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动态研究

2016-03-11 16:47林月容
就业与保障 2015年11期

林月容

摘要:以福建农林大学2004~2014年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数据为样本,研究了10年间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动态变化。从目前的基层就业现状、鼓励政策情况入手,对10年间农林类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人数比例、基层就业去向偏好选择进行动态分析,发现基层就业人数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并对基层就业去向偏好进行了排名。最后对如何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提出了3条建议。

关键词:农林类院校;基层就业;动态研究

一、基层就业的内容及现状

依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基层就业包括以下区域单位的就业或以下方式的就业: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农村建制村、城镇社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国家和地方服务基层项目,自主创业,部队,艰苦行业企业等[1]。

2003年,我国开始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教育部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三支一扶计划”和“特岗教师计划”;2008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201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对以上基层项目及应征入伍工作做了统筹安排[2]。

尽管国家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学生基层就业比例仍不是很高,由于受基层工作环境、晋升条件、自身价值取向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愿意扎根基层的大学生较少。

二、研究样本及研究对象概况

(一)研究样本

本次研究样本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2004~2014年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数据。由于农林类院校专业培养的特殊性,多是往农业、林业领域输送人才,而农林业多是基层产业,所以农林类院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比例较其他类院校较高。

福建农林大学建校78年,是福建省唯一的农林本科高校。是福建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三所高水平大学之一,是国家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大学,是全国建校最早的农林院校之一。学校现有75个本科专业,涵盖农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等十大学科门类。

(二)2014年福建农林大学

大学生基层就业情况分析

2014年,福建农林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总数为5783人,截至2014年9月1日,本科生基层就业人数3153人,占毕业总人数的55.10%。其中比较多的是在基层的非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民办非企业就业,分别占到基层就业人数的60.39%,12.88%,7.96%。

三、2004-2014年农林类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动态分析

(一)基层就业人数动态分析

2004-2014年之间,基层就业人数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005年时达到顶峰,基层就业率为80.96%。2004~2005年,这一比例急速上涨,由原来的44.90%上涨到80.96%,上涨了将近1倍,这与2005年7月5日中央出台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及一系列鼓励政策关系密切。继2005~2007年,基层就业比例发生了波动后,2008年至今,基层就业比例持续下降,截至2014年,基层就业比例为55.10%。

(二)基层就业去向偏好动态分析

从上表可知,2004—2014年间,在各类基层就业项目中,去向偏好排名前5名的为:非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其他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县及县以下机关。其中,学生选择去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比例最高,而且较为稳定,每年都居首位;其次为国有企业,除2006年排名第4外,其他年份都是第2位;接下来为“其他事业单位”(除艰苦事业单位外)及民办非企业,这两者相当,但前者更为稳定,波动不大。另外,这几年来,地方基层项目的偏好排名处于上升趋势,2010年至今基本处于第3位。

四、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建议

(一)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转变

就业观念

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追求编制、高薪、轻松,故而害怕去基层工作[3],更有一部分同学选择基层就业只是为了躲避竞争压力,再没有充分了解基层的情况下盲目选择,导致初次就业的失败,走了很多弯路。高校应在学生大学一年级伊始,就开始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正确择业意识,充分发挥就业创业指导部门和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作用[4],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就业指导专业意识,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服务心态。

(二)大力宣传及贯彻国家鼓励

政策

21世纪以来,我国公布了很多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鼓励及扶持政策,如何真正用好这些政策,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及时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全方位发布[5]。还应组织专场介绍会,帮助高校老师、学生和用人单位进一步了解政策、学习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6]。

(三)加大校企合作及实践教育

通过设立实践、实习、见习基地,以校企合作的形式[7],让学生们提前了解基层工作的内容及艰辛,在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剖析自我,明确自我定位及未来规划,解决“为什么选择基层、是否适合基层、如何在基层实现价值”这一系列影响学生终身的问题,提高学生对于自身事业的认同感及幸福感。

五、小结

以福建农林大学2004-2014年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数据为样本,研究10年间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基层就业人数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005年时达到顶峰,2008年至今,基层就业比例持续下降,目前基层就业人数比例并不是很高。另外,发现基层就业中,大学生偏向选择非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其他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县及县以下机关等单位。

虽然国家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仅2005年新政出台时的基层就业人数比例突增,而后大学生基层就业比例一直处于下降,必须持续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高校应设计专业指导课,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应大力宣传及贯彻国家有关基层就业鼓励政策,加大实践教育。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余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11.

[2]刘振中.大学生基层就业促进机制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162-164.

[3]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武汉大学,2012.

[4]杨海波,左永强.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3):16-19.

[5]庞先坤.引导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现状与对策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12.

[6]苏小菱.农林专业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分析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3):74-75.

[7]周铃.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导向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