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016-03-08 00:5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薛 利 锋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薛 利 锋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是帮助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茁壮成长的重要途径,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属性、目标、内容上,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着广泛契合,并对之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性、渐进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为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发展明确了原则、目标、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统领

理想信念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之源。“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具有扬弃现实、引领现实、超越现实的特征。”[1]165而信念则是指“人们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1]165,这种精神状态体现为内心上的肯定、确认和坚信。理想为信念的确立提供了目标指向,同时信念也为理想的实现奠定了思想基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而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对加强和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之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价值依循。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指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2]377,这是新时期继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将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并非偶然和盲目的,而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状况进行实际分析和研判的结果。“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但是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2]377有学者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也显示“当代大学生主流思想积极向上,但有些大学生存在着‘物本信仰’倾向、‘器本信仰’倾向和‘神本信仰’倾向的问题。”[3]75-76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确立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是党和国家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体现。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下,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通过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是引领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根本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所以能够成为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精神动力和行为推力的基本属性。理想作为一种目标导向,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和追求。依据理想的主体不同,可以将理想划分为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社会理想主要表现为政治信仰和道德信仰,指引着人们追求完善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保障政治统治和促进社会发展;个人理想主要表现为个人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指引着人们追求幸福的生活和满意的职业。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引导其树立健康的个人理想,还应当在树立科学的社会理想上下功夫。现阶段,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倡导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促进与融合,正是科学认识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之间辩证关系的集中体现。

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合格建设者内含着培养大学生成为富有知识涵养、道德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而可靠接班人则内含着培养大学生成为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接班人。前者侧重于能力素质,表现为合不合格;后者侧重于精神素质,表现为可不可靠。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承担着将大学生培养成可靠接班人的任务。毛泽东曾经提出:“为了挑起振兴中华的重担,青年人应该有崇高的理想。”[4]227一直以来,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这一点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过于侧重理论化、理想化,脱离大学生实际的问题。因此,如何充分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生活,并与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中心任务实现有效衔接,成为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核心任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指向性,规定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原则。在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部分地存在着忽视理想信念教育,将其作为枯燥、乏味的内容加以排斥;或者通过淡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来解决这一问题。尽管通过强调个人理想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个体功能来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在理论上存在合理性,但却从根本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同时也损害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基本的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明显方向性,深刻体现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就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5]98任何一个阶级都不会主动放弃用符合本阶级需要的主流价值观念教育和启发民众,无产阶级亦如此。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当代中国的执政党,其所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念,也必将通过教育的方式内化为人民群众心中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教育的一致性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规定了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渐进性,明确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目标。对于大学生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活动要尊重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坚持渐进性和长期性。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以理论灌输代替理想信念教育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如只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内化和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维度,提出了具有层次性和渐进性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三者之间表现出从低到高、从易到难、从个体到群体的渐进性特征,这一特征为现阶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设定提供了观念和方法的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系统性,丰富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作为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其地位和作用也均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既体现为国家、社会、个人的多层面性,还表现在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社会;从政治、思想、道德到法制;从行为规范、价值标准到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层次性、针对性和系统性。这种层次性和系统性也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丰富了内容体系,拓展了教育视野。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丰富了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强调不仅要进行个人的物质理想、职业理想教育,同时还要进行个人的精神理想和道德理想教育。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丰富了大学生社会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强调不仅要进行政治理想教育,同时还要将社会理想教育纳入其中。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丰富了大学生国家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强调不仅要进行国家经济理想教育,同时还要把国家的文化理想教育纳入到理想信念教育中来。从这三个维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而且这种系统性的构建原则也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借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实践性,提供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本质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居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位置,产生于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并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为根本落脚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将教育的重心放在理论灌输上,即强调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但相对忽视了实践养成教育。教育即实践,教育即生活。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贴近大学生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这并不是说要摆脱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性,而是要通过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方式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具有方向性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分析

第一,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指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具体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本身的思想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价值性即方向性,具体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掌握群众的工具时所体现出的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是指既承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教化功能,又承认其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功能。现阶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更多强调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忽视个人理想和职业理想,而在日常教育实践活动中则更多强调个人理想和职业理想,忽视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割裂了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关系。一方面,科学性是价值性的基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如果不坚持科学性,就不会获得大学生的认可,遭到大学生排斥的理想信念教育不可能实现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的价值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价值性是科学性的主导。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只有坚持主导性,才能应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才能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任务,才能最终实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科学性要求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用大学生喜闻乐见并易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育。价值性则要求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方向性,坚持方向性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武装大学生,两者不能偏废。

第二,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本身就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体。“三个倡导”是在充分认识当今社会存在的价值观多元实际的基础上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应对民众的价值观多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三个倡导”的内容还具有长远的发展性,包含着对民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希冀。这种理想性和现实性的有效结合,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建构和过程的融合具有内在统一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同样应包含两个层次:一方面,它是应对当今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泛化、功利化问题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它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精神动力和价值保障,这两个目标不能放弃其一。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个长期任务来进行,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因为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实现的艰巨性就放弃,同时还要求教育者在设置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期望时,要充分了解和把脉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实际状况以及他们行为方式的基本特点,切忌脱离大学生实际、脱离大学生生活。

第三,坚持现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现代社会剧烈转型的过程中产生的。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提出不久,但是其基本内容却是在继承原有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比如,早在2002年的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提出要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至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在历史上早已有之,但是新的时代却赋予了其新的内涵,这些观念也获得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直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进书本、进头脑,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继承以往的社会理想、政治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个人理想、职业理想等具有时代性的内容的教育,只有将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才能满足现阶段大学生理想信念实际的需要,促进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第四,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在当前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上有这样一种倾向,就是过分注重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养成的问题。知识的获得并不意味着实践的践行,价值观念源于实践,也只有融入实践过程才能真正得以形成。毛泽东指出:“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6]同样,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理论灌输对我们来说是极为必要的,但是不能把理论灌输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唯一方法和手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为了实践而“理论”,理论灌输的根本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实践。这就都要求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必须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行为“对于价值选择的巩固和深化,对于价值情感的丰富和提升,对于价值理想的确立和实施,都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7]44-47一方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始终贯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形成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认识,为实践提供理论准备。另一方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拓展教育途径与方法,发挥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实现管理育人、文化育人,并积极发挥社会、家庭的教育作用,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

[参 考 文 献]

[1] 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仕民,郑永廷.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特点及原因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8(5).

[4]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王丽丽,张森林.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责任编辑:何宏俭]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Guiding College Student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Study

XUE Li-feng

(Institu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college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a vital pathway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 healthy growth.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share wide unison with college student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nature,objectives and contents and function as significant guiding effects. Directionality,progressiveness,pertinence and systematicness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define the principles,objectives,contents and methods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the new age.

Key words: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College Student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Command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2-0239-04

[作者简介]薛利锋(1974-),男,吉林镇赉人,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10061)。

[收稿日期]2015-04-18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2.043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