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训练中如何有效利用例文

2016-03-12 21:48张紫英
教师·上 2016年2期
关键词:例文习作

张紫英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例文正是获得各种“表达方式”最直观、最有效的“感性材料”。本文从作前、作中、作后以及不宜用四个方面谈了例文在小学习作训练中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习作;例文;作前;作中;作后

“例文在教学中不仅具有言语形式‘原型启发的功能,还对儿童的言语内容起着‘相似唤醒作用。 适时适度的范文‘扶助,正是获得习作‘技术与‘表达形式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吴勇语)那么,如何有效利用例文?

一、作前用,水光潋滟晴方好

1.学写形式相对固定的文体,适合例文示范

读后感、演讲稿、日记、简单的应用文,形式独特,学生容易在格式和基本写法上出问题,例如书信的格式(称呼、正文、问候语、祝福语、署名、日期的书写),在学生下笔之前,教师呈现例文,书信的格式一目了然,学生一看例文便能动笔写,此时用例文方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写“有章可循”的句式,适合例文引路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习作4要求:“写一段对话,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引导学生掌握写好对话的基本方法。”描写对话的基本方法是“有章可循”的,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例文“引领”,引导学生特别关注对话部分,读懂写人物对话时最常用的三种形式怎样写,如何正确使用引号、冒号,例文形象直观,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在此基础上学习写对话就顺理成章。如此适时效仿,不但省时,而且高效。

3.学习特定的一些写作技法,适合例文搭架

如何学习写过渡句(段)呢?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习作2要求“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也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本次习作要求之一是学习正确地使用过渡句。为了达成目标,在学生自主写完喜欢的动物外形与生活习性片段之后,如何连段成篇呢?这时教师出示例文《帅鸽》,在过渡句处画上明显的横线,引导学生关注过渡句中用上“不但……而且……”这一组关联词,将描写帅鸽的外形特点和飞行动作的段落衔接起来。此时,例文用得正是时候,学生给描写动物外形和动作的段落之间加上过渡句,这样连段成篇就不难了。

二、作中用,花开堪折直须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有了生活体验、真切的感受以及强烈的“倾吐”欲望,却无法用书面语言准确、具体、形象地表达心中所想时,教师可对症下药,提供相应的例文引导学生从中悟法。例如,以“今天我当家”为话题写一写“买菜”的过程,写之前要求每个学生亲历一次买菜体验,结果,一部分学生写出的文章虽不乏个性,却平淡无味。一个学生写道:“……我找到爱吃的米烧兔,老板说一斤30元钱,我和老板讲价,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我付了18元钱买了一块后腿肉。接着来到海鲜摊前,买了一斤蛏,付了钱便去买蔬菜,我买了四根丝瓜、一斤椿菜和三个玉米,付完钱便满载而归……”这个片段是典型的记“流水账”,买三种菜在写法上大同小异,内容空洞无物。要写好这个片段,必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对买菜的过程进行细致描写。于是,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例文(片段) 对细化的“技术方面”给予“扶助”。

例文:……菜市场可真热闹,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我挤进蔬菜摊前,哇,绿油油的青菜,可爱的西红柿,小黄瓜周身长满小刺……“一定新鲜!”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三根带露珠的黄瓜。“本地姜,不嫩不要钱!”循声望去,旁边有个老爷爷在卖姜。这不是红烧鱼要用的佐料吗?我走上前去有礼貌地问:“老爷爷,姜一斤多少钱?”“15元钱一斤。”一听价钱傻了眼,太贵了吧!我便学着大人的样子砍价,“老爷爷,便宜点吧!”“市场价,一分都不能少。”“您看,这姜又瘦又小,早卖早赚钱。10元一斤。” “闺女,又瘦又小的姜才是最嫩最好吃的,算了,看在你是懂事小孩份上,一斤便宜2元吧。”“谢谢老爷爷!”我一本正经地挑选起来,闻闻这块,捏捏那块,左看右瞧,挑选几片鲜红脆嫩的,称后,付了钱,我又继续往卖鱼的摊位走去……

首先教师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读例文,初步明白“写什么”(买蔬菜及鱼肉,着重写了买蔬菜的过程);接着启发学生感悟“怎么写”:买黄瓜是通过细心观察,从黄瓜的形状、颜色写出它的新鲜,买姜除了看一看、闻一闻、捏一捏(让习作“动起来”)之外,重点写了与老爷爷的讨价还价(让习作“说起话来”) ,告诉学生这就是细节描写。从而使学生悟出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写(看到、听到、想到、说到),才生动,做到“文似看山不喜平”。然后是抓住要点,关注细节描写,这样就生动有趣,突出重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于是,便有了如下的精彩:“……我提着菜篮子来到菜市场,好不容易找到爱吃的米烧兔,我挑了只色泽红润的,闻一闻,一股兔肉的香味加米香扑鼻而来。我问老板一斤卖多少钱。‘每斤30元。‘太贵了吧!便宜点。‘这是冰点价,小朋友!见老板这么‘顽固,我故意伸手摸了摸,‘哎,这兔肉还湿着呢!‘瞧你说的,干货。我假装要离开,老板叫住了我:‘一斤便宜1元。我高兴地买了一块后腿肉……”

此番切中要害,学生“豁然开朗”,从例文中摸出门道,效果立竿见影。前后文对照,第二次的“买菜”显然大有长进。正是在学生“悱愤”之时,例文犹如一场“及时雨”浇开了学生的思维之花,学生走出了不知如何表达的困境,发出了“原来买菜可以这样写”的感叹。

三、作后用,千呼万唤始出来

1.比中促进

为了点燃学生的习作欲望,教师和学生“同甘共苦”,亲历写作过程。作后,师生共同评议,评出“佳作”,或是师生共同编作文选等。由于师生平等,学生不仅从“下水文”中收获知识,提高习作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写作兴趣。

2.赏中提升

教师在学生写后出示例文,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赏析为什么写得好。此时用的例文要针对本次习作的总体情况及不足之处,由教师亲自“下水”,且例文要有一定的深度,可以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在欣赏中悟法,同时,在下一次习作时,无形中会为自己树立更高远的目标,自然就写得更好。

四、不宜用,小蕾深藏数点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当写作的题材有极大的选择空间,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时,就不宜用例文,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想象类作文(包括看图作文)首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鼓励想象独特、表达富有个性化,如果采用例文,就会限制学生的思路,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话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在选材、立意、文章的结构形式以及文体等方面,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驰骋,像这类习作训练,就不宜使用例文。例如,围绕“找春天”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诵读有关春天的诗词及儿歌,积累有关春天的成语,收集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好段,读春天里的故事,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等。在此基础上以“春天”为话题写作,学生可以写春天美景或独特发现(包括鸟兽虫鱼、花草树木、辛勤劳动的人们),可以写寻找春天的过程或春天带来的启示,还可以写人生中的春天。这样多角度表达,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此时用例文就大打折扣了。

总之,教师要从习作训练的实际出发,并关注学段特点,确定好例文可供挖掘使用的着力点,“取其精华”,使习作例文在不束缚学生的思维的基础上,有效地发挥其“例”“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吴 勇.习作教学的十大“原罪”[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福建省屏南县光华小学)

猜你喜欢
例文习作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胜似亲人(例文)
最柔天下父母心(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