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2016-03-11 13:46任玉金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口红利就业大学生

作者简介:任玉金(1990.12-),男,汉,山西吕梁,学历:硕士,山西财经大学,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在一步步完成转型。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做了一定的列述,进而分析了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深层次原因,最后从政府、高校和个人层面出发提出了几条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人口红利;人才红利

一、前言

纵观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整体就业水平,我们发现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在整个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中,总是存在着待业人口过剩,就业岗位相对欠缺的情况。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也依然比较严峻,在各大普通高校中也存在着“毕业即失业”的说法。凡此种种皆反映了当前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就业形势的不景气。本文通过查阅前人所写的相关文献,简单概述了当前有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同时,通过分析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进而提出缓解当前紧张就业形势的一些对策。

二、研究概述

在大学生就业难方面,国内学者有过许多研究。丁元竹(2003)认为,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间的矛盾、择业方式和当下用人制度的不完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王远博(2005)认为,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间的矛盾、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余桔云(2006)则是结合了丁元竹和王远博两者的观点,认为教育改革跟不上市场化就业需求、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造成大学生配置的扭曲、相关人事制度阻碍大学生的流动,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吴克明、孙百才(2005)认为,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也是一个原因,但他们同时也指出,这种较高的期望是对未来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学费大幅度上涨条件下的理性选择。

三、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单位企业化

从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单位类型看,虽然许多大学生仍然还热衷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的考试,但民营、私营企业渐渐成了大学生的就业主渠道,尤其对于经济发达城市更是明显。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中小型技术型、创新型公司也可以为许多就业者提供许多就业机会。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转型,民营及私营企业将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招聘的主体。

(二)“公考”等依然受毕业生青睐

大学毕业生依然对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银行招考等具有较高的热情。近几年,虽然考公务员的人数有所下滑,但其报考人数与招聘人数依然存在着很大的比例关系。究其原因,大学生等仍然看重公务员工作稳定的特点,也看重社会地位高等非物质性价值所在。

(三)就业多元化

就业多元化包括就业单位的多元化和就业岗位的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衍生出了太多的互联网衍生产品,诸如百度钱包、微信钱包、P2P、众筹等,大学生选择的职业和岗位也越来越丰富,从之前的公开招聘、公务员考试等到现在的双选会、互联网招聘等,大大丰富了大家的就业选择。此外,现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专业技能,更多的岗位需要一种复合型人才。因此,就业单位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对高校的育人模式提出了考验。

四、原因分析

从以上分析,我们确实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一年比一年难的现象。究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从宏观来说,在我国现今的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非常尖锐的结构性矛盾。我国二元经济的发展与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有关。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并不是很高,劳动者只要有较好的体力就行,所以对于农村劳动者的需求就比较旺盛,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就相对比较低。长期如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市的人数越来越多,必然使得大学生的就业会越来越难。

从微观来说,我国当前高校的育人模式和学生自我方面也有所欠缺。尤其是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招生人数越来越多,本来教育就比较薄弱的我国,教育质量也难免无法保证。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化、学习氛围相对比较浮躁。而学生个人也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不是很明确,显得一片茫然,而初入社会,需要的是一种社会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这样就会冲击整个就业市场,形成一种脱节效应。

五、对策

(一)政府层面-人才驱动

大力发展国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是政府的首要任务。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据统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连续三年出现下降。而要想发展国民经济,需要摆脱之前的人口红利时期的发展模式,更好地利用我国的教育成果,即高素质人才。因此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对人力资本的教育、培训、健康和劳动力迁移四方面高度重视。从大环境中,将原有的“人口红利”切换至“教育红利”或者说是“人才红利”。

(二)高校层面-市场驱动

在市场经济主导的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应该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导向进行改革,实现高校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我国目前也比较缺乏高级技术人员,高校应该适当分批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来培养一批技术人员。优化专业设置,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所需的人才达到更大可能性的有效匹配。

(三)大学生层面-自我驱动

不能只满足于现状,一定要有所追求,这应该是每位大学生应该有的自我驱动方程。很多大学生屡屡挫败是由于其综合实力不够,包括专业素养、社会交际、自我约束以及吃苦耐劳等。在大学期间,一定要扩大自身知识容量,提升自我技能,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准确定位自我,把握择业技巧,提升自我综合能力。

六、结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现今社会面临的一大严峻考验。它考验着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力,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考验着高校角色与育人模式的转变能力,也考验着大学生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这一严峻考验,需要政府、高校和个人协同努力,共同面对。(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3(3):3-6,28.

[2]王远博.大学生失业的经济学原因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2):64-66.

[3]余桔云.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6(4):71-73.

[4]吴克明,孙百才.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5(4):52-55.

猜你喜欢
人口红利就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