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后期东欧政党制度演变的原因

2016-03-07 13:24王晓丽
关键词:东欧国家专政东欧

王晓丽

(青岛理工大学 琴岛学院基础部,山东 青岛 266106)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东欧政党制度演变的原因

王晓丽

(青岛理工大学 琴岛学院基础部,山东 青岛 266106)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东欧政党制度在短暂的时间内由多党合作制演变为苏联模式的“一党制”,究其演变的原因有四个:一是理论渊源:苏联“一党制”理论的影响;二是外部环境:苏联对东欧加紧控制;三是内在症结:东欧共产党理论水平不高,应对复杂形势的能力不强;四是直接原因:东欧各国共产党领袖积极推行苏联模式。

东欧;苏联;政党制度;多党合作;一党制

二战后,东欧国家纷纷建立新的政权即人民民主政权,共产党和其他进步政党组成联合政府,实行多党合作。但是,这种局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并没有维持多久。20世纪40年代后期,东欧各国在经过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合并,清除政府中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在共产党内部进行大清洗并按苏联模式进行统一改造后,政党制度就基本上实现苏联模式,即由人民民主制度下的多党合作演变为苏联模式的“一党制”。

东欧政党制度在短暂的时间内由多党合作制演变为苏联模式的“一党制”,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东欧政党制度演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理论渊源:苏联“一党制”理论的影响

十月革命前后,“布尔什维克党曾多次表示,愿意成立联合政府,同其他革命政党‘分掌政权’”[1](P81)。后来,苏维埃俄国也一度实现了以布尔什维克党为领导的与其他政党联合执政的政党制度。然而,这种“分掌政权”的局面未能维持多久。左派社会革命党由于与布尔什维克党在一些问题上发生严重的分歧,于是就在1918年3月宣布退出人民委员会。同年7月,左派社会革命党领袖对苏维埃政府表示不信任,并发动军事叛乱。叛乱被镇压后,左派社会革命党解体,布尔什维克党就成为苏维埃俄国唯一的执政党,于是苏维埃俄国的政党制度由多党合作演变为一党制。

联共(布)中央于1926年7月召开的党中央全会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总结。该会议通过的决议指出:“必须十分明确地从原则上提出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其中包括在采取发扬苏维埃民主的方针的条件下)不能容许两个或几个政党同时并存的问题。几个政党同时并存……不可能是别的,而只能是彻底破坏用很大的代价换来的、正在巩固的无产阶级同农民的结合,这意味着无产阶级专政基础本身的完全瓦解和彻底破坏。政党之间……的斗争是和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专政不能相容的,这种斗争实质上正是资产阶级民主复活的一种表现。”[2](P6)这实际上是把无产阶级专政与一党制画了等号,即无产阶级专政意味着“一党制”,这个结论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从当时的国内阶级力量对比来看,苏维埃俄国政党制度的演变有其必然性。然而这个决议造成了苏东共产党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教条式理解,并对苏东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斯大林在1936年颁布的《关于苏联宪法草案》中论证了一党制的合理性。他指出:“几个政党,也就是政党自由,只有在利益敌对而不可调和的对抗阶级的社会里,譬如说,在有资本家和工人、有地主和农民、有富农和贫农等等的社会里,才会存在。可是,在苏联已经没有资本家、地主、富农等等阶级了。在苏联只有两个阶级,即工人和农民,这两个阶级的利益不仅不彼此敌对,相反地,是相互友爱的。所以,在苏联也就没有几个政党存在的基础,也就是说没有这些政党自由的基础。在苏联只有一个党可以存在,这就是勇敢和彻底保护工农利益的共产党。”[3](P154)斯大林在这里把苏联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党体制模式解释为必然规律。以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为主要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基本确立。这一模式被斯大林和苏联其他领导人作为唯一的样板推广到东欧和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对这些国家产生很大影响。东欧国家也正是受“一党制”理论的影响推行苏联模式的。

二、外部环境:苏联对东欧加紧控制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东欧国家是在苏联的帮助和影响下获得解放的,所以东欧国家把苏联看成是“恩人”,认为苏联是代表其民族利益的,愿意接受苏联的领导和帮助。

美苏冷战形成后,苏联因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从而加紧了对东欧的实际控制。苏联对东欧国家加紧控制的方式就是在东欧国家推行苏联模式。1947年9月成立的共产党情报局就是苏联对马歇尔计划做出的反应,是推行苏联模式化的工具。苏共成立情报局的目的之一是进一步从政治上控制东欧共产党。为此,苏联代表团特别指出:“不管东欧人民民主国家迄今走的是什么道路,它们的社会都应该‘类似或者尽最大可能接近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4](P33)可以说,情报局成立会议“在东欧开辟了由人民民主试验向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官僚主义命令模式)过渡的道路”[4](P33)。

东欧国家作为力量比较薄弱的小国,不得不屈从苏联的压力。冷战的全面爆发,迫使几乎所有的东欧国家都必须在美国或苏联之间进行选择,既不允许中立,也不容忍妥协。然而这种选择往往是不自由的。因为东欧在苏联的控制下,且对苏联的安全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只能倾向苏联。当时,苏联在东欧的某些国家还有驻军,若东欧在内外政策上不同苏联保持一致,就很有可能招致苏联的武装干涉。波兰统一工人党领导人拉科夫斯基曾经指出:“我们不能忘记,欧洲的基本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的时期因战胜国中的大国瓜分本大陆而形成的,包括波兰人民在内的东欧各国人民当时对此毫无发言权或发言权很小。在那种情况下由波兰选择发展道路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5](P69)因此,东欧共产党根据情报局的精神,基本上改变本国的内外政策,迅速向苏联模式靠拢,其主要表现就是东欧政党制度苏联模式化。由此可见,苏联加紧对东欧的控制对东欧政党制度的演变起了重大作用。

三、内在症结:东欧共产党理论水平不高,应对复杂形势的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东欧各国共产党是在国际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资产阶级势力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没有机会深入地学习马列主义,因此,他们的理论水平不高。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依靠最广大的工人群众,其产生的革命政权也必须是整个无产阶级的专政。列宁也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是劳动者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同人数众多的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小资产阶级、小业主、农民、知识分子等等)或同他们的大多数结成的特殊形式的阶级联盟。”[6](P7)从列宁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因为要对小资产阶级、小业主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把他们排斥在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联盟”之外,更不用说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然而,东欧国家的许多共产党领导人没有很好地理解和贯彻马克思、列宁的重要思想,也没有结合本国实际进行理论创新。他们受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意味着‘一党制’”和斯大林的“一党制”理论的影响,把无产阶级专政误解为共产党一党专政。为此,东欧共产党在东欧国家转入社会主义革命后,就提出国家政权的性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但是,政权的无产阶级专政性质,并不意味着共产党一党专政。

东欧各国共产党人没有很好地理解贯彻马克思、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对 “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解有误。因此,20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东欧共产党未能准确地判断复杂形势,未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提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只能效仿苏联的做法。特别是随着冷战的全面爆发,一些资产阶级政党在西方势力的支持下,妄图夺取领导权。在这种情形下,东欧共产党人犯了教条主义错误,并没有认清并正确处理阶级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而且东欧共产党的 “左”倾思想越来越严重,因此,未能正确对待那些拥护共产党领导的中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未能正确地划分敌友。他们把阶级斗争扩大化,极力地清除资产阶级政党。在短短的时间内,东欧大多数国家的共产党把本来可以继续联合的政党当作阶级敌人而人为地取消,或要求它们“自行停止活动”,这为苏联模式“一党制”的形成奠定基础。

因此,东欧共产党理论水平不高,应对复杂形势的能力不强,是东欧政党制度演变的内在症结。

四、直接原因:东欧各国共产党领袖积极推行苏联模式

东欧各国共产党领袖积极推行苏联模式,与他们对斯大林的盲目崇拜是紧密相关的。列宁逝世后,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顶住资本主义的压力,同一切国内外敌人进行坚决斗争,并取得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使斯大林在当时全世界共产党特别是东欧各国共产党中的威望迅速上升。东欧各国共产党领袖对斯大林的盲目崇拜,使他们积极响应苏联的号召推行苏联模式。东欧国家政党制度的演变也就成为必然。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东欧各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国内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苏共情报局成立后,东欧一些国家的“国内派”所倡导的“民族道路”受到苏联抵制,以“莫斯科派”为首的领导人在党内的地位不断上升,并担任党内的一些重要职务。他们是苏联模式的实践者,把本国的前途和命运同苏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苏联模式体制是本国社会主义发展兴旺的根本保障。正是由于对苏联模式的盲目崇拜,“莫斯科派”担任领导要职后,就遵循情报局会议的精神,不遗余力地推行苏联模式,否定社会主义的国别特征,抛弃民族道路的探索,在政党制度方面,理所当然地抛弃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推行苏联模式的政党制度。由此可见,共产党领袖积极推行苏联模式,是东欧政党制度演变的直接因素。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东欧政党制度的演变留下很大的隐患,为东欧剧变埋下伏笔。其演变虽然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其时刻告诫我们独立自主,强有力地监督及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党制度的必要性。

[1]刘靖北.对苏俄初期政党体制转型的再认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邢广程.苏联关于一党制和多党制理论的发展与变化[J].苏联问题参考资料,1989(3).

[3]韩亚光.马克思恩格斯宪法思想探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4]马细谱.季米特洛夫关于人民民主思想的演变[J].世界历史,1997(4).

[5]王志连.“波兰式道路”及其历史命运[J].东欧中亚研究,1997(3).

[6]余鉴则.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J].中国法学,1990(6).

[责任编辑 薄 刚]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Party System in Eastern Europe in the Late 1940s

WANG Xiao-li

(the Qindao College of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the Basic Department ,Qingdao 266106,China)

The reason of Eastern European Party System in the late 1940s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by the multi-party cooperation system evolved into the Soviet model of “one party system” is very complicated. The reasons for its evolution are four: first, the origin of the theory: The influence of the theory of “one party system” in the Soviet Union;seco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Soviet Union in Eastern Europe tightening controls; third, internal Crux: Eastern European Communist theoretical level is not high, the capacity to cope with the complex situation is not strong; Fourth, the direct reason: Eastern European Communist leader actively promote the Soviet model.

Eastern Europe; the Soviet Union;the party system; the multi-party cooperation;one party system

2016-08-20

王晓丽,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政党政治。

D05

A

2095-0292(2016)05-0017-03

猜你喜欢
东欧国家专政东欧
略论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研究
浅谈如何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东欧国家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比较分析
东欧国家期待本国移民回归
论列宁《国家与革命》体现的新型民主思想
东欧挂车第一品牌 Wielton策马加鞭瞄准更大市场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东欧国家社会主义之殇的文化探析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
从波兰看东欧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