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消费质量提升的路径选择

2016-03-10 18:34王波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常态

王波

摘 要:消费数量的增加向消费质量的提升转变与新常态的发展模式相契合,提升消费质量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新常态”与消费质量的论证及消费质量理论和现实梳理,以消费质量为基础,分别从制约因素、发展优势、提升思路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关键词:新常态;消费质量;提升路径选择

我国对消费质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消费质量提升归根结底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因而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再次提及。改革开放依靠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过度投资带来产能过剩、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张引起国际纠纷、贸易摩擦等问题。进入后危机时代,特别是自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GDP季度同比增长速度由2011年1季度的10.2%下降到2015年3季度的6.9%。伴随着投资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的下降,消费占比提高,201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50.2%,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3.7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48.5%,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3.6个百分点,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1.3%,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0.1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由依靠投资和出口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迈进,但单凭消费规模的扩大、消费数量的增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

一、新常态对提升消费质量提出迫切要求

(一)新常态与提升消费质量具有理论及现实上的契合性

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要素供给推动型经济维持了我国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如今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资源环境约束加强、要素成本上升,这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明显衰退,说明新常态意味着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过去时,经济增长速度不可避免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档,经济增速回归理性。当前,消费车已成为经济增长最大动力,但要使消费经济释放新的活力,关键在于提升消费质量。消费质量,即社会提供国民消费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对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是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三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消费的质的规定性①。而“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与消费数量增加向消费质量提升转变都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使新常态下提升消费质量体现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各方面。同时也表明,新常态下既要关注消费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外在拉动,更要关注消费质量对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效益的内在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使两者无论在理论还是现实上都具有契合性。

(二)提升消费质量体现新常态下惠民生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来,一直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消费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消费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消费关乎民生大计,在“十三五”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提升消费质量既是小康社会居民消费的本质特征,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从消费质量视角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惠民生,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期的重大课题。从消费支出上看,根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91元,比上年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968元,增长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383元,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由于消费质量评价体系涉及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环境三个方面,测度指标丰富,其中消费主体的心理感受和主观评价,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因此,提升消费质量能够增进人民福祉,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新常态下惠民生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新常态下提升消费质量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一定程度能够反映消费质量的好坏,消费结构主要由以衣、食、住、行、通讯为主的生存型消费阶段向以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等为主的享受型消费阶段和以文教娱乐服务为主的发展型消费阶段过渡,一般在享受型消费阶段,居民消费热点主要集中于服务业领域。一方面,产业结构演进是产业结构由一个较低层次向高层不断成长的过程,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具有决定性作用,因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在国家大力鼓励和引导下,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且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消费经济的发展。2014年我国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另一方面,提升消费质量对供给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给侧改革需要产业支撑,进而倒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引导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进而增加服务业的有效供给。改革开放30多年,人们物质消费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逐渐对文化、信息、绿色、环保等领域的消费需求增加,因此,在“十三五”这个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时期,应充分发挥消费数量持续增加的优势,并在消费质量的提升上有所推进。

二、新常态下消费质量提升的路径

(一)以创新、科技、品牌为依托提升消费品供给质量

生产决定消费,要提升消费品供给质量,首先需要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确定创新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传统依靠物质资源投入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过程中,需要依靠技术、研发、设计、品牌等支撑,而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不是模仿创新和引进创新,而是自主创新,通过产品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带动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活动,鼓励企业搭建自己的研发平台,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同时,企业应注重与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实现技术与产品的对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引导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转变;最后,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品牌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当今国际经济竞争愈加表现为品牌的竞争,通过打造中国品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综上所述,新常态下体现在技术、理念、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源动力,以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消费品供给质量。

(二)以发展现代消费性服务业为着力点优化消费结构

现代消费性服务是指主要为满足个人提高生活质量和能力扩展所需要的服务,如旅游、房地产、教育、医疗、娱乐、社区服务等②。由此可见,现代消费性服务业主要面向民生,尤其在城镇化以及老龄化的背景下,更需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医疗卫生、物业服务、精神文化、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各方面的服务业。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逐步开放现代消费性服务业市场,坚持市场在现代消费性服务业领域中对各类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排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政策因素,鼓励市场竞争,加快推进现代消费性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化进程。近年来,随着消费服务结构的转变,消费服务主体也在向以消费金融、消费保险、现代物流、服务贸易等方向靠拢,通过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文化、教育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提升消费质量。同时,也要通过规范服务企业的市场行为,加大对消费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为现代消费服务业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现代消费性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提升消费质量。

(三)以政策保障为基础提高消费能力

切实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从政策新常态的视角看,关于提升消费质量的政策需着重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政策,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并减少收入分配差距,解决农村居民受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养老等因素影响消费预期导致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二是消费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产业政策的引导,表面来看产业政策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无能为力,但其通过刺激投资需求,促进资本形成(形成引致消费需求),而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以及产生的后续供给能力,又需要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支持,因此,消费是最终需求,提升消费质量需要产业政策的新常态,通过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进出口关税的政策调整,从2016年1月1日起,不仅中韩、中澳两个自贸协定实施第二次降税,而且以暂定税率方式降低进口关税税率相对较高、进口需求弹性较大的箱包、服装等商品的进口关税,以缓解国内由于关税高而导致的内需外流问题。

(四)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主导优化消费环境

产品的制造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对涉及的每个步骤都需要进行监督和检测,并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市场秩序。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着手,将经济监管和社会监管相结合,为提升消费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首先,可以通过调整价格、税收、财政补贴等市场参数的经济政策办法,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提高高耗能、高碳排放产品的税费设计标准,建立绿色、文明消费监测和考核体系;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禁企业钻法律空子,从源头保证产品的食用安全和质量,同时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做到限制和逐步淘汰高耗能、高碳排放产品,并出台相应规范网络购物、电子商务交易等新型消费方式的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同时,辅之必要的市场准入、监督、评估等行政手段,形成完善与规范的优质消费品供给体制。

注释:

①柳思维.现代消费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56.

②黄繁华.经济全球化与现代服务业[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2:7.

参考文献:

[1]崔日明,张志明.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学家,2014,(2):36-46.

[2]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R].国发〔2015〕66号.

[3]洪银兴.论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及其支撑常态[J].经济学动态,2014,(11):4-7.

[4]刘志彪.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政策功能的转型[J].南京社会科学,2015,(3):33-41.

[5]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4):5-13.

[6]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1):51-59.

[7]任仲平.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写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N].人民日报,2015-10-26.

[8]吴振磊,李想.大数据时代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人文杂志,2015,(4):42-45.

[9]尹世杰.提高消费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准[J] .求索,2003,(5):10-13.

[10]张剑锋.文化消费质量论略[J].北方论丛,2008,(3):142-144.

[1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新常态
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常态”(纵横)
美国人口中的“新常态”
“新常态”下,社会定力弥足珍贵(焦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