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后备母猪的选择与培育

2016-03-11 23:54王国强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6年1期
关键词:后备发情月龄

王国强(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规模化猪场后备母猪的选择与培育

王国强(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南阳473000)

后备母猪是猪场的生产机器,其品质优劣是影响猪场效益的重要因素,为了确保猪场母猪群的生产性能,需要保持30 %左右的母猪更新率。目前,后备母猪的补充和饲养管理对养猪生产影响很大,做得好的猪场其后备母猪利用率高达95 %以上,做得差的猪场后备母猪利用率仅70 %左右,有的甚至更低,这种差距明显增加了猪场生产成本。所以,做好后备猪的选择与培育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

所有优良猪种是人类长期选择和培育的结果,猪的各种性状是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选择应在个体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由小到大、经过多阶段选择才能使优良的种猪脱颖而出。

1 后备母猪的选择方法

1.1 断奶仔猪的选择

由于断奶仔猪本身的生产性能还未表现出来,这时的选择应以系谱成绩(父母成绩)为主要依据,并结合断奶仔猪本身生长发育和体形外貌来选择。

1.1.1 在优秀母猪的后代中选择(窝选)根据记录的种猪系谱档案资料,从生产性能优秀的父母后代中进行选留,一般选留2~5胎、产仔数在10头以上的母猪后代为宜。同时要求同窝仔猪哺乳期成活率高、断奶窝重大、发育整齐、无遗传疾患或畸形。

1.1.2 根据本身表现选择

窝选后,再根据每头仔猪的生长发育和外貌进行选择。具体要求是:达到品种规定月龄时的体重和体尺指标要求,头形、耳形、毛色和体躯结构符合本品种特征。被选个体要求体格健壮、发育良好、生殖器官外形正常、无脐疝,乳头6对以上且3对在脐部之前,排列整齐、粗细均匀、呈柱状、无瞎乳头和副乳头,乳头间距、行距适中。由于断奶时难以准确筛选,为了便于后期精选,一般此时期选留比例至少应达5∶1~10∶1。

1.2 4月龄的选择

本阶段以自身的生长性能和外形为依据进行选择,在体重和日增重达到选育标准的基础上,选择外形结构良好、肢蹄结实、面目清秀、背线平直、体格健壮、外阴发育正常、大小适中、无上翘等无异常的个体,凡不符合要求的个体淘汰。

1.3 6月龄的选择

当后备母猪生长发育到6月龄时,自身个体的生长速度、背膘厚、体形等经济性状都已表现出来。因此,这一阶段是选择的重点和关键,应作为主选阶段。以个体生产性能及外形选择为主,适当参考同胞的成绩,综合考查,严格淘汰。

1.3.1 根据外形选择

选留的个体符合品种特征要求,采食速度快,食量大,不挑食,体质结实,健康无病,身体各部分发育充分,相互协调,结构匀称。骨骼发育良好,四肢结实,肢蹄结构端正,无卧系、体躯长,腿臀平整丰满,乳房和生殖器官发育良好。

1.3.2 根据生产性能和生长发育选择

依据后备母猪的生产性能和生长发育选择,可将6月龄的平均日增重或体重、背膘厚、体长三项指标综合成选择指数,按其高低进行选留。并要求母猪发情症状明显,发情周期正常。4~6月龄的选留量可比最终留种数量多15 %~20 %。

1.4 配种时期的选择

后备母猪一般在7~8月龄配种,此时淘汰的对象主要是生长发育慢而达不到选育指标或因繁殖疾患及其他慢性疾病不能留作种用的个体。

1.5 初产母猪(14~16月龄)的选择

经过多次选择后仍留下的后备母猪,已有繁殖成绩,此时,要以自身繁殖成绩为主要依据选留,淘汰的对象是,生产仔猪中有畸形、隐(单)睾及毛色和耳形不符合育种要求的仔猪的母猪,留下产仔数多、泌乳力强、断奶成活率高的母猪作种用。

2 后备母猪的培育

2.1 后备母猪的饲养

2.1.1 配种前的饲养

后备母猪的饲喂要采用阶段性饲喂的方式和前敞后限的营养水平,确保母猪发情的正常启动。后备母猪在生长到体重70 kg以前,饲喂生长肥育猪的饲料,自由采食,大群饲养,使其得到充分的生长发育,每天摄入1.8 kg~2.0 kg的日粮,30.12 MJ~31.8 MJ的消化能,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15 %~18 %。

体重达70 kg以后,应有别于生长肥育猪饲喂及管理。此期间,在保证后备母猪骨骼、肌肉、生殖器官充分生长发育的同时,不能沉积过多的脂肪,生长速度不能过快。防止过度肥胖引起的不发情、配种困难等问题。因此,后备母猪体重达70 kg后开始用后备母猪专用料。但限制能量的摄入(每千克日粮的消化能在13.38 MJ~14.21 MJ之间),日粮粗蛋白质水平应达到14 %~15 %;后备母猪体重80 kg以前每天饲喂量应占其体重的2.5 % ~3.0 %,体重80 kg~120 kg之间的后备母猪日喂量应占其体重的2.0 %~2.5 %。配种前半个月实行短期催情优饲,日喂量增至3.0 kg ~3.5 kg (王延忠等,研究表明,配种前提高饲喂量水平可增加母猪排卵前卵泡数量和卵母细胞成熟的比例)。配种后日饲喂量恢复2.5 kg左右。饲喂方式上采取分顿饲喂,日喂2次。

配种前后都要给予优质青绿饲料或青贮料,按风干物质计算,可喂给其日粮的20 %~25 %,以利于胃肠道蠕动、发育,增加饱感,降低母猪产后便秘的几率,加大胃肠道容积,利于产后泌乳高峰期迅速提高采食量与泌乳量。

2.1.2 配种后的饲养

母猪妊娠早期约有30 %~50 %的胚胎损失,对猪场生产来说这是巨大的损失,营养调控是提高早期胚胎存活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妊娠早期给予母猪适宜水平的营养有利于胚胎存活。后备母猪自身还处在不断生长发育阶段,因此后备母猪配种后的饲喂不同于经产母猪,整个妊娠期饲喂量要高于经产母猪,一般妊娠0 d~21 d,日喂量为2.0 kg~2.6 kg;妊娠22 d~84 d,日喂量为2.6 kg~3.0 kg;妊娠85 d~110 d视膘情而定,日喂量提高到3.0 kg~4.0 kg,有时可以更高。后备母猪日喂量原则上要以其膘情体况为参考依据,力争避免因担心初生体重小而过度饲喂导致母猪过肥,或害怕母猪难产而限量饲喂导致母猪过瘦现象的出现,两种情况均影响母猪正常产仔。

2.2 后备母猪的管理

2.2.1 分群

后备母猪应合理进行分群,防止密度大出现咬尾、咬耳等现象。可按体重、年龄、大小分群,体重差异不超过2.5 kg~4.0 kg,每栏6~9头,饲养密度不低于2 m2/头,随着体重的增加逐渐减少每栏的头数,到配种前实行单栏饲养。

2.2.2 控制环境

圈舍温度对生产力有很大的影响,若后备母猪饲养在水泥地面时,最低温度为14 ℃,最适温度为18 ℃;湿度控制在60 %~75 %;通风良好,空气新鲜,集约化养殖所需通风量最低为16 m3/h,最高为100 m3/h;若采用有隔栏的料槽则每头猪最低保证有0.4 m的采食空间;光照时间达12 h~16 h,强度为100 Lx。若母猪生活在寒冷阴暗或闷热潮湿的猪舍中,即使达到营养、配种条件,后备母猪仍然会出现个体或群体不发情的现象;地面倾斜度最佳为不小于2 %,不能大于5 %,以免母猪滑倒损伤肢蹄而过早淘汰。此外,猪舍要做好清洁消毒工作,一般每周进行1次消毒,以减少生殖道炎症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产前10 d要把产房清扫干净,并用3 %左右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消毒,2 d~ 3 d后清洗,产前5 d~7 d把母猪转入产房。

2.2.3 供足的饮水

饮水器安在漏缝地板或排粪区域上方,保证睡卧地面干燥,高度为0.7 m,流速为1.5 L/min ~ 2 L/min,每只饮水器最多供8头猪饮用。

2.2.4 调教驯化

为降低后备母猪的恐惧心里及异常行为(如拒配、拒乳、压仔、咬仔等),保证其正常生产,要从小加强调教,逐渐建立起人与猪的亲和关系,如经常抚摸、刷洗猪等,使其性情温顺,愿意与人接触,严禁棒打、脚踢等,导致人猪关系恶劣,从而影响猪的生产性能。

2.2.5 充分的运动

运动对后备母猪的骨骼、肌肉的正常生长发育、保持结实的种用体况及提高性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条件的猪场应安排放牧运动;不能进行放牧运动的猪场可在场区内进行驱赶运动,每天l h~2 h,若放牧运动和驱赶运动都不能进行,则应降低后备猪栏内饲养密度,在栏内让猪进行运动。

2.2.6 驱虫和免疫接种

购买的后备母猪,到场第2周开始用广谱驱虫药进行体内驱虫,配种前1个月再驱虫1次,增强驱虫效果。

为保证种用安全,后备母猪在6月龄左右必须活体取扁桃体、血液进行猪瘟、伪狂犬病等抗原检测,淘汰带毒猪,在种源上做到净化。检测合格的后备母猪就可进行配种前的疫苗防疫。 后备母猪从配种前2个月开始免疫接种,为减轻免疫应激,接种前3 d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结合猪场具体情况,接种2次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等疫苗,同种疫苗注射间隔为20 d,各疫苗注射间隔为7 d~10 d,并加强接种猪瘟、口蹄疫疫苗等,各种疫苗接种后间隔2周,逐头检测抗体情况,抗体检测不合格的要补种,不得漏掉,保证每头后备母猪配种前各种抗体都应合格,不留疾病隐患。日常药物保健要尽量选用安全的微生态制剂等添加物,不使用禁用药、少用或不用易产生残留或对人体有毒性作用的抗生素药物。

2.2.7 后备母猪的诱情

后备母猪160日龄后(80 kg左右)开始刺激其发情,纯种及晚熟品种在170~190日龄进行,选择性欲旺盛、分泌唾液多、腥味重、成熟公猪进行诱情,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与公猪接触15 min~20 min,通过与公猪零距离的皮肤接触和公猪的唾液、气味等来刺激后备母猪,促进后备母猪生殖系统的发育,提前进入发情期,此时虽然不能配种,但是通过诱情,可以调整后备母猪的内分泌,促使批次集中发情,并可记录批次后备母猪的首次发情时间,为其在第2或第3情期配种及配种前的短期优饲做准备工作。鉴定出的发情母猪及时挑出,按周期集中饲养,6月龄后划分发情区和非发情区,以便7月龄时对非发情区进行系统处理。

2.2.8 后备母猪的配种

(1)配种的日龄与体重

后备母猪基本符合21 d左右的发情周期规律,第1次发情不配种,一般在第2次或第3次发情才配种,最好是在第3次发情时配种,配种过早猪体发育不健全,生理机能尚不完善,导致产仔数少,并影响使用年限。配种的适宜体重为130 kg~ 140 kg;配种日龄为210 d~240 d;P2点背膘厚为16 mm~18 mm。研究表明,将配种推迟至体重为130 kg时可提高第1窝产仔数,同时也可增加以后各胎次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体重不到100 kg配种会导致受胎率低、产仔少、弱仔多、死胎率高。

(2)配种时间的确定

后备母猪发情期与经产母猪不同,前者的发情期短,常常不是很明确,甚至没有“闹栏”现象,饲养员需细致观察,不要漏配。配种的有效时间是发情开始后12 h~36 h之间。第1次配种应在“静立反应”被检出之后12 h~16 h完成,过12 h后再进行第2次配种。后备母猪配种后若出现精液倒流的现象,视情况而定可进行第3次配种,母猪配种后如果2个情期观察未见发情表现,则可初步判定母猪受孕。

2.2.9 不发情母猪的处理

(1)不发情的原因

后备母猪不发情现象在后备母猪的培育过程中经常可见并占一定的比例(5 %~30 %),引起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疾病、管理和季节几个方面。过肥、过瘦、严重缺乏维生素E、生物素等都会导致母猪不发情或发情推迟;生殖道炎症、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疾病以及霉菌毒素中毒等都会引起母猪不发情;饲养密度过大、运动不足、公猪刺激不够造成母猪不发情;高温引起应激,使母猪内分泌紊乱使发情率低。

(2)采取的措施

一是合群调圈,不同圈的合在一起,并每周不间断调到不同圈舍;二是每天放公猪进后备母猪栏中追逐15 min左右,三是与发情母猪关在一起,通过发情母猪的爬跨、拱咬来刺激;四是饥饿疗法与催肥疗法相结合,断水断料24 h~48 h,再敞开饲喂24 h~48 h;五是运动疗法,赶入运动场增加运动量,有时可混入几头经产母猪或一头善于查情的公猪,通过相互追逐、爬跨增加运动量;六是激素疗法,通过各种方法仍不凑效的情况下,可以肌肉注射孕马血清、PG 600等激素。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仍未有发情征兆,且年龄达到8.5月龄以上,体重超过130 kg的后备母猪应坚决淘汰,不得留作种用。□□

参考文献:(5篇,略)

中图分类号:S813.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6)01-0032-03

猜你喜欢
后备发情月龄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母牛的发情鉴定和配种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母牛发情的鉴定方法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提高育肥猪出栏率合理的饲养密度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引入河曲马改良建昌马杂交效果
母驴配种注意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