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常态课师生活动过程的观察与思考

2016-03-08 12:21李智勇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常态师生语言

李智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层次推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问题日益凸显在我们面前。提高教学实效,关键在于提高每一节常态课的实效。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大量的是常态下的课,也正是大量常态课的累积,才构成了一门学科,才有了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

一、对常态课近距离的观察与发现

常态课上老师和学生到底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干得怎么样,我们带着这一专题,围绕“师生活动时间配比、师生的主要活动方式、教师提问的次数与内容、学生回答方式、学生朗读、学生个体对比”等方面设计量表,走进常态课堂,分组记录师生行为。比如有的老师专门记录教师语言,提了多少问题,如何评价学生;有的老师专门观察学生学习情绪、课堂注意力,听说读写的内容和所用时间;有的老师选择一组或一名同学,详细记录他们的课堂表现和教师关注度;有的老师跟踪记录一名同学在几节语文课上的发言次数。这样的听课不同以往,老师们不再一味地关注和记录教学流程,而是带着思考,寻求常态课存在的问题。

当我们将统计数据呈现时,大家感觉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平时总说课堂上教师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听得如坠云雾;总抱怨学生不能和老师一起走进文本,体会感悟。通过调研,我们找到问题所在。

(1)目前的常态课,还是以教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这种模式建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是基本的教学方式。教师活动中70%用于讲解和提问,学生基本在听问、听讲,思考的时间很短暂,读写训练比较少。

(2)教师提问过频,问题表述时随意性较大,所提问题又以识记、理解性问题为主,学生学习被动倦怠,对文本的阅读依赖教师的提问来思考,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难以提高。教师过于关注课文内容的分析,忽视谋篇布局的点拨,学生也表现得关注情节,忽略表达,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意识相对薄弱。

(3)教师完成教案的任务意识强,课堂中关注学生,调整教学设计的能力弱。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果代替了大家的思考和讨论,对语文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关注度不高。得益的学生数和总人数的比值相对较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差异性较大。

有些教师文本把握有偏颇,训练落实不到位,上课激情不够,互动不足,对语文学科特质缺乏深度掌握,自身学科素养不高等,也造成了常态课教学的无效、低效。

二、对“常态课”有效的思考及对策

(一)建构以生命力为追求的“三力”语文课堂

叶圣陶老先生提倡的:“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在这样的场合里,教师犹如一个讨论会的主席。提出问题的是他,订补意见由他,结束讨论由他。”于是我们提出构建以“表现力、合作力、持续力”为关键词的语文“三力”课堂。我们通过常态课堂的观察研究,关注师生活动过程,提升学生学习的表现力,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我们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改变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探究活动, 提升学生学习的合作力,变“师生合作”为“生生合作”;我们通过延伸课堂空间的长度,拓展课堂空间的宽度,提升课堂空间的高度,增大课堂空间的密度,提升学生学习的持续力,变“平面”的课堂为“立体”的课堂。

(二)修订语文课堂评价标准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和研究,制订语文多维度“三力课堂”评价表,提高听课、评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追求“教得轻松,学得有力”的常态课堂。运用百分制,30分看教师教了什么,70分看学生学了什么,怎么学的,学得怎么样。评价时着力关注学生是不是在学语文,学了多少语文,花了多少时间学语文;学得是否轻松愉快。

评价一节语文课,看看几件基本的事情做好了吗:

学生有时间读书吗,是否读得投入,读得动情。

学生有时间动笔吗,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学生有时间讨论吗,每个人都参与吗,有不同的声音吗。

学生有时间感悟吗,会咀嚼文字,推敲揣摩吗。

学生有时间思考吗,能安静、独立地思考吗,思考的问题有价值吗。

评价关注点的改变,促使教师真正地尊重学生,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英国语言学家皮特·科德指出:“语言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结合的过程。”这个结合要靠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来完成,学生在课堂上不进行听说读写,不感悟积累,如何习得语言,提升表达质量?

(三)加强“常态课”的常规管理,规范教师课堂行为

鼓励教师主动开放课堂,约请同伴在“提问、讲解、示范、评价、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研究分析自我反思,纠正提升后,再约请同伴,比照评价,形成常态课研究合作小组。

关于提问。要求教师课堂上减少提问次数,提高问题质量,及时评价学生,让学生读书等。控制课堂提问数量,无效的问题不提,指向故事情节的问题少提,多引导学生读书,多品味文本语言。问题的设计力求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凸显“语文味”;力求考虑学情,指向清楚,语言简洁,有思维含量;问题设计要有预案,当学生困难时预设有铺垫、启发思维的小问题,避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发问得好,也就是教得好。”这是西方学者德加默说的。一节课的问题就像一间屋子的框架一样,是架构课的最主要因素。

关于讲解。摒弃教师语言太多太碎,十句里若只有一句是金子,但沙砾堆砌,把它掩埋了起来,学生听时费时费力,还不易分辨。海明威在小说结尾中写道“他死了,一切都了结了”,如此简洁却意味深长。语文教师的语言也应如此。三尺讲台不大,教师的语言却能超越时空。

关于评价。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发言,及时评价学生,善于发现,注重激励,不可以以“坐下”等指令性语言代替评价。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更要指向学生的语言质量和思维品质。课堂上通过恰当的评价启发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概括,使师生互动更民主,更融洽。

关于课堂管理。努力建立良好的、相互支持的课堂环境,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对课堂里出现的分心和没有致力于学习的轻微行为,迅速巧妙地制止,如走近,目光交流,提前干扰等。把花在课堂管理上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保证课堂四十分钟的有效利用。

教师行为的转变,势必带来学生行为的转变。教师在变化,学生在变化,课堂在变化。教师们舍得花时间带领学生对文章中描写的精彩传神处、叙述的生动曲折处、议论的精辟深刻处细细品读,慢慢咀嚼。尤其舍得在朗读上多投入,反复地读,变换方式地读,读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朗读、默读、浏览已经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方式,有疑惑时读,需品味时读,动情时读,哲思时也读。叶圣陶老先生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我们在向这种可贵的境界践行。

老师们学习运用阅读策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对课文做生理解剖,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强加于学生。课堂里有了静静的阅读的“场”,在书上做标记,找相关语句圈画,写几个词、一句话,把阅读时产生的点滴感想记录下来,交流讨论。语文学习不再是以理解内容为目的,而是引导学生掌握理解文章内容的思维过程以及领悟到的相应的阅读能力。

虽然这些变化离我们的理想常态课堂相距还远,但这个变化是自觉的,自主的,令人欣喜的。

猜你喜欢
常态师生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麻辣师生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