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禽 飞过北京上空

2016-03-07 11:54张鹏
森林与人类 2016年2期
关键词:凤头猛禽鸟类

张鹏

北京处在世界

猛禽迁徙重要通道之上

说到猛禽,很多人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这样的形象——“强大呈钩状的喙,强而有力的脚,锐利勾爪,性情凶猛,目光炯炯有神……”是的,这些都是猛禽的典型特征。那么什么是猛禽呢?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猛禽”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鸟类分类学名词。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将隼形目下的鹰、雕、鸢、鹫、鹞、鵟、隼等以及鸮形目下的各种鸮(猫头鹰)通称为猛禽。根据其主要的活动时间和身体特征,它们又可以分为昼行性猛禽和夜行性猛禽。按照传统的分类学观点,昼行性猛禽一般被归入隼形目,而夜行性猛禽大多被归入鸮形目。这两类猛禽的身体结构、行为特点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

目前世界范围内隼形目猛禽共有5科80属约287种。根据郑光美先生的《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中记载,中国共有猛禽3科24属约64种,而在北京,可以看到3科15属约35种,在种数的级别上北京地区占到了全国种数约55%。

从全国范围来看,隼形目猛禽分布最丰富的地区包括云南、新疆、四川、北京等。其中,新疆是猛禽繁殖种类最多的地区,云南则是分布种类最多的地区。云南是世界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有着最多的猛禽分布不足为奇。新疆则是中国地域面积最大的省份,总面积达到166万平方公里,在这里有与东部地区迥异的丰富的物种。那么,北京这样一个面积仅有1.6万平方公里的直辖市,何以成为猛禽分布的热点地区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北京处在世界猛禽迁徙的一条重要通道之上,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猛禽从北京上空飞过。春季,这些猛禽有的从中国的南方飞来;有些则会从更远的南亚甚至是婆罗洲出发,跨越大洋一路向北;更有一些会不远万里从非洲的中南部风尘仆仆赶往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繁殖地。到了冬天,它们又会不辞艰辛,千里万里南下越冬。而北京正是这些“旅者”的一座驿站。于是,北京的上空,在每一个迁徙季里,都会有大量的猛禽飞过。

猛禽为何要迁徙

为什么很多猛禽具有周期性的迁徙行为?目前有3种不同的观点:一、起源于北方高纬度地区,随着冰川期的到来,迫于生存压力,鸟类开始南迁,一直到冰川期结束,它们才开始返回。二、起源于南方,鸟类随地球板块北移,从而造成了南北方向的迁徙。三、起源于南方的热带森林,由于猛禽种群的扩大,造成食物、巢址等多方面的压力,一些猛禽在食物丰富的春季向北扩散,到高纬度地区繁殖——由于高纬度地区冬季不适合猛禽生存,于是它们会在冬季返回南方越冬从而形成稳定的迁徙行为。这3种观点,我认为第三种更具合理性。它既解释了猛禽迁徙起源的动力,避免新热带界部分候鸟向南迁徙与冰期发生的地理位置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不存在大规模板块漂移发生在鸟类出现之前的矛盾。

总之,鸟类的迁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鸟类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种迁徙行为是被写入基因的。有研究表明,部分迁徙鸟类中,在没有亲鸟带领的情况下,幼鸟可以自行进行迁飞。同时,这种迁徙的行为也会因个体的差异有所变化:在定向繁殖选择的情况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一个种群的迁徙规律,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迁徙行为是由亲代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

国内可以见到的猛禽中,大部分都有迁徙行为。它们会在春季从南方越冬地出发,踏上或长或短的迁徙之旅,经过艰辛的旅程到达位于北方的繁殖地,交配、产卵、育雏,待幼鸟羽翼渐丰,便会启程再次返回南方。

从世界范围看,到中国迁徙的猛禽大多会沿着东亚-澳大利西亚、中亚以及东非-中亚这几条路线进行。在猛禽的这些南迁路线上,起点通常在亚洲的东北部,终点则一部分指向中国南部、东南亚及赤道附近印度尼西亚等岛屿。国内像凤头蜂鹰、日本松雀鹰、白腹鹞、灰脸鵟鹰等猛禽的一些种群会选择这样一条迁徙路线。而另一部分则会沿西亚至亚洲南部,甚至远至非洲中南部——国内的普通鵟、红脚隼、白头鹞等猛禽的一些种群会选择这条迁徙路径。当然这是个尺度非常大的路线,具体种群的迁徙会有各自的特点,并不是每一个种的所有种群都会沿着固定的线路精确迁徙,春季和秋季的迁徙也会在具体线路的选择上略有不同。

而金雕和秃鹫这些大型猛禽,它们中的一部分不会作长距离的南北向迁徙,只在冬季“垂直”迁移到海拔较低的地区。像在北京地区冬季“盘踞”在一些河谷地带的大型猛禽,就属于这一类情况。

从北京地形图上

看猛禽迁徙

中国的华北地区是世界猛禽迁徙的重要通道。而位于华北地区的北京,容易观察到猛禽的迁徙行为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很多年前,就有北京西山地区的观鸟爱好者,在春秋季节观察到了大量的猛禽在进行迁徙。在距离北京市区非常近的百望山公园,国内资深观鸟者韩冬就发现了很好的猛禽观察点。早在2003年这里就曾有过每天上千只猛禽过境的观鸟记录。

为什么在北京这样一个大都市,会有大规模的猛禽迁徙行为呢?我们来看一下北京市地形图。

纵观北京的地形,可以概括为西北高、东南低。在西北方向上,北部统称为军都山,是一片镶嵌着若干山间盆地的断块山地,属于燕山山脉,继续向北与燕山山脉相连。西南部统称为西山,是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大致平行的皱褶山脉,属太行山脉,继续向西南与太行山脉相连。而在东南方向上则是大面积延伸向渤海的缓慢倾斜的平原地区。猛禽在迁徙过程中,为了减少长距离飞行带来的巨大消耗,往往会采取翱翔的方式飞行,这种飞行方式对于上升气流有着较强的依赖。在白天,沿山坡的迎风面往往会形成较强的上升气流,显然对翱翔中的鸟儿是非常有利的。于是,在迁徙季节的北京西山地区,也就会出现大量借着山地有利气流条件迁飞的猛禽。

从西山通道飞过

北京的猛禽八成为

凤头蜂鹰、普通鵟和雀鹰

正因为北京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和观察条件,同时这个城市聚集了众多的观鸟爱好者,于是,在2012年,自然之友野鸟会开始策划,并由资深猛禽观察者宋晔牵头组织实施了“北京迁徙猛禽监测调查项目”。项目培训了一批观鸟者,通过野外观察辨识、影像记录分析等手段,以样点调查的方式,对北京西山地区迁徙猛禽的过境情况进行每日不间断地调查。2013年,为了能更专业系统地开展调查项目,成立了“北京鹞之飞羽生态监测工作室”,组成了更为精干的核心调查团队,全天候、全时段在迁徙季节对西山地区迁徙猛禽情况进行高强度调查。

截至2015年,项目实施的4年中,共有21名调查员进行了约4500小时的监测调查,形成调查记录594份,共计辨识、记录各类迁徙猛禽56943只。监测数据分析显示:

——2015年春季,在3月24日至6月3日期间,监测团队共产生74份有效记录,监测总时长592小时。共记录迁徙猛禽3个科10属22种共计9789只,其中数量排在前三位的是凤头蜂鹰5483只、普通鵟1791只以及雀鹰863只。这3种猛禽的总数量占到了全部迁徙猛禽数量的83.1%。在其他的迁徙猛禽中,还记录了白肩雕、黄爪隼等罕见鸟种。

——2015年秋季,从8月23日至11月3日,监测团队共产生75份有效记录,监测时长超600个小时。共记录迁徙猛禽3个科10属22种共计7674只。总数量较春季略有减少,其中数量最多的种变为了雀鹰1846只,普通鵟仍然以1780只位列第二,而凤头蜂鹰的数量则下降明显,仅剩1707只。但这3种猛禽的庞大队伍,仍然撑起了华北猛禽迁徙大军的半壁江山,达到总数量的近70%。在秋季里,比较有趣的是赤腹鹰,它在以往北京地区监测中出现频率并不高,但在这个迁徙季里居然被记录到23只,是创纪录的规模。

综合历年的迁徙数据,有这样几个现象似乎愈发清晰起来。首先,在北京西山地区这条猛禽的重要通道上,凤头蜂鹰、普通鵟以及雀鹰显然是明显的优势种,迁徙种群数量较大。第二,由凤头蜂鹰、雀鹰等猛禽春秋两季监测数量上的巨大差别分析,去掉因繁殖带来的正常种群增殖因素,仍然可以有力地支持这样一个结论——部分猛禽在春季与秋季迁徙路线及策略的选择上,存在巨大差异。

在“种”这个级别的历史数据对比中,以常见种凤头蜂鹰为代表的一些猛禽种类存在着集群迁徙高峰的现象,而以雀鹰为代表的另一些种类则没有明显的集中迁徙现象。比较2012年以来的春秋两季监测数据,凤头蜂鹰的迁徙高峰分别为5月11日-5月15日和9月15日-9月20日,两个高峰中迁徙的个体数量可以占到整个迁徙季的70%以上,例如在2015年5月11日和12日连续两天的迁徙数量就达到了3774只,占整个春季迁徙季的38.5%。而雀鹰在整个春季迁徙季中,从第一次监测就有发现,直至迁徙季的最后一次监测仍可以看到,日均迁徙数量约12只。

此外,近年来随着松雀鹰、蛇雕、黑翅鸢、凤头鹰等东洋界常见的猛禽先后在迁徙监测中被记录,似乎南方鸟类向北扩散的现象日趋明显。

当然,关于华北猛禽迁徙行为研究只是基于对监测数据初步分析,远没有到得出结论的时候。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真相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4年的监测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对于这些记录的整理和深入分析还在继续,相信随着更多更深入的研究,监测不仅会对猛禽迁徙行为研究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也会为猛禽的保护工作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凤头猛禽鸟类
猛禽家族
善于学习的鸟类
售价68.68万元,全新一代福特F-150猛禽正式上市
3000多只受伤猛禽重返蓝天
猛禽,请使用共享羽毛
妙绘凤头,巧描豹尾
凤头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凤头赢得百媚生
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