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喆教授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验

2016-03-09 17:51洪素云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补法血瘀病机

徐 雁,洪素云,刘 喆(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

刘喆教授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验

徐雁,洪素云,刘喆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

原发性痛经;针刺;刘喆;经验总结

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占痛经90%以上。PD是青少年女性罹患的月经病中发病率最高的妇科疾病[1],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痛致昏厥。有时也伴腰痛或放射至股内侧,多呈痉挛性。本病病因广泛,病机复杂,西医治疗虽然见效较快,但停药之后容易复发、达不到治愈的效果,且反复用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不建议作为痛经的首选治疗方案;而中国传统医学针刺治疗痛经可根据不同患者辨证论治,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疗效明确。

刘喆教授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神经生物研究室主任,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从事科研、临床、教学工作多年,以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理论为依据,对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临床治疗得心应手,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探索,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学习2年余,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痛经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原发性痛经病因广泛,病机复杂。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其与内分泌及代谢、免疫、神经、遗传、精神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均相关。其中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的增加关系密切[2]。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的病位主要在子宫、冲任,主要病因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或气血虚弱、肾气亏损,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3]。

刘教授将古代及现代各医家的经验与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相结合,认为经行腹痛病机多虚实夹杂,虚者,多表现为肾气虚衰或气血不足,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实者,多表现为气滞血瘀或寒凝血瘀,冲任不畅,不通则痛。其中“瘀”是本病的最终病理产物,也是最为关键的病机,认为绝大多数痛经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瘀血。诚如《女科指南》中指出:“忧思过度则气凝,气凝则血亦凝,忿怒已甚则气结,气结则血亦结,气血凝结则涩而不流。”或感受寒邪,寒为阴邪,具有凝滞收引的特性,而血液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致使血运不畅而成瘀血。或素体虚弱,外感湿热邪气,与血相搏结,煎之熬之,湿为阴邪,其性粘滞,热为阳邪,易耗气伤津,湿热互结,阻遏气机运行,使血液粘滞不得通畅而成瘀。“瘀”可由先天禀赋不足,即素体阳虚引起;或由过食生冷、房劳多产或寒邪侵袭等引起;也可因气郁不畅,或复为情志所伤使得肝郁气滞而血瘀。以上诸病因均会影响气机的正常运行,终致血液运行不畅,壅滞成瘀,瘀血阻滞子宫冲任,导致痛经的发生。

2 治疗方法

2.1以瘀论治,重温补以活血化瘀刘教授认为“瘀”是引起本病的最关键因素,也是其最终的病理产物。《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载“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也表明了痛经发生与瘀血密切相关。因此导师在治疗此病时首在祛瘀,针刺手法上以提插捻转补法为主导,手法宜重,以患者感觉到温热感效果最佳,通过提插捻转补法进行强刺激使局部温热以促进经络气血运行和全身的血液循环,进而活血化瘀,瘀去则气机调畅,疼痛自消。

2.2针刺穴位组合及选穴特色原发性痛经选取的主穴:次髎、下髎、子宫、地机、三阴交(均双侧取穴)[1]。次髎、下髎邻近盆腔,属足太阳膀胱经,与胞宫相对。主穴皆采用提插捻转补法,对穴位进行强刺激,最终使得瘀血活散,新血自生。次髎为足太阳膀胱经之所结,下髎为足太阳、足太阴、足少阳和足厥阴的四经之会[4],故有温宫散寒、调补冲任、散瘀行血之功;子宫为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针刺之能疏通经脉、行气活血化瘀;地机为足太阴脾经郄穴,可协调肝、脾、肾三脏,充盈冲任二脉,通调气血;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强刺激可以活血、行血、补益气血,从而使瘀滞得通,通则不痛。此五个主穴的组合搭配,临床实践常可收到很好的疗效。临症时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灵活加减:寒凝血瘀加肾俞以培补肾元;湿热蕴结加阴陵泉以清利湿热;气滞血瘀加太冲疏肝理气;气血不足加足三里以补益气血。其中实证配穴用提插捻泻法,虚证配穴用提插捻转补法。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5岁,大学生,未婚,于2014年3月8号就诊。患者13岁初潮,经行腹痛3年有余,末次月经为2014年2月27日,经期持续3~5天,平素月经延后7~10天,行经第1天疼痛明显,经量中等,色黯有血块,血块排出或得温则疼痛减轻,常伴有胸闷、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畏寒肢冷。经期纳寐欠佳,舌紫暗,苔薄白,边有瘀点,脉沉紧。B超显示:子宫大小正常,肌层回声均匀,内膜厚约8 mm,子宫及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参照《妇产科学》[5]中痛经症状表评分标准及疼痛程度分级标准评分,该痛经患者初始分为9分,为中度痛经。诊断为寒凝血瘀型痛经,治当以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为法。处方:下髎,次髎,子宫,地机,三阴交加配穴肾俞(均双侧取穴)。于经前5~7天开始介入针刺治疗,每日1次,至月经来潮停止,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操作:患者俯卧位,暴露穴位,常规消毒。选取0.3 mm×50 mm规格的华佗牌一次性毫针,针刺次髎、下髎得气后调节针感,使之传至小腹,直刺肾俞1.5寸,并以红外线灯照射针刺部位,至10 min后连续行针1 min以气至病所,留针20 min。取针后再嘱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子宫穴直刺1.2~1.5寸,小幅度提插捻转直至患者感觉局部酸胀感向外生殖器放散、腹腔内有热感最佳;地机、三阴交直刺1.5~2.0寸,每穴施以适当的提插捻转补法,至10 min后提插捻转至再次得气,留针20 min。连续治疗3个疗程,患者自述1个疗程后,月经来潮第1天疼痛明显减轻,但仍影响学习和工作;第2个疗程后基本已无疼痛;第3个疗程后疼痛消失,且无其它伴随症状。3个月后电话回访,患者自诉此后3次月经均未发生疼痛,病情告愈。

4 体会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针刺刺激体表相应的经络腧穴,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导师治疗原发性痛经强调以下几点:第一,中医治疗痛经,强调整体思维、辨证论治的观念,只有分清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局部取穴、远端取穴、辨证取穴都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第二,在诸多致病因素中,导师强调了“瘀”是整个痛经病程中的关键,手法上尤其强调重用补法,多施用提插捻转补法,以温通经络、温暖胞宫,温则促进气血运行,血行则祛瘀,瘀血去则新血生,同时瘀血去则气机顺畅,疼痛减轻。第三,在取穴方面以精而少为原则,并非取穴越多越好[6]。导师治疗此病一向以选穴精准而少为原则。同时针刺介入时间选择经前5~7天为宜,过早过晚都达不到最佳效果。有研究表明[7],针灸效应的作用时间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一时间限度针灸效应将会逐渐消失。最后,导师还强调痛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还应该重视生活调摄,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缺乏锻炼易导致气血循环减弱,经血运行不畅;患者平素应加强运动,注意保暖,健康饮食,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的过度紧张等。

[1]Dangal G.Menstrual disorders in adolesente[J].BJOG,2005,4(1):79.

[2]吴仁定,张划代,林凌峰.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11):815-817.

[3]付淑秀,王秀霞,张文哲.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1):95.

[4]朱廷祥.八髎探幽[C].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14:783.

[5]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47.

[6]陈少宗,郭珊珊.针刺单穴、多穴对轻中度痛经患者止痛作用的比较—六论取穴组方规律研究的重要性[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8):1-4.

[7]周桂桐.试论时间与针灸治疗的关系[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1(4):24.

(编辑刘强)

R271.11+3

B

2095-4441(2016)01-0042-02

2015-12-16

刘喆(1963-),博士研究生,教授,主要从事针灸治疗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猜你喜欢
补法血瘀病机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话说血瘀证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血瘀体质知多少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浅谈间接补法在内科疾病中的运用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