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岘山森林公园虎头山传统墓区植物景观改造初探

2016-03-12 06:46万丽娟吴小飞何源黄娇
花卉 2016年16期
关键词:森林公园植被景观

万丽娟 吴小飞 何源 黄娇

(湖北省襄阳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 441021)

湖北岘山森林公园虎头山传统墓区植物景观改造初探

万丽娟 吴小飞 何源 黄娇

(湖北省襄阳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 441021)

虎头山墓区位于岘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通往虎头山顶的主路两侧密集分布着大量坟茔,周围人为活动频繁,林下有大量可燃、易燃凋落物,森林火险等级高,防火压力大,对岘山森林公园构成极大的火灾威胁。因此采取“封-育-补-造-保-遮”六位一体的改造措施,引入具有防火功能的地带性乡土树种,形成景观隔离带、生物防火林带和景观斑块,营造群落结构优化、防火功能较强的森林,达到绿化、美化、生态化。

森林公园;墓区;植物景观;改造

1 改造区背景情况

岘山位于鄂西北汉水中游,襄阳市区南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既有滔滔汉水流经,又有干冷、暖湿空气交绥,冬寒夏暑,冬干夏雨,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具有较明显的过渡性,兼备南北气候特点,区域内的石灰石较多,土壤以石灰土和黄棕壤为主。

岘山森林公园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并于2015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湖北岘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经营也逐渐从提供林木产品和多种效益[1],转变为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并举[2],因而,森林公园也就会存在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其中虎头山传统墓区就是问题之一,还将成为岘山景区开发和岘山森林公园建设的制约因素。

2 景观现状分析

2.1 林分质量不高

改造区的森林植被多为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乔木层占优势的树种是马尾松、栎树、侧柏、杉木,其他乔木树种有湿地松、香樟、构树、榆树等;灌木层主要有黄荆条、柞木、子等;地被物主要有麦冬、鸢尾、凤尾蕨等。境内生物多样性差直接造成森林抗病虫害能力低下,森林健康低下。

2.2 景观效果较差

襄阳市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岘山森林公园是襄阳市区唯一的一个城市森林公园,虎头山改造区位于岘山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每逢节假双休日游客数量激增。而马尾松、栎树纯林树种组成单一,层次性差,色彩单调,缺乏季相变化,森林景观效果差;虎头山墓区是檀溪一带居民的习惯墓葬区,已形成的大量坟头逼近道路,极大地影响了市民休闲观光。

2.3 防火安全隐患巨大

从森林防火的角度看,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林最大的特点是油脂丰富,易燃性强,林下落叶不易腐烂,一旦遇到晴燥、高温、干旱等气候,极易引发森林火灾[3]。

3 改造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1 指导思想

立足森林植被与环境现状,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理论指导,尊重森林群落自然演替规律,合理应用人工干预手段,促进具有良好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的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发育,最终构建具备自身健康演替能力的近自然群落景观林,充分发挥琵琶山-真武山-虎头山区域森林植被的综合效益。

3.2 改造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着眼整个森林公园、以维护本地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充分遵循森林的地带性演替规律,大力选种观赏价值高、寿命长的乡土树种,突出地域特色,提高物种多样性,使整个森林公园植被群落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合理,使其可持续发展演替。

(2)因地制宜原则。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和山水构架,充分利用自然地势、植被和水体等景观元素,综合考虑道路景观林与整个森林公园植被的关系,避免森林景观纯林化、植物景观园林化。

(3)突出特色原则。岘山森林公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厚。森林植被景观改造可按一林一景、步移景换的要求,突出“形态、色彩、风韵”的鲜明特色,以提高森林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彰显森林文化品位与特色。

(4)循序渐进原则。森林植被景观改造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要做到远近结合,合理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逐步实现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生态效益、防火功能和景观效果三者并重原则。项目区坟茔集中,现有林分单一,季相变化不明显,森林植被景观改造要坚持“生态、防火、景观”三者兼顾,利用季相特征不同的防火植物构成特色片区,丰富原有植被单调的森林景观效果。

4 改造措施

虎头山墓区是岘山森林公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因此,景观改造的具体措施可以定位为“封-育-补-造-保-遮”六位一体,针对不同的作业区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

(1)封。对特殊地段植被进行封山育林,完全不采取人工干预手段,使其进入自然演替状态。

(2)育。对已经进入自然健康演替进程的植被群落进行营林抚育,促进演替进程。

(3)补。对基础较差的植被或景观林进行补植改造,形成层次丰富、季相变化的植物群落。

(4)造。对原生植被基本破坏殆尽,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段重新营造景观林;同时特殊景观区也多需要全面造林。

(5)保。对改造区的大树、乡土阔叶树、常绿树一律保留。如构树、楝树、女贞、香樟、杨树等。

(6)遮。对景区的一些暂时难以改造的脏乱地段,用绿色植物进行遮挡美化,如坟茔等。

5 总体布局

5.1 梳理改造区道路系统

道路是森林公园的骨架和脉络,改造区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道路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道路和公路。改造区道路系统的主要功能除了其联系风景区域与风景点外,还具有隔离空间、引导游览、指引市民文明祭扫、阻隔林火等功能。改造区道路所经之处,两侧尽可能做到有景可赏,自然多变,使游人有步移景异之感,同时能够引导市民前往祭扫坟茔,道路两侧配置防火景观植物能有效阻隔林火。

5.2 营造生物景观隔离带

在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的前提下,采用规则式和自然式相结合的栽植形式,在虎头山路两侧以合理的栽植密度进行绿化。对于路边栽植宽度较大、立地条件好的段落,可适当考虑与林相结合选用比较丰富的种植形式;反之,充分合理利用地形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简单造景,以达到最好的遮挡效果为准。生物景观隔离带植物选择以具有防火功能的地带性乡土景观植物为主。

5.3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在改造区建设布局合理的防火林带网络体系,把改造区的森林分隔成若干小块,形成小闭合圈,一旦发生火灾,防火林带可以有效地阻隔山火蔓延,把山火控制在一定的小范围内。改造区的生物防火林带大部分是沿着墓区内道路营造的,兼顾墓区分区、防火安全、坟墓遮蔽的三重功效。

5.4 全面提升森林质量

在尊重自然规律前提下,满足人类对景观的需求,以岘山森林公园景观需求和现有植被基础两大主要因子为区划依据,将改造区全体植被区划为若干营林作业区,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形成不同的植被功能区。

6 结论

综上所述,虎头山墓区的坟茔改造工程是民生工程,关系居民切身利益和情感,要认真做好市民调研,听取群众意见,做好规划设计,充分论证,按程序报批和备案。即使在防火林带建成并发挥防火功能的同时,仍应重视护林防火工作,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积极扑灭”的方针,加强护林防火宣传教育,积极倡导文明祭祀,提高人们的自觉防火意识,并作好森林火灾危险期的预测预报工作。

[1]陈科平.黑龙江省依托国有林场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

[2]刘凯昌.森林公园发展的思考[A].中国林学会.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中国林学会,2009.

[3]陈龙你,茅史亮.图说南方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TU986

A

1005-7897(2016)08-0068-02

2016-4-11

万丽娟(1981-),女,湖北襄阳人,工程师,本科,从事林业规划设计(涉及园林)工作。

吴小飞(1985-),女,湖北宜城人,助理工程师,本科,从事园林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森林公园植被景观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森林公园游记
龙架山森林公园
矿区旧址森林公园化改造规划设计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