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允文生平述略

2016-03-07 11:53郭俐伽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平明代

郭俐伽

摘 要:俞允文,明代嘉靖时期文学家、书法家。善诗文,好为古文辞。交游广泛,与王世贞、徐中行等“后七子”成员往来唱和,吟诗论文,致力于复古文学运动。王世贞列其为嘉靖“广五子”之首。本文对其生平进行了考证论述,力图还原其历史真貌。

关键词:俞允文 明代 生平

俞允文(1513—1579),初名允执,字仲蔚,自号紫芝,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明代文学家、书法家。有诗文集《仲蔚先生集》二十四卷附录一卷、《俞仲蔚集》不分卷,诗歌批评著作《名贤诗评》,并编纂诗文集《昆山杂咏》二十八卷、《荆溪唱和诗》一卷。对于俞允文生平的考证与探究,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这位明代名贤,从而为研究其诗文创作等打下基础。

正德八年(1513)六月十七日,俞允文生于江苏昆山县。嘉靖元年(1522)其父俞璋迁泉州推官。《晋江县志·推官》:“俞璋,昆山进士,嘉靖元年任。”{1}然仕途不顺,屡遭排斥,嘉靖四年(1525)卒于南京任上。当时俞允文年仅十二岁。他与兄俞允升、弟俞允济同母黄夫人一起扶父灵柩回乡安葬。父亲为官清廉,积蓄甚少,家中一贫如洗。然俞氏三兄弟侍奉母亲黄氏、祖母陆氏,恭谨有道,“外持门户,内外肃然,人谓俞氏有子矣”{2}。

俞允文自幼聪颖好学,“间出惊人语,即为人传诵”{3}。嘉靖六年(1527),允文十五岁,戏作《马鞍山赋》。《列朝诗集小传》称此赋“援据该博,长老皆推逊之”{4},可见其才。嘉靖八年(1529),俞允文十七岁,奉母亲之命以易学出试,“郡别驾李公浙由即署左迁,颇以才自负,见君之作,以神龙天马目之”{5},使其得以入郡详读《春秋》。随后,俞允文结识了吴中名士张纳言、吴中英,“邑中有吴中英先生……见君集有‘黄莺飞过山庭暮,欲语不语颜色苦之句,大加称赏,遂忘年而友之……同里张通参石川先生喜吟咏,广交游,雅与君善……”{6}

读书期间,俞允文好读古文辞而不喜《春秋》,“素厌苦之,数欲衣冠,焚书册”,从而“浮游尘埃之外”,但“黄夫人力禁之,乃止”。{7}嘉靖十年(1531),俞允文娶妻梁硕人(1513—1581)。家中贫困,俞允文不治生产,梁氏帮人洗衣挣钱,维持家中生计。嘉靖十一年(1532)俞允文二十岁,结识了归有光,后常以古文辞与之切磋。嘉靖十六年(1537)母亲病逝,俞允文悲痛不已。嘉靖十八年(1539)十二月七日奉母亲灵柩葬于夹潮塘,并作《先妣夫人黄氏行状》。母亲去世后,俞允文对举业再无留恋,渐生归隐之心。

嘉靖二十四年(1545)昆山县大旱,民不聊生。俞允文深为忧虑,约于次年即嘉靖二十五年(1546)作《治水述》,指出治理苏州水利须谋三事:近海置闸、低洼地区筑圩、博选干臣,唯有如此才能“朝廷无宵旰之忧,而长有东南之利”{8}。嘉靖二十六年(1547)俞允文三十五岁,这一年,他最终下定决心谢去诸生,归隐家中。郡守范庆爱惜他的才学,“固留之不得也”。从此他“闭户读书,肆力古学”“成模榻古书刻,暇则玩禽鱼花卉以自娱”,不再过问科场之事。{9}

自俞允文谢去诸生之后,其活动范围虽仅限于昆山一带,但因其才名远播,八方贤士纷纷前来造访,尤其是与“后七子派”成员的结识,为俞允文的后半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嘉靖三十二年(1553)闰三月,海贼猝发,战火蔓延之处,百姓流离失所。“后七子派”领袖之一王世贞来吴地避难,闻俞允文名而前来造访,二人一见如故。王世贞在《俞仲蔚先生集序》中写道:“余以嘉靖癸丑有维扬谳,而投俞先生诗与定交。”{10}七月,王世贞迁刑部郎中返回京师时,俞允文特作《送王郎中元美还京师序》送之:“余自念偃蹇沦弃于世久矣,若复欲推而引之于通达之中,斯不已过乎?……于其行,姑以是谢之。”{11}对王世贞的知遇之恩心怀感激。随后,在王世贞的介绍下,俞允文结识了“后七子派”的其他成员。嘉靖三十五年(1556)秋,俞允文将自己的诗文集交付给王世贞,请他审定。王世贞“更之为四卷,赋及诗、杂文若干篇”{12},并为之作序。是年,俞允文作五古诗《贻元美》:“用怀我良友,翱翔于上都。”{13}感谢他对自己的提携,并表达希望两人携手致力于文学事业的愿望。王世贞作《答仲蔚》:“将为同枝誓,良辰去我遒。”{14}以誓言相酬,绝不负友人所托。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王世贞因父难赴京上书乞休。俞允文得知此消息后,非常担忧友人的处境,立刻寄书信《与王元美》:“尊公功多而援薄,疵浅而猜深,其份当未能即解也……愿足下深思之。”{15}劝他深思行事。随后,王世贞因父难复赴京师,俞允文又作五古诗《与王元美》三首送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自从与王世贞、徐中行等结识后,俞允文名声更盛,达官贵族纷纷来请其出山,“使者行部及守土诸公与达官贵人之道昆者,往往礼君之庐,寄以布素之意”{16}。然而俞允文不喜邀名,不为权贵所折腰,他说:“吾不徇人,亦不避人,吾不厌世,亦不侮世,吾不以名就名,亦不以匿名钓名,如是而已。”{17}楚藩以修书聘,郡侯以修志聘,“皆以疾辞不就”,俞允文“愈以谦虚恬静自牧,终岁不一至公庭”,遇到有事非去不可的时候,“仅于舟中一报谢而已”,可见其志。{18}

嘉靖四十年(1561),顾从义、朱察卿等八人游宜兴,以所唱和之诗托俞允文,允文合而刊为《荆溪唱和诗》,并作《荆溪唱和诗序》。嘉靖四十二年(1563)徐中行罢汝宁知府,经过吴地,适逢王世贞因父难里居,他们一同看望了俞允文。俞允文喜出望外,赋诗《岁晏逢二子行(二子徐使君子与王副使元美)》。五月,俞允文同王世贞及彭年、周天球等名士游玩,泛舟石湖。俞允文作七言古诗《徐汝宁被播后经吴门,周公瑕、王元美兄弟载酒邀泛石湖,分得客字》。之后,王世贞筑成离园,俞允文同诸名士来园中游览,题诗《王元美离园》,对园中风光赞赏不已。嘉靖四十三年(1564)春,王世贞游西山,邀请俞允文同往,但俞允文身体抱恙不能随行,作诗《贻王元美》问之:“谁忆袁生掩扉卧,白头败絮相陵竟。”{19}当时,徐中行自罢汝宁知府,有不出之意,王世贞兄弟遗之百金,促其北行。徐将行之时,俞允文作诗《长歌行送子与北上》送别,对友人前程给予希望。嘉靖四十五年(1566)二月十二日,归有光赴任长兴县令。俞允文作《送归开甫赴长兴序》送之。

隆庆元年(1567)正月,王世贞与王世懋赴京讼父冤。俞允文作诗《送王元美、敬美赴阙上书》为他们送行。隆庆二年(1568)七月二十日,弟俞允济亡。侄子伯良孤苦孱弱,五个女儿“皆髫斩适人”{20},允文为弟抚孤,悲叹:“生民之艰,殆极于此。”{21}隆庆三年(1569)三月二十日,归有光赴任顺德通判。临别之际,俞允文作《送归开甫之信都》。隆庆四年(1570)九月,俞允文编成《昆山杂咏》二十八卷,并作《昆山杂咏序》。隆庆五年(1571)七月,俞允文为徐中行的诗集《青萝馆诗》作序。是年,俞允文收到徐中行来信,内附岳麓寺碑、峋嵝碑拓片,惊喜不已,作五言律诗《喜得徐少参子与滇中书》二首。

万历元年(1573)六月初七,王世贞赴任湖广按察使,俞允文作五言排律《送王观察元美之武昌》送之。万历六年(1578)十月十三日,徐中行卒。俞允文作《天目徐公诔》(《天目先生集》卷二十一)悼之。万历七年(1579)八月四日,俞允文卒于家中。

{1} (清)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58页。

{2}{3}{5}{6}{7}{9} (明)顾章志:《明处士俞仲蔚先生行状》,《仲蔚先生集(卷二十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800页,第800页,第801页,第801页,第801页,第801页。

{4}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39页。

{8} (明)俞允文:《治水述》,《仲蔚先生集(卷二十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78—779页。

{10}{12}{16}{17}{18} (明)王世贞:《俞仲蔚先生集序》,《州山人续稿(卷四十四)》,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600页,第600页,第600页,第600页,第600页。

{11} (明)俞允文:《送王郎中元美还京师序》,《仲蔚先生集(卷十)》,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02页。

{13} (明)俞允文:《仲蔚先生集(卷三)》,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13页。

{14} (明)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卷十三)》,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260页。

{15} (明)俞允文:《仲蔚先生集(卷二十三)》,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94页。

{19} (明)俞允文:《仲蔚先生集(卷四)》,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34页。

{20}{21} (明)俞允文:《己弟季通墓志》,《仲蔚先生集(卷十三)》,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38页,第738页。

参考文献:

[1] 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2]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 俞允文.仲蔚先生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

[4] 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5] 于浩辑.明代名人年谱[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6] 王世贞.州山人续稿[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7] 张廷玉.明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10.

[8] 徐中行.青萝馆诗[M].济南:齐鲁书社,1997.

[9] 俞允文.昆山杂咏[M].济南:齐鲁书社,1997.

[10] 徐中行.天目先生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

[11] 王世懋.王奉常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

[12] 陈子龙等编.皇明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生平明代
赠方瑶
曾巩生平
雪浪洪恩生平考略
近三十年秋瑾研究述评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
怒放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