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萧云仙罢官”说开去

2016-03-07 11:40老骥
前线 2016年2期
关键词:能上能下干部群众做官

老骥

《儒林外史》里面有个萧云仙,凭军功授职千总、督建青枫城。他打仗勇猛,可搞建设不在行。一座城完工,多费了七千多两银子,结果因“靡费资财”,被朝廷罢了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因“大额专项资金使用不善”而被追责免职。

官员应该既“能上”又“能下”,岗位调整本就应该是常态。政绩突出当然要提拔,不适合岗位要求当然要及时调整——并不一定非要等他犯了多大错误、有多大的违法犯罪行为。

然而,这样一个原本极为正常的组织行为,长期以来却在很多地方、很多部门的执行实践中,变成了“能上不能下”的“半拉子工程”。分析起来,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关系掣肘。干扰干部正常调整的重要因素,首先就是各种关系网。特别是那些因为有后台而“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干部,组织上想要动他还真不容易。有时刚刚动议,就有各路人马跑来打招呼,“满街争说蔡中郎”,聒噪不断,干扰视听;二是观念落后。就如当年央视春晚上的一个小品,一个农民听说乡长“不干了”,就怀疑这位乡长是不是“腐败了”?遇提拔则恭维庆贺,遇降职则蔑视嘲讽。这种观念,在不少干部群众中产生了“不犯严重错误不能下来”的错觉,也让组织上从保护干部颜面的角度,多了一层顾虑和不忍。

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必须“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做工作。第一要敢于担当、排除干扰。认定了某个干部不适合本岗位,要有“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魄力,不管什么领导同事、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打招呼写条子都要毅然决然地处理。要知道调整干部,既是对岗位的负责、对工作的负责,同时也是对干部本人的负责,在这方面,考验着组织人事部门的担当意识;第二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干部群众认识到领导干部岗位的变动,本来就是一个正常现象。那种“上为荣下为耻”的想法,一定要破除。领导干部本人也要转变观念,首先要有自知之明,“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不要因为过度自信、以为“离开我老人家就要出乱子”而赖岗恋栈。其次要明白做官本身不是目的,做官是为了干事创业,这样才有“宠辱不惊”之境界,而无“进退失据”之困窘。

让干部“下”,和让干部“上”一样,不能随意,不能拍脑袋,要有一套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近日,中央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详细列明了不适宜担任现职、应当进行调整的十种具体情形,给那些应该“下”的干部画了像,这就很好地解决了“让谁下”的问题;同时又规范了工作程序,建立了工作责任制,这就很好地解决了“怎样下”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定》不但是政策法规,也是操作指南。

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执行好《规定》,不徇私、不变通、不打折,真正畅通干部能上能下的渠道。唯其如此,才能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才能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

责任编辑:宋明晏

猜你喜欢
能上能下干部群众做官
说说做官
说说做官
坚持领导带头 强化监督检查 以优良的作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领导带头 强化监督检查 以优良的作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解决基层理论武装“入心”的几个难题
东山再起
五位干部群众谈绿色发展
二则
本轮省部级高官调整释放怎样的用人新信号
领导干部如何“能上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