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列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2016-03-07 15:46杨军肖山刘扬帆
当代旅游 2015年8期
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开发旅游资源

杨军?肖山?刘扬帆

摘 要:昌列山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县昌列山上,是藏传佛教宁玛派著名寺庙之一,宗教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旅游价值高。本文从分析和了解得荣县民俗旅游资源的特色和现状昌列山独特的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开发策略。

关键词:昌列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

位于马尔康镇英波洛村的高山上,海拔3400米,属藏传佛教宁玛派。据该寺所写史料记载:该寺创建于公元十二世纪,是由嘎陀寺祖师噶当巴德协的高足弟子龙须根让西拉班另立门户,创建白玉寺后,年迈回乡传教到马尔康境内先后创建的27座宁玛寺院之一。当初寺院建修在今马尔康县英波洛村山顶上,在那里有半个世纪之久的历史,后来,将该寺迁往到离英波洛高山寨子不远的山坳上,在此修了一座十二根柱头撑架的寺院,寺院周围是数座僧舍,形成一大片建筑群。该寺一直奉行噶陀寺院的仪轨,僧侣多数持戒,属英波洛村和俄尔雅村一组信众的寺院。“文革”十年,寺院被毁。后来政府和当地群众共同重建此庙。并重金收回藏区失落的大量金银汁书写的藏传佛教经典著作、佛像法器予以珍藏。恢复一新的昌列寺,其建筑的精细、佛像和壁画的精美、藏传佛教经典图书的珍贵堪称藏区一绝。

一、昌列寺概况

昌列寺位于马尔康镇英波洛村的昌列山山上,该寺创建于公元十二世纪,是由嘎陀寺祖师噶当巴德协的高足弟子龙须根让西拉班另立门户,创建白玉寺后,年迈回乡传教到马尔康境内先后创建的27座宁玛寺院之一。当初寺院建修在今马尔康县英波洛村山顶上,在那里有半个世纪之久的历史,后来,将该寺迁往到离英波洛高山寨子不远的山坳上,在此修了一座十二根柱头撑架的寺院,寺院周围是数座僧舍,形成一大片建筑群。该寺一直奉行噶陀寺院的仪轨,僧侣多数持戒,属英波洛村和俄尔雅村一组信众的寺院。“文革”十年,寺院被毁。后来政府和当地群众共同重建此庙。并重金收回藏区失落的大量金银汁书写的藏传佛教经典著作、佛像法器予以珍藏。恢复一新的昌列寺,其建筑的精细、佛像和壁画的精美、藏传佛教经典图书的珍贵堪称藏区一绝。

二、昌列寺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与现状

昌列寺属藏传佛教宁玛派寺庙,历史悠久,在嘉绒藏区颇盛名,香火旺盛,宗教气氛浓厚,每年均有大量的参拜信徒慕名前来,目前在原有的老殿旁建成观音殿、卧佛殿、并新建具有现代风格的新主殿和僧人公寓、信众公寓等,正在建设的寺前广场、停车场、莲师博物馆即将完工并将投入使用,日常生活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从俄尔雅村一组至昌列寺盘山公路已水泥硬化,修筑堡坎、挡墙,并配备配套波形护栏安装。

昌列寺目前藏传佛教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大藏品牌形象不突出,未形成自己独特的昌列寺品牌。除了宗教朝拜与寺庙观光外,宗教旅游产品开发较为单一。在寺庙建设施工中,破坏了一定的山体草甸,造成一定的地表裸露,影响整个景区的美观。寺庙上下山交通体系不够完善,没有统一的交通管理体系,同时南边盘山公路仍是土石水路,雨雪天上下山极为不方便,路面亟须提档升级。

三、昌列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以宁玛派思想为基础,以该教派的经典寺院为借鉴,挖掘宁玛派自身的建寺特点,并将佛教经典中的原型意象融入开发当中。深入发掘和充分展示昌列寺藏传佛教文化,以大藏传奇为品牌,以藏传佛教宁玛派文化为核心,以寺庙为载体,宣扬活佛慈善精神,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南边碎石盘山公路等级,完善相应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构建宗教“观光-朝圣-休闲度假”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把昌列寺打造成为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综合宗教文化体验圣地。

四、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一)加强寺庙等文化场所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应深入分析昌列寺寺庙本体建筑与周围僧舍的空间布局特点,利用庙前场地建设庙前广场,空间尺度与主体建筑相协调,体现鲜明的藏传佛教宁玛派风格,增强场所的文化氛围。将昌列寺周围散布的僧舍修缮、整理,形成完整有序的空间界面,强化新老寺庙之间的联系,增强文化场所的聚合度。对现状保存尚好的昌列寺老寺建筑采取维持原状的方式,维护历史建筑物的原有形态、完整性和原始材料,外观不作任何变动。内部的变化仅限于对电子、给排水、消防设施的更新。应博采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和嘉绒民族建筑艺术精华,形成藏传佛教的文化基调,彰显昌列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吸收、融会多元文化内涵,打造符合汉藏两地、僧俗两众的新时期藏传佛教寺院典范。

(二)有效地将昌列寺宗教文化资源与昌列山风景区的开发相结合

昌列寺是昌列山风景区的核心旅游资源,昌列山景区内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因此必须坚持人地关系相协调的发展观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路,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作为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的川藏旅游区,建设和管理上应顺应佛教“众生平等”的基本精神,并吸收藏族民族文化中对自然生态尊重与保护的理念,寻找资源保护、文化继承与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三)加快民俗旅游软硬件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串联昌列山南北两条盘山公路和游客中心与昌列寺,对南北两条盘山公路进行改造与升级,做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恢复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景观面貌,塑造良好的高原生态风光景观。北面下山道路增加宗教元素景观小品,从南面上北面下,顺时针,形成一条昌列寺特色的“圆满之路”景观环线。

(四)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深入实施“引客入得荣”战略

积极举办各类宗教法会和旅游节庆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扩大宣传范围和宣传效果,举办主题鲜明的文艺活动,造大声势,以提高昌列寺的知名度为最终目标,打好本地区旅游品牌战略,从而塑造旅游新形象,全面推动昌列寺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梅.甘孜州旅游资源开发设想[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2]刘旺.甘孜州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3]于全涛.西安香积寺旅游开发研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2).

[4]金波,孙鹏祥,蔡溢.宗教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以佛教旅游为例 [J].时代金融,2011,(9).

[5]张杨.寺庙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简论——兼论新津老君山旅游开发 [J].宗教学研究,2010,(2).

[6]桓占伟.我国佛教旅游文化开发的问题和误区[J].沧桑,2009,(4).

猜你喜欢
宗教文化旅游开发旅游资源
人文视野下宗教文化对湄公河流域代表性民间舞蹈的影响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羌族民居建筑主室空间的宗教文化探析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经济型苏州古城旅游产品策划初探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