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看提升棉花质量的迫切性

2016-03-12 18:57姚穆
中国纤检 2016年2期
关键词:抗虫棉棉纱棉纤维

姚穆

改革:“供给侧改革”,产业链相通是根本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涵尚未全面明确。从1962年刘少奇同志提出“产业链连通(当时用的术语是‘托拉斯)”到现在,关于产业链连通问题从结构上一直没有解决。如果“供给侧”和“应用侧”永远分割、各行其是,前端不为后端服务,后端不为前端补台,产业永远处于危机之中。当前,中国军事管理体制改革所针对的问题,也是要解决这类问题。如果产业链管理的体制、系统、规则也像中国人民解放军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一样,实行产业链统一管理(当然,这个工作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步能走过来的),产业才可能顺利发展。

供给侧结构改革如果能够改变管理系统,实现棉花种植按纺纱、织布、服装生产要求,培育新品种,按质论价;学习美国的方式,给棉农直接种植补贴,棉花公司为棉农提供种植、收获、加工、储存等服务,为棉纺生产提供配棉设计、供货服务,中国棉花产业将摆脱当前困境,走进新的环境。如果不是将产业链连通,中国棉花生产可能在最近几年中进入不敢想象的困境。

质量:棉花品种影响品质

新疆棉花质量问题(中国其他省区市棉花质量也一样有问题)是明确存在的实质性问题,从近年新疆六次调研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棉花新品种培育中对指标选择方面不够准确。近十多年逐步推广和现在全面推广的“转基因抗虫棉”一定程度上参考了美国棉花品种培育中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验,没有照顾到美国90年代的教训和经验。美国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广,1990年全面推广之后,也像我国现在一样,纤维长度有所下降,纤维变粗了,纤维比强度有波动、双压缩气流仪测棉纤维线密度和成熟度比的方法失效等。1991—1996年,美国转基因抗虫棉品种进行了全面重新检查和筛选,淘汰掉大部分短、弱品种和全部变粗品种,但最后仍发现双压缩气流仪测试棉纤维线密度和成熟度的方法失效。因此,美国标准和后来国际标准化组织1997年宣布双压缩气流仪测试方法失效,并宣布“马克隆值”指标既不是“棉纤维线密度”指标(micronaire 英文本意是“纤维细度”,1948年定义为微克/英米),也不是棉纤维线密度和成熟度比两指标的乘积(美国Lord 1956年提出,1967年国际标准认定)。美国棉花协会和美国棉花公司用常规方法测棉纤维线密度和成熟度。

现在棉花大容量快速检验仪器(HVI)是瑞士乌斯特(Uster)公司收购美国国家棉纤维检测仪器公司后生产的。乌斯特公司将HVI中有关线密度、成熟度、长度整齐度等均列为“参考性指标”,实质是无效的指标。中国近十年来走过的道路和美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走过的道路一样,但是,我们没有经历美国1991—1996年的整改阶段。现在中国转基因抗虫棉品种选择的指标,主要是单位产量、抗虫效果和纤维长度,没有考虑其他指标。

(二)中国当前棉花品种存在问题。中国当前全面推广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后,尤其在新疆2014年度和2015年度发现的主要问题有几方面:

1.纤维品质无法适应中国棉纺生产的要求。中国棉纺生产面临国际经济发展中第三世界国家和世界经济发达的原纺织大国(美、英、法、德、意等)两方面的双重打压。中国纺织加工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是第三世界新兴国家中印度的8倍、孟加拉的10倍;中国纺织加工的能源成本、运输成本、环境治理成本是世界纺织加工中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2013年开始,印度生产的英制20支棉纱出口到中国加进口关税后售价为17600~17800元/吨。中国2012/2013年度国储棉收购价19800元/吨,2013/2014年度国储棉收购价20400元/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棉纺产业在中粗支棉生产中已无竞争余地。同时,世界经济发达的原纺织大国,特别是美国、英国等,2013年开始,特别是2014年,强调“再工业化”是经济复苏的总方针。2014年,美国新增棉纺生产纱锭101万锭,2014年6月美国生产的英制支数16支棉纱出口中国加进口关税,售价17200元/吨。因此在双重打压下,中国棉纺织产业生产中粗线密度棉纱的环境已完全被切断,中国棉纺织产业生产棉纱只能生产细精线密度高端产品。但是,棉纤维变粗、变短、强度变低、无法用于生产细精棉纱,这是造成近两年国产棉花库存积压累叠的主要原因。

2.中国棉花品种不适应当前机采棉的要求(株高、株形不适应)。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而且摘棉工招募也困难,因此中国集约化种植、机械化种植和采棉将是无法回避的发展方向。但是用现在的采棉机采摘棉花必定带来一系列问题。中国现有推广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有的株高偏高,而且第一果枝离地面太近(美国品种第一果枝离地面一般18cm,我国品种现在大部分在8cm左右),同时中国的棉花果枝大部分向上倾斜(美国品种是水平方向,适于机采),机采中容易将果枝上棉棵皮刮撕下来增加新的“异性纤维”,而第一果枝离地面太近,则将地膜破碎的膜裂纤维混入棉朵形成新的“异性纤维”。这两种“异性纤维”不仅在轧棉前无法除去,而且用现在棉纺的清除异性纤维的除纤机也除不掉,只有靠人工挑的办法。而为了去除掉每吨棉花里面的棉棵皮和膜裂纤维,需要10个人工,成本太高,因此,棉纺厂一般不敢用这批棉花。

3.棉花不孕籽率提高。2015年在棉田中现场调查了数十个棉桃,每棉桃4~5瓣,每瓣8~10粒棉籽中全部都有1~2粒是不孕籽,因此不孕棉籽数占到总棉籽数的15%以上。这将严重影响棉纤维产量,这是否与授粉昆虫影响有关,还需要调查。(我从加拿大了解到,加拿大近20年来推广转基因抗虫品种植物后,许多植物昆虫授粉受到影响,曾介绍了一个例子,已造成有些区域梨树开花期如不租用蜜蜂来采蜜授粉梨树就不结梨了。)

产能:高品质棉花短缺,低品质棉花过剩

中国棉花库存曾出现的问题如前所述,由于受到第三世界经济发展中新兴国家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运输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的打压,同时受到世界经济发达的原纺织大国“再工业化”打压,中国已无法生产中、粗线密度的棉纱线。据调查了解,美国2014年新增的棉纺101万锭,其中87万锭是喷气涡流纺纱系统、14万锭是转杯纺纱系统,这两种纺纱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耗能低、劳动力成本低,折算成环锭纺纱产量,每万锭每日两班仅需8名工人,但只能生产英制支数40支以下的中、粗线密度棉纱。由于,中、粗纤维密度棉纱不具有竞争力,中国只能生产较细线密度的棉纱。但纱线的线密度越小,要求纺纱所用的纤维长度越长、纤维细度越细、纤维强度越高,而更细的棉纱必须用长绒棉品种才能生产,中国现有棉花品种无法适应。

除此之外,从大趋势来看,虽然今后全球纺织纤维加工总量2050年将增长到现在的2.7倍,但天然纤维用量受耕地要种粮食,养活大量人口(2050年将超100亿人口)的情况限制,棉花只能用盐碱地、山坡地种植,因此也会受到一定制约。从长远看,全球棉花纤维产量不会有太大增长。但在当前世界上各主要产棉国家都对棉花生产直接补贴棉农,因此在棉花纤维市场价格较低的形势下,棉花产量不会大幅下降,仍将维持当前需求。

收储:顾及产业,疏忽品质

国家连续三年对棉花实施收储政策造成的影响是棉花纤维品质严重被忽视。收储实际上并未按质论价,而是只顾产业。而且新疆提出了机采棉要求连青桃(未成熟棉)一同采下,遗漏青桃不准达到5%,这更使棉纤维中不成熟棉纤维含量大增,恶化了纤维品质。同时棉花在仓库存放时间长,使得品质下降,储存三年以上的棉花,已无法满足生产高品质的纱线,甚至连棉絮应用都受限制。

建议:新形势下纤检机构的工作

在棉花管理体制改革、检验体制改革基础上,建议注意以下几项工作:(1)修改棉花检测项目,增加线密度、成熟度、三丝指标及新的快速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2)支持棉花育种单位全面检测培育中品种的纤维性能;(3)考虑对长绒棉纤维全面检测工作。(4)争取创造条件,与棉花公司联合,为棉纺厂计算机配棉和供棉工作提供支持(学习美国棉花公司的做法)。

猜你喜欢
抗虫棉棉纱棉纤维
羊毛/腈纶/棉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探讨
基因工程方法让天敌昆虫保护有了依据
抗虫棉的故事
单梳经编织物编织过程对棉纱毛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人棉纱市场展望:变局中寻求定局
半自动棉纱换壳机设计
ICAC: 全球棉纤维消耗增速放缓
棉纤维长度指标电算化程序设计
棉锦交织双层布生产实践
正确看待抗虫棉的抗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