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

2016-03-11 13:27杨涛
2016年3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

作者简介:杨涛(1990-),男,河南人。硕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宏观经济。

摘要: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的理论出发,阐述了国内学者对于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本文认为,政府需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鼓励创新并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关键词:产业机构;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

一、引言

一国经济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通过社会的专业化分工从而形成特定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经济增长方式。在当代经济学的话语中,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一数据来衡量,库兹涅茨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提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而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又是由其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为此,库兹涅茨(1957)用50个国家的经验数据进行比较后发现,制造业部门的增加与该国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相同步[1]。因此,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经济增长有其必要性。钱纳里(1989)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经济增长与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一般性规律:伴随经济增长,第一产业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初期会不断上涨,但在工业化完成之后比重便会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是长期的上涨态势;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及其优化升级必然会推动经济增长[2]。这两位学者的研究奠定了产业结构演化与经济增长这一课题的基础,之后的学者也沿着他们的研究路线进行研究,包括国内的学者也是在借鉴他们的理论模型基础上特别针对于中国的经济现状进行研究。

二、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中国的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这一课题做了大量的研究。朱慧明和韩玉启使用了两个测度产业调整的变量,一个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S1,另一个是第一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S2,使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GDPI来作为经济增长的代理变量。他们利用这三个指标1978至2000年的统计数据来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测算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贡献度。他们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认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第三产业单位产出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3]。而刘伟和张辉则是从要素生产率入手,并且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使用1978至2006年的数据对于产业结构演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将其与技术进步的贡献进行对比。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度十分显著,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技术进步的重要性逐步显现,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变迁所体现的市场化的力量将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的力量。此外,研究也发现,结构变迁效应的减弱并不表明市场化改革的收益将会消失,某些发展和体制的因素仍然阻碍着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4]。

国内学者对于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增长的研究基本上都支持产业结构演变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需要积极进行产业优化升级,而产业优化升级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二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也有学者在这一角度来对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进行研究。李博和胡进从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机制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入手,定义理想情况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优路径。在此基础上,他们以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为技术基础利用1997年、2002年和2005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具体测度这一时期中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和合理化程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经济增速放缓时产业结构演变对于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一发现对于政府决策者提供了很好的决策依据;另外,农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偏差较大,需要进行结构调整[5]。李博和胡进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技术层面,而干春晖、郑若谷和余典范的研究则是更加侧重于探究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于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以及趋势。他们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相较而言,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相当强的稳定性,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则具有差异性,并且他们认为在经济增速较高的情况下,产业结构不合理会对经济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6]。

以上的研究都是针对于国家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还有学者针对于地区和省份来做研究。刘建平、王克林和黄怀槐针对于我国最重要的外贸基地广东省进行研究[7],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而从三次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在持续的下降,第二产业则一直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而第三产业的增长贡献逐年增长,并且仍然拥有巨大的潜力。他们建议政府应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使第二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型转变,并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三、政策建议

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速由之前的高速增长转入到中速增长阶段,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仍然面临着市场机制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欠缺、产业转型成本巨大、环境资源供给压力大和服务业发展缓慢等挑战。因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需要继续推动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的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为,在一些市场能起到更好调节作用的领域政府应该让位于市场,通过市场调节作用来配置资源,减少过多的直接干预。另一方面,对于产业补贴,政府应该采取更加公开、更具竞争性的补贴方式,通过对于这些企业绩效的评比来确定补贴数额,是补贴资金流向那些具有未来潜力、绿色环保、对经济和就业更具促进作用的企业,使得公共资金的使用更具有效率。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应该加强对于教育科研的投入力度,并且努力创造更为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重点来积极提升中国的科研水平。而在企业方面,政府应该侧重于扶持那些拥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适当为这些需要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的企业进行补助,同时要借助于市场力量来对于这些企业进行检验,以市场竞争方式来促使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

3、加快发展服务产业。服务业能源消耗低,并且能够容纳大量的就业人口,着力发展服务产业,将会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尤其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并且,发展金融这样的高端服务业,以金融资源对接实体经济发展,将会有助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医疗、环境等服务产业的发展也将会促进全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钱纳里.工业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3]朱慧明,韩玉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3(04):68-72.

[4]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4-15.

[5]李博,胡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和比较分析[J].管理科学,2008(04):86-93.

[6]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05):4-16.

[7]刘建平,王克林,黄怀槐.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统计与决策,2006(01):70-72.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