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特色独立学院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16-03-08 00:07袁盈俞晓牮史维
大学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袁盈++俞晓牮++史维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开设建筑学专业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独立学院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专业在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全方位相关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清华大学,华侨大学,与天津仁爱学院的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基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现有平台下,制定以能力为导向,与全程实践为特色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宽广学术视野和建筑学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的,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050-02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设建筑学专业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独立学院建筑专业毕业生与研究生、高职生不同,不仅需获得就业竞争力,更渴望在未来的职场中可持续发展。而嘉庚学院建筑学专业作为独立学院开办于2009年,其第二轮(2015-2020)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基础是由此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的一系列、全方位相关调研工作。依托这一坚实的基础,在国内建筑学科技发展与行业运营新形势背景下,总结出科学的并契合我校办学特色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校调研及比较分析

(一)基于不同平台的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

针对本次调研选取的3所院校,对其培养目标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基于各自平台的不同,各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各具特点。

1.研究型大学:基于“卓越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开展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工程教育传统基础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建筑学人才和“卓越建筑师”。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致力于培养“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的卓越工程人才,实施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和课程改革,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和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重点提高工科学生的国际视野、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实现“适合学生成长、切合清华实际、符合国家战略、汇合全球发展”,持续保持工科人才培养优势的总体目标。

2.应用型大学:基于“实践能力导向型”的培养目标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是在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城乡建设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福建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特色鲜明,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人才培养服务定位为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于福建省经济建设。培养层次定位为本科层次建筑学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基础较扎实、具有良好的建筑师理论素养、建筑学专业技能强的本科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独立学院:基于“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

天津大学旗下的仁爱建筑是一所独立学院。仁爱学院的建筑学专业将“执行建筑师”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谓“执行建筑师”是指具有高度专业执行力的建筑师,能够把主创建筑师的想法深化,形成扩初方案,并有能力在工程实施作业上扎实地与各工种专业协调、磨合。执行建筑师是项目实现过程中真正的中坚力量。[1]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的培养计划主攻目标比较明确:夯实基本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做到因材施教、因需定位,所以培养出一批务实的执行建筑师。

(二)基于不同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与特色对比分析

1.部分院校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实行本硕连读,并在大五起开始实行分流,一部分学生读满五年制本科毕业,另一部分学生从大四直接升入研一。为此,清华构建了“三个平台”形成相对应的理论、设计和实践三大课程体系,即以本科一至二年级为基础平台,本科三至四年级为专业平台,硕士研究生为综合平台。通过平台—板块—课程三级体系,和设计课、实践课、理论课、讨论课等四类课程构建完整的培养模式。华侨大学建筑学专业将全部课程依据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划分四大课程模块(由必修课与选修课组成):人文修养社会科学课程模块、工程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建筑设计课程模块、建筑管理课程模块。由此四大课程模块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被调研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本次调研的几所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均打破了传统的围绕建筑设计主干课程设置必修为主、专业选修课为辅的模式,以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结构采用了“嵌入式”方法,将专业课程设置围绕设计课展开,建筑原理、建筑技术课紧密结合设计课内容与进度,测绘、工地实习等实践教学利用集中设计周进行。

(三)各具特色的建筑设计主干课

本次调研中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采用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以“设计专题”为建筑设计教学组织模式,教师以各自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确定设计课程题目,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专题及教师,教学过程以调研、讨论、评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原创思考,从而形成教有所长、学有所求、师生互动的建筑设计教学局面。[2]同时聘请建筑业界优秀建筑师作为“校聘设计导师”参与教学,以“建筑大师工作营”使建筑教育越来越走向真正职业化教育。华侨大学以地域为依托,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教育。这些改革措施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对学生进一步开阔创作视野,更好地服务社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培养模式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基本承袭于厦门大学建筑学专业的传统培养计划和教学模式,然而由于生源、规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嘉庚建筑学专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新的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一)教学平台

目前建筑学专业教师共有34人,教师队伍还有较大缺口。为了实现师资队伍的合理结构,建筑学专业采取了以下措施。

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嘉庚学院的教学平台,将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优势学科艺术系、环境工程系和土木系的教授纳入为系联合教授,并讲授相关课程,这样能在短时期调整系内的师资结构,同时能够提高建筑系年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我系在近几年与厦门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充分利用研究生培养工作建设导师工作室,以达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形成“导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三级体系的教师工作室介入下的实践教学。同时应用并发展建筑学系的实习基地,积极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师工作营。

(二)培养目标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专业人才新培养目标从“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转变,在保持原有课程体系科学性的前提下,通过对教学体系的优化整合,不仅使学生具有从事建筑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更具有应用知识进行创新和二次开发的能力。由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数量大,建筑学学生的职业目标多种多样,因此嘉庚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提供的不应该仅是一种职业教育,更应该是一种面向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教育。因此本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宽广学术视野和建筑学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的,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本次的培养方案提出在原培养方案的知识结构模式执行“艺科交融”的理念的基础上,同时强调能力结构执行“创执并举”的理念。因此新培养方案强调在教学安排中增加工程实践,引入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程教育模式。为了强化建筑设计的应用性实践人才的培养,本次的培养方建筑学专业对“1+3+1”教学结构进行调整为“1+2+2”结构,即一年基础培养阶段,两年专业培养阶段,两年进阶式职业培养阶段。新人才培养方案在保留原培养方案的大五设计院实习和毕业设计组成的职业培养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大四的工程设计环节,形成了“进阶式”职业培养教学体系。通过工程设计环节在教学体系中加入的运行模式,让学生可以全面地体验“校企合作”教学环境,了解设计院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管理方式和工作氛围。这一新模式设计用来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进入设计院实习和工作的衔接环节。新的教学结构以全程实践为手段,明确嘉庚学院以有效教学见长的工作思路,强调结合学生兴趣培养、引导与提升工作,将实践教学从单纯的教学方法升华为教学计划的组织核心,增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和互相支持,由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为全面提升人才培育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严建伟,李伟佳,刘韦伟.基于市场定位的独立院校建筑学教育特色[A].2014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 庄惟敏,单军,徐卫国.清华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及其启示[A].2014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 卜德清,张勃.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模拟设计院”教学模式[A].2014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