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支原体性乳腺炎的诊断、治疗及防控

2016-03-10 13:53张秀凤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16年6期
关键词:乳区乳牛巴氏

张秀凤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九台街道办事处畜牧兽医站 130500)



奶牛支原体性乳腺炎的诊断、治疗及防控

张秀凤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九台街道办事处畜牧兽医站 130500)

牛支原体作为感染牛的一种重要的致病性支原体,可以引起包括肺炎、乳腺炎、关节炎、生殖道损伤以及结膜炎等在内的多种疾病,同时还可与其他病原协同,造成继发感染。奶牛支原体性乳腺炎是由牛支原体引起的乳腺炎。本文主要介绍其发病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希望通过对牛支原体感染的认识,为生产中对该疾病的预防打下基础,为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1 发病症状

患病奶牛有的只发生在一个乳区,有的两个或更多乳区发生炎症。患病乳区触诊硬实,表现为发热、肿胀,分泌出的异常乳外观不一。患病早期分泌出的乳汁为水样,其中混有“沙粒状”絮状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乳汁可变为淡棕黄色浆液样物质、絮状物、凝块,甚至脓化。急性支原体性乳腺炎伴有体温升高至39.4~40.8 ℃,产乳量急剧下降,个别奶牛表现不明显。有些急性病牛有轻微的拒食现象。通常发现时,畜群中至少有10%的奶牛已经感染。急性病例会涉及多个乳区,短时期内有些牛会出现关节肿痛的现象,兽医就应该怀疑为支原体性乳房炎。慢性支原体性乳腺炎症状表现不显著,主要为亚临床感染。慢性型可能出现间歇性急性发作,但不如急性型明显,特别是病原初次侵入牛群时。

有人长期进行检测,发现牛群呼吸道病及关节炎的增加和支原体有关。一些牛长期携带支原体病原可以不表现任何症状。引入奶牛,脱离农场饲养或商业上的买卖是引起奶牛场暴发支原体性乳腺炎的重要因素。

2 诊断方法

确诊本病需要应用实验诊断方法,从乳汁中分离到微生物。支原体在用于鉴别细菌性病原体的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故此,当奶牛发生明显的乳腺炎,细菌培养呈阴性,且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怀疑为支原体感染。支原体需在特殊培养基(如Hayfick氏培养基),并在37.0 ℃和10% CO2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支原体大量存在于奶中,因此对大桶乳的细菌培养是鉴定乳牛早期感染的一个敏感的方法。支原体经培养后,还要求在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的化验和荧光抗体试验进行种的确定。支原体在牛奶冻结后也能生长。

3 治疗手段

已经证实抗生素对治疗支原体性乳腺炎无效。大环内酯类及四环素类抗生素能治疗其他器官的支原体感染,但对支原体乳腺炎无疗效。氟喹诺酮类用于治疗奶牛乳腺炎,并作为首选药物。也可以使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静注5 d。

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所以所有感染了牛支原体的牛应当淘汰掉。畜主很容易淘汰长期存在临床乳腺炎及无乳的牛,却很难下决心淘汰那些表面上恢复而又产奶的牛。由于支原体常呈地方流行性,因此,立即淘汰10%或更多乳牛是必须的。但这种做法很少能被畜主接受。另外,从收集奶样到培养后明确诊断的迟滞期里还会有新的感染产生。因此,当后来培养诊断出更多的阳性乳牛时,畜主就会失去信心,因为最初诊断出的阳性牛已“全部”被淘汰。如果只有少数乳牛被确定感染,畜主会同意淘汰。

4 防控措施

支原体控制的目标就是鉴定发现感染牛,并将感染牛同未感染的牛群分离开来。一旦证实牛群中有支原体,所有乳牛的乳区奶样都应送去做培养,所有乳牛乳头在挤奶后应用1%的碘液药浴。挤另一头牛时,机械手和乳杯应用30~75 mg/L的碘液冲洗,并用同样溶液进行消毒或反冲。对整个挤奶程序应做仔细的评估考核。

培养结果出来后,要将感染牛同无感染牛群分离开来。然后每个月都要对剩下奶牛的牛奶进行细菌培养,如果发现新的感染牛应立即隔离并淘汰。如果细菌培养为阴性,那么每月要对牛奶进行细菌培养。如果再次分离到支原体,乳汁培养和病牛淘汰程序又将启动。理论上讲,所有感染的乳都不能用来饲喂牛犊,但一些大的养殖场采用巴氏消毒法将感染奶进行处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由于不同种类的支原体有不同的耐热性,因此,喂给犊牛的奶在巴氏消毒前一定要定期严格检查巴氏消毒的设备。用巴氏消毒法处理感染牛奶,然后采用特殊支原体培养的方法进行鉴定培养,已成为了大型奶牛场使用巴氏消毒法消毒弃奶预防奶牛乳腺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08-15

张秀凤(1972-),女,中专,兽医师。

S858.23

B

1005-2739(2016)06-0040-02

猜你喜欢
乳区乳牛巴氏
乳牛场
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可满足对苹果全爪螨的防治需求
奶牛乳房炎对主要牛奶成分的影响
扬大康源乳业牧业示范基地干奶流程与操作
感受
新疆石河子地区某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调查与分析
巴氏杀菌水牛奶在不同储存条件下微生物增长规律的研究
巴氏醋杆菌核酸修复酶UvrA对大肠杆菌耐受性的影响
你不知道别人的生活,就请不要随意去指责
奶牛左右乳区温度温差作为隐性乳房炎检测指标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