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反应与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发病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2016-03-10 07:46田礼军,曹军华,邓星强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杜氏内皮素介素



炎症反应与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发病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田礼军,曹军华,邓星强,张传玲,钱同,宋贤响,黄宝山

(徐州市儿童医院 检验科,江苏 徐州235000)

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临床上严重的和渐进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其病理特征表现为肌纤维变性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约为活男婴的3.3/10万[1,2]。杜氏肌营养不良发病患者骨骼肌表现为反复退化和再生,并最终导致肌卫星细胞耗竭,骨骼肌被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代替[3,4]。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肌萎缩,进行性无力和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并伴随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多于20岁左右并发心、肺功能衰竭死亡[5,6]。因此,产前诊断、母体筛查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分析炎症反应与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发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本院2005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诊治的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70例进行分析。70例患者中男63例,女7例,年龄2.2-14岁,平均5.2±2.8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无力、行走困难,生化检查发现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肌电图诊断为肌源性损伤。研究同时分析医院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贝克型肌营养不良60例及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60例血清中上述因子的变化。

1.2检查项目

本研究对各组研究对象空腹抽血,离心分离血清后进行下述项目检查:TNFα、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0;血清中结缔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清中内皮素、半胱氨酸C和脑钠肽。

1.3检测方法

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的相关细胞因子,检测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TNFα、白细胞介素2检测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检测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转化生长因子、结缔生长因子及表皮生长因子检测试剂盒购自Omega公司;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脑钠肽检测试剂盒购自美国Abcam公司;CysC及内皮素检测试剂盒购自Santa Cruz公司。

1.4数据统计

2结果

2.1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分析

研究发现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贝克型肌营养不良及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P<0.05),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白细胞介素4水平在三种肌营养不良患者中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分析

2.2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血清中生长因子水平变化分析

研究发现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血清中结缔生长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贝克型肌营养不良及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P<0.05),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三种肌营养不良患者中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血清中生长因子水平变化分析

2.3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血清中CysC、BNP及内皮素因子水平变化分析

研究发现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血清中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贝克型肌营养不良及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P<0.05),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半胱氨酸C和脑钠肽在三种肌营养不良患者中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3。

表3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血清中CysC、BNP及内皮素因子水平变化分析

3讨论

杜氏肌营养不良是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是男性中的常见的隐性遗传病,无种族或地域方面的明显差异[7,8]。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四肢近端骨骼肌萎缩无力,并最终引起呼吸衰竭;病理学上表征为骨骼肌肌纤维数目减少,伴随有大的坏死纤维和小群变性肌纤维。杜氏肌营养不良的基因庞大、复杂,且突变类型多样,因此,及时准确的产前诊断及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分析炎症反应与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发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诊断价值的研究中发现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0、结缔生长因子及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贝克型肌营养不良及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因此,炎症反应及内皮素系统激活可能参与了杜氏肌营养不良的发病过程,其可作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的临床指标。

炎症反应是机体内最常见的病理学及生理性过程,其是由一系列的炎症因子所介导的。杜氏肌营养不良携带者的诊断与早期干预的研究中发现患者所携带的关键炎症因子相关基因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产前筛查的重点和关键[9]。在对急性肌损伤炎症反应及其转录分析是也发现急性肌损伤炎症反应具有瞬时性特点,而再生期持续上调的基因参与了肌损伤后的抗炎反应[10]。在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表达谱分析时也发现该病的发生与一系列炎症反应因子密切相关,如二氢吡啶受体、一氧化氮合酶以及肌浆网钙调蛋白和受磷蛋白密切相关[11],且这边标志物与分子诊断技术共同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合理性[12]。本文也证实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0、结缔生长因子及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贝克型肌营养不良及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与以往的结果一致。内皮素也细胞内已经发现的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其参与可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而本研究也发现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血清中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贝克型肌营养不良及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表明内皮素也是杜氏肌营养不良的诊断的可能标志物之一。

因此,炎症反应及内皮素系统激活可能参与了杜氏肌营养不良的发病过程,其可作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的临床指标。

参考文献:

[1]高杨洁,吕俊兰.杜氏肌营养不良携带者的诊断与早期干预[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5,6(1):47.

[2]朱慧,庞荣清,潘兴华,等.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如何优化移植方案?[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9(1):140.

[3]林炎鸿,丘丽萍,郑德柱,等.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在杜氏肌营养不良分子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7(2):115.

[4]S.C.Forbes,G.A.Walter,W.D.Rooney,等.儿童运动骨骼肌杜氏肌营养不良症:MRI和MRS评价的多中心研究验证[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15(6):585.

[5]王敬红.近亲结婚后代患杜氏肌营养不良一家系调查[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3,6(6):135.

[6]马晓荣,赵慧婷,欧阳天祥.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细胞治疗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1,14(20):3629.

[7]陈银红,胡静,李娜,等.56例杜氏肌营养不良行走早、晚期患儿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6(11):1063.

[8]王凤羽,孙伟伟,李聪敏,等.河南省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dystrophin基因突变的MLPA检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13(6):842.

[9]高杨洁,吕俊兰.杜氏肌营养不良携带者的诊断与早期干预[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5,9(1):47.

[10]杨同群,张谦,耿喜林,等.急性肌损伤炎症反应及其转录分析[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5,8(2):171.

[11]曹军华,田礼军,邓星强,等.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表达谱分析[J].河北医药,2015,4(10):1461.

[12]王晶,贺勇.杜氏肌营养不良分子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16(10):1307.

(收稿日期:2015-01-27)

作者简介:田礼军, 本科,主任医师.

文章编号:1007-4287(2016)02-0293-03

猜你喜欢
杜氏内皮素介素
古代家学的“三观”教育智慧及其当代资鉴*——以明清滨州杜氏家学为例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周礼疏》中“河南缑氏杜子春”考
八至十世纪的敦煌杜氏家族研究——兼及藏经洞文书的“偏向性”
吸烟对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内皮素-1对牙周膜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及白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内皮素与氧化应激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的研究
糖脉康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血管内皮素-1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