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中的研究与应用

2016-03-07 20:47谭雅颖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微课教学模式

谭雅颖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微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中的研究与应用

谭雅颖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了“微课”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创新,并就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微课”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僵化和不足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微时代的带来,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开始逐渐进入和代替传统教学模式,并引起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 年)》中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1]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说,研究和探讨构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改变传统式教学模式中的僵化和不足,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成为当前思政课称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微课”的概念界定

关于“微课”有微型课程和微课程两种说法。其中微型课程(Micro lesson)是指短期课程或者以单元为基础的课程,最早是由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提出并应用的。而微课(Micro-lecture)这个名词的真正创始人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学者(One Minute Scholar)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戴维·彭罗斯认为,“微课”既可以作为一种进行知 识挖掘的工具,也可以作为知识脉冲。[2]微型课程是针对课程体系的规模而言,通常是由一些专题或者单元所组成的系列,在体系设计上更加注重对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教学活动的创新,在规模上更加以小、精、简为主。微型课程在整个教学目标体系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个系列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板块,板块之间也没有一定的必然逻辑关系,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微课则通常依据课程体系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采用一种新型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建立关联形成一个体系,然后以视频的形式呈现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手段。由于微课短小精悍,并且以一定组织关系和逻辑体系将复杂和庞大的内容进行分解,因此能够有效解决理论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教与学分离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将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多项资源有效融合,实现学习效果和学习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因此,在实践中,也广泛的为高校所采用和应用。

二 “微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基础

教学活动的主体包括了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双向参与和互动的一个过程。也因此,教学活动实际上既包括了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也包括了学生为了完成既定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些“学习方法”。可以说,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都围绕着如何提高“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应当“教什么”和“如何教”,而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另一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设计上,也更多的倾向于教师主导型,强调教师对于课堂的控制和把握,强调教师在课堂的表现。但事实证明,光强调“教”法,而不考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研究如何让学生自愿学习、自主学习,往往达不到预期学习的效果。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主学习和能动学习,才能融教于学,在学中有所得。因此,研究和实现转变教学模式是创新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根本性问题。而微课的良性互动,可重复性、开放性使得教学模式从教向学转变,从教法向学法偏离成为可能。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将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帮助者以及监督者的身份,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课堂辅助人的角色,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能够依据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采用一定的学习策略,应用一定的学习手段,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监督、评测、反思和调整学习目标来完成对既定学习计划的实现。可以说,采用微课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既是学习互动的参与者,又是自主学习的管理者。同时,微课还使得延长学习和延时学习成为可能,最大程度的拓展了学习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成长于网络时代的90后来说,微课这种教学模式无疑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三 “微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中的具体应用

探讨和研究微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特点,将微课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和资源,针对某个知识点采用预设法,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思考、剖析问题,同时又能够深入思考和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3]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学科为单位,构建微课体系。在总体把握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整个课程进行细化,以章节为单位,将每章节的重点难点问题提炼出来,以问题导向为索引,将章与章串联起来,形成整个课程体系。同时,将每个重点难点以“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形式建立教学模块,预设一级问题,然后再细化成二级、三级层次,在每个层次之间建立逻辑关联,以问题逻辑的方式,形成一个单独的单元,再与其他章节建立系统联系,从而建立整个课程的微课体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三章为例,首先,这一章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如何科学的对待人生环境?这三个问题形成了一个递进的逻辑关系,解决好了第一个问题才能够解决第二个,也即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和拓展。其次,在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再对每个问题进行细化,形成二级问题。以什么是人生观为例,可以将其细化成三个问题:人生与人生观、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以及什么是人生矛盾。这三个二级问题形成一个并列关系并构成对一级问题的延伸和拓展。再次,可以通过进一步细化二级问题形成三级问题。可以将人生与人生观再细化成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人生观以及人生与人生观的联系三个问题。将这三个三级问题与二级问题进行关联,从而形成一个关于人生观的微课逻辑问题体系。

第二,以教学模块为基础,制作微课视频。在视频的设计上,可以采用问题导向性由教师来预设问题,通过细化问题和建立逻辑关联形成为微课程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收集学生提问和进行调查反馈调整原有体系形成新的设计思路,制作微视频。微课可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拍摄,每个模块由讲授该内容最优秀的老师来承担,再将每个模块合并成为整个课程体系。也可以由某个老师独立进行拍摄,再将每位老师的授课组成一个教学板块,进行资源对比和融合,建构一个课程体系链。同样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可以将每个章节分别由一位老师来进行拍摄,也可以将每个章节中的以一级问题为核心形成的二级问题、三级问题为单元,分别由不同的老师进行拍摄,最后组成一个系列,形成整个教学板块。[4]

第三,实现资源对接,形成教学互动。首先,微课程能够实现资源最大化,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通常微课教学采用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播放微课教学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教学进行学习。这种微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微课是教师选取本学科最优秀的老师进行录制的,因此能够让所有的平行班都能同时享受最优质的师资。第二种是将微课放到学习空间或者通过慕课平台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将课堂的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和老师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探讨,通过讨论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空间学习平台对课程内容进行点评、提问,讨论等形式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其次,微课教学能够使教师不断的进行学习,扩充知识面,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手段。微课独特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活动从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教师从课程的主要讲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辅导者、答疑者。这种角色的转变一方面给教师在课堂上预留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第四,建立微课平台,推动教学反思。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以课程为类别,分别建立微课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教学互融互通。对于必修课,网络微课平台以资源补充性为主,即对于课堂上没有学习或者遗忘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针对选修课程,则可以考虑以网络课堂教学的方式为主,通过在线浏览时间来确定学生是否能够得到该门选修课程的分数,同时在结合网络平台测试和线下考试来确定学生该门课程的最后成绩。同专业或同学科的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或教学技能比赛。此外,每个任课老师还可以依托大学城空间资源等网络平台来建立课程练习题库实现对课程教学的补充,完善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在空间上直接提出,五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同时教师一些视频的制作需要有问题和解答,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微课程视频时,必须把握教学规律,既要合理地控制时间,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和答案,这就从另一个方面推动了教师不断去开展教学研究和探讨。[5]

参考文献:

[1]孙忠良.“微课”教学在“概论”课程第八章中的设计与运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8).

[2]孙忠良,王飞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4,(12).

[3]顾骏.借力“慕课”推动中国教育更快前行[N].中国教育报,2013-07-19.

[4]杨明.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综合讨论[J].课程教学,2014,(6).

[5]杜杨.“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战[N].光明日报,2013-08-21.

(责任编校:呙艳妮)

作者简介:谭雅颖(1979-),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法律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GYK YJ2015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1-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2-0107-02

猜你喜欢
微课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