黑地方旗人群体的广泛参与热情。深而思之,晚清“首重军事”统治体系固化推行下吉黑旗人群体生计问题日益严峻、传统弓马骑射技艺日益背离近代军事技艺科学性的专业要求,咎责难辞。

注释:

①详见陈文石:《清代的侍卫》,载陈文石著:《明清政治社会史论》,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第623页。

②专论该问题的专论,主要有常江:《清代侍卫制度》,载《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3期;曹连明:《清代大内侍卫略谈》,载《紫禁城》,1994年第4期;黄圆晴:《试论清代侍卫的选官与管理》,载《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10年,第39-40页;黄圆晴:《清代满汉官制:以侍卫的升迁为中心》,载《满学论丛》(第一辑),2011年,第102-115页;黄圆晴:《试论清代汉侍卫与绿营》,载《历史档案》,2014年第1期;鲁靖康:《清代侍卫新疆史迹考——以〈清实录〉为中心》,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零星论及此问题者中,主要是雷炳炎在 《康熙时期八旗武官选任探论》(载《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内提出:“清代侍卫主要来源于满洲贵族世家,包括世职人员、荫生及无世职不曾读书的满洲贵族世家子弟。”另如郭晓婷、冷纪平:《从子弟书看清代旗人官吏的日常工作》(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揭示子弟书中有很多篇章记录了清代中后期旗人官吏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了解到侍卫如何站岗、值班、参加礼仪庆典等生活细节。

③八旗世职恩赏侍卫,也是挑补旗籍侍卫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此,伯麟、庆源等纂修:《钦定兵部处分则例》八旗卷十一 《外任旗员子弟挑取侍卫拜唐阿》载:“驻防将军、都统、副都统之随任子弟,如年至十八岁以上,练习清语、骑射优娴,堪充侍卫、拜唐阿差使者,每遇五年查办之期,由该将军、都统等报明本旗造册,送军机处汇奏请旨。”(参见伯麟、庆源等纂修:《钦定兵部处分则例》八旗卷十一户口,《外任旗员子弟挑取侍卫拜唐阿》,《续修四库全书》第856册,第99页)然而,因吉黑籍旗人家族中,勋贵世家数量远少于京旗和盛京八旗,故通过世职恩赏侍卫者,要远远少于由“三音哈哈”选送进京而得以挑补侍卫者。

④专注于清代侍卫问题研究的黄圆晴亦指出:“在侍卫制度中,首崇满洲的特点,更为突出。”参见黄圆晴:《试论清代侍卫的选官与管理》,载《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10年,第39页。

⑤较之京旗和盛京将军管下,清代吉林、黑龙江两将军管下内外城下层旗兵中,罕有拜唐阿、前锋、护军,多是披甲和领催;另,吉黑承袭高秩品世职的八旗勋贵家族更少,若三品大员以下子弟内马甲、闲散人等不准入选,吉黑旗丁跻身大门侍卫之途便大为拥塞。

⑥据李燕光、关捷主编之《满族通史》所云:“在领侍卫府,从领侍卫内大臣一下到侍卫,都是八旗满洲、蒙古人担任,就是他们率领的上三旗亲军中,也没有汉军旗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第463页)黄圆晴亦提出:“侍卫缺便是特属于上三旗子弟的官缺。”参见黄圆晴:《试论清代侍卫的选官与管理》,载《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10年,第39页。兹摘录于此,以备学人争鸣。

[1](清)鄂尔泰.八旗通志[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2]金梁.清宫史略[M].自印本,1933.

[3](清)明亮.钦定中枢政考[A].续修四库全书:第853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清)奕赓.佳梦轩丛著之七侍卫琐言[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5](朝鲜)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校注[M].徐恒晋,校注.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内部发行,1978.

[6]黄维翰.黑水先民传[A].兴振芳.辽海丛书续编[M].沈阳:沈阳古籍书店,1993.

[7]吉林将军孟俄洛奏误荐蓝翎喀尔库请罪折(康熙五十三年十月初四日)[A].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8]周沆.满洲编年纪要[M].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

[9]宁古塔副都统衙门为京城蓝翎侍卫回籍接家口事致珲春协领札文附名单(乾隆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七日)[A].珲春副都统衙门档:第4册[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黑龙江志稿[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

[11](清)福格.听雨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13](清)杨宾.柳边纪略[A].续修四库全书:第731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寄谕盛京将军恒禄等著明年拣选材技优长之满洲锡伯人等送来围场(乾隆三十五年十月初三日)[A].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九册[Z].长沙:岳麓书社,2011.

[15](清)蒋良骐.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7]陈文石.清代的侍卫[A].陈文石.明清政治社会史论[C].台北:学生书局,1991.

[18](清)王先谦.东华续录[A].续修四库全书:第375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9]清仁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0]宁古塔副都统乌勒兴阿为拟选三音哈哈等旗佐事给将军衙门咨文(同治十三年三月初二日)[A].东北边疆档案选辑:第86册[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1]吉林将军衙门为饬选五名三音哈哈来省以备挑补乾清门侍卫事致珲春副都统衙门咨文 (光绪十三年四月十八日)[A].珲春副都统衙门档:第127册[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2]宁古塔副都统衙门为将拣选行围官兵于八月送宁古塔事致珲春协领札文 (道光二十八年三月初二日)[A].珲春副都统衙门档:第61册[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3]珲春协领德玉为拣选身材魁梧官兵十五名依限赴塔以备挑选送京事呈堂稿(同治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A].珲春副都统衙门档:第89册[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4](清)长顺.吉林通志[A].续修四库全书:第647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5]孙蓉图.瑷珲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

[26]秦经国.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6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7]清德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8]为请将富山开去二等侍卫差使留吉以佐领对品补用事片稿(光绪三十三年二月)[A].吉林省档案馆藏清代档案史料选编:第64册[Z].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29]徐鼐霖.永吉县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30](清)徐宗亮.黑龙江述略[A].续修四库全书:第731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王立霞】

K249

A

1004-518X(2016)04-0106-10

长春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金科研平台建设计划项目“清代东北八旗驻防与国家安全研究——以《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满汉文档案为中心”

猜你喜欢
八旗侍卫满洲
皇帝传送的纸条
航母的“带刀侍卫”
《竹叶亭杂记》中的满洲萨满遗风
清代八旗察哈尔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
八旗察哈尔的编立及其与清朝可汗间的关系
横田文子“在满”期间的创作
八旗之殇
“满洲”文学与作家探究
人不努力,皇帝也帮不上
皇帝也帮不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