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

2016-03-11 12:01詹小琴
2016年3期
关键词:实体经济协调发展金融

作者简介:詹小琴(1990-),女,汉族,四川巴中,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专业:金融学,研究方向:货币理论与银行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变革和结构调整,关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讨论也愈发普遍,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能否协调发展对国家的经济建设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实体经济决定金融发展的基础地位和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这两方面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发展关系的探讨早有诸多学者涉及,最早开始于哥德史密斯的金融发展论,从金融结构和金融工具等方面衡量金融的发展,并开始注重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金融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有必要认清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关系,促进二者良性发展。

一、实体经济基础地位决定金融发展

实体经济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中至关重要,影响着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基本需求,关于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早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有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中,认为世界的存在基础是物质实体,因而人类的存在要以物质基础为前提,没有实体经济的良好发展,人类发展的基础也就岌岌可危。①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资本论》的首篇中便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②可见实体经济是《资本论》的基本研究对象,实体经济对物质资料的生产进程,直接决定着人类财富的积累程度。生产是制约消费的基础环节,社会生产能否持续健康地进行,对社会再生产后续环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实体经济作为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其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延续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是一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建国以来,我国不断努力完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少数的具有完备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凭借实力不断增强的制造业以及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不断引进外资,逐渐成为制造业大国,为我国GDP的增长提供了长效的动力。

金融与实体经济并不是同步发展的,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金融是内生于经济的增长之中的,是商品经济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生产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类的生产力低下,物品的交易主要采取以物易物的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同时出现了剩余产品,剩余产品之间的交易便形成了简单的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为了交易的便利货币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在货币经济形式下,货币财富的不均衡分布使得借贷行为开始形成,借贷方将借贷资金投入生产并产生利润,信用开始广泛形成,金融也随着货币和信用的发展而缓慢发展起来。随着人类迈入工业化时代,人类的生产力骤然提升,面临大机器生产时代中的巨额资本需求,商业银行应运而生,金融体系便自此形成并不断完善,金融的发展也进入了更高级的阶段,不仅形成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还发展出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市场。因此,实体经济是金融市场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是顺应实体经济发展的产物。

可见,金融市场的发展始终是围绕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金融市场的发展要符合实体经济的需求,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发展。

二、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

正如前文所述,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市场各主体融资需求越来越大,亟需金融市场来调剂资金的余缺,金融市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方面,金融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积累,通过存贷部门吸收存款以投资生产,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吸收社会各处的闲散资金,将小额资金积少成多,汇聚成大额资本投向资金需求者手中以满足生产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如果由资金的需求者和供给者通过个人协商来实现资金的供需匹配,其协商的成本是相当高的,因为协调的过程会使每个人的代价高昂。储蓄者无需直接成为资金需求方的债权人,可以资金存放在高度安全的银行中并获得无风险的存款利率,银行通过专业化的风险评估和信息收集将资金借贷给能够盈利的投资项目并赚取存贷利差,这个过程促进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高了经济的运行效率;当社会储蓄的规模一定时,银行等存贷部门可以通过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增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下,银行为了实现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势必将竞相揽储,在银行努力吸收存款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合适的存款利率水平。当银行将资金贷给资金需求者时,竞争会促使银行将贷款利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提高银行在贷款市场中的竞争力。因而在高效运行的银行存贷体系中,可以为资金所有者寻求高额回报,为资金需求者降低借贷成本,从而大幅度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

另一方面,金融具有创新功能,可以创造各类金融衍生工具,从而为实体经济的增长发挥一系列的积极作用。金融衍生品可以将金融基础资产的风险与收益重新在市场交易者之间进行分配,防止风险在实体经济中的积聚,同时创造更多的投资渠道。风险偏好者虽然承担了较高的风险,但也能获取高额的收益,风险厌恶者也实现了风险的规避,从而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同时,金融创新产品能够提高资产的定价效率,由于金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买者和卖着,市场交易者各自拥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并且按照自己的价格预期在大量的市场交易中形成各项金融资产的均衡价格,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虽然金融的发展能够从以上各方面有效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但是由于金融内在的一些特性会对实体经济的增长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金融市场的风险性和波动性要高于实体经济,风险的积累会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以金融衍生品为例,金融衍生品可以将基础资产的风险剥离出来,但是风险只是被转移而并未消失,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发展会引发投机活动的盛行,很有可能导致资产价格过度偏离基础资产的价格。

另一方面,金融的过度发展可能会形成经济泡沫,泡沫破裂会引发实体经济衰退。在非理性投机氛围下,大量的资金涌入金融市场就会造成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过剩的流动性会使市场的通胀预期增强,从而可能会引发货币贬值,经济泡沫将会浮现出来并且彻底破灭,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因此,笔者认为金融的发展源自于实体经济的兴盛,良好的实体经济基础是金融发展的前提条件,金融的发展要以实体经济的客观需求为宗旨,不可过度金融自由化,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使金融的发展速度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充分利用金融体系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为实体经济服务,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注解: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

参考文献:

[1]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03:43-54.

[2]张成思,张步昙.再论金融与实体经济:经济金融化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5,06:56-66.

[3]李延凯,韩廷春.金融生态演进作用于实体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透过资本配置效率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02:26-35.

[4]刘小玄,周晓艳.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之间配置关系的检验——兼论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J].金融研究,2011,02:57-70.

[5]邱兆祥,安世友.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J].教学与研究,2012,09:48-53.

[6]陆岷峰,张惠.金融产业资本与实体经济利润合理分配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2,06:53-57.

猜你喜欢
实体经济协调发展金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浅谈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