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金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经验

2016-03-12 13:09王捷虹
黑龙江中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金丸肝火吴茱萸

张 佳 王捷虹

( 陕西中医药大学·712000)

左金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经验

张 佳 王捷虹*

( 陕西中医药大学·712000)

目的:总结左金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通过对左金丸中黄连与吴茱萸的比例关系,左金丸的方义解析,分析典型病案等角度,探讨该方药对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临床经验。结果:左金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广泛,临床效果明显。结论:左金丸可以有效的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左金丸 方剂研究 临床应用 病例举例

前言:左金丸出自于《丹溪心法》 ,原方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配伍比例为6:1。“泻肝火,行湿为之反佐,开痞结,治肝邪,可助补脾药。”[1]本方主治肝火犯胃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本方又名“回令丸”,[2]有得胜回营交令之意,意在说明本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之优。

1 左金丸用量

中医古籍文献中含有黄连、吴茱萸的方剂有很多,比如《太平圣惠方》中的茱萸丸、《圣济总录》中的茱萸丸、《朱氏集验方》中的戊己丸、《奇效良方》中的变通丸等虽然都含有黄连、吴茱萸两味药,但二药的比例是不同的。临床用药时需要辨证分析病属寒属热,以随症调整黄连、吴茱萸的用量,现归纳如下:

(1)热象较显者以黄连为主 如《丹溪心法》左金丸中黄连六两和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主治肝火亢盛,用于肝经火旺所致胁肋胀痛、恶心呕吐、反酸嘈杂、呃逆、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厚,脉弦数。方中以黄连为主,清心火以泻肝火,少佐吴茱萸,入肝经,既可取其下气之用,助黄连和胃降逆,又可借助其辛热之性以防黄连过于苦寒损伤脾胃中焦,使火得泻而无凉遏之弊。

(2)寒象明显者以吴茱萸为主 如治疗寒湿阻滞型反酸证,方中吴茱萸量大于或倍于黄连,重用吴茱萸之辛热,宣通气机,温中散寒,祛除水湿,少佐黄连之苦降[3]。当吴茱萸与黄连比例逐渐达到6∶1 时,称之为“反左金丸”。[4]左金丸与反左金丸虽然组方药味完全相同,都可以治疗呕吐、反酸等消化系疾病,然二方所治病性完全相反。左金丸主治肝火犯胃,偏于胃火甚者;反左金丸主治肝寒犯胃,偏于胃寒甚者。

(3)寒热不显者二药剂量相近如《太平圣惠方》茱萸丸中吴茱萸、黄连各二两,主治水泻不止之泄泻。方中黄连、吴茱萸一寒一热,用量相等,寒热之性互为消减,致整个方药药性平和,而无药性偏颇之弊。然二药药量相近并不是绝对的相等,临床还是要根据不同病症的辨证分析来决定具体药量的使用及服法。

所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在临床中切不可拘泥于左金丸中黄连、吴茱萸 6∶1 的药量比例,当以认真辨证分析,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证确定剂量,随症加减,以取得临床良好疗效。

2 左金丸方义解析

左金丸是由黄连和吴茱萸两味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连为君药清心火,根据五行相生理论,“实则泻其子”,黄连清心火实为清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黄连亦善清泻胃热,胃火降则其气和,一药两清,标本兼顾。然气郁化火证,单用苦寒之黄连恐郁结不开,伤及中阳,故配伍辛热之吴茱萸。吴茱萸用药之意:一为疏肝解郁,条达肝气;二为反佐黄连之苦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三为取其下气功用,和胃降逆;四为引黄连入肝经。一药四用,以为佐使。二药合用,清肝泻火,降逆止呕。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左金丸独用黄连为君,从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热。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燥开其肝郁,惩其扞格,故以为佐。然必本气实而土不虚者,庶可相宜。”[5]。项军莉[6]认为左金丸的现代药理作用是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抑菌、促使胃排空加速以及镇痛抗炎。

3 左金丸临床应用

3.1 消化性溃疡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属于消化道常见疾病,属中医“胃痛病”范畴,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犯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引起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临床可用左金丸主方治疗其肝气犯胃及肝胃郁热证型,以清肝解郁,理气止痛为主。

3.2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所以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然左金丸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其中方中黄连苦寒泻热,可较好的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吴茱萸温中健脾,制酸止痛,二药合用,疗效显著。

3.3 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病因病机复杂,多因情志失调、饱食劳作,肝郁化火,肝胃不和,导致胸骨后灼热不适感,患者出现胸骨后疼痛、灼热、反酸打嗝、口干口苦等症,临床运用左金丸加减对症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3.4 幽门梗阻

幽门梗阻属中医反胃范畴,多属阳虚有寒、饮食不化,其主症特点是呕吐宿食即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张氏[7]认为其病机是肝气犯胃、郁而化热,终致胃热闭塞,腑气不利,故宿食不化,胃失和降而腹胀反胃。冯氏[8]则用胃苓汤合左金丸治疗幽门梗阻,颇多验效。石氏[9]用左金丸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发不完全性幽门梗阻也获良效。

4 典型病案

边某某,女,65岁,于2015年10月16日以“胃脘隐痛10余年”为主诉前来我科就诊。患者10年前因饮食不慎出现胃脘隐隐作痛,未引起患者重视,遂自行口服“吗丁啉”、“香砂养胃丸”治疗,效果一般,之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现症见:胃脘胀痛,泛酸,口微苦,胸骨后疼痛、反流,自觉疲倦,偶有性急发怒,纳食尚可,大便干燥,夜休可,舌淡红苔腻微黄,脉沉细。既往“胃溃疡”病史1年余,2014年9月行电子胃镜示:1、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2、食管中段憩室;3、胃动力不足伴胆汁反流;今日复查电子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查13C呼气试验显示强阳性,口服“胶体果胶铋胶囊、雷贝拉唑肠溶胶囊”等治疗,症状减轻。系因患者为老年女性,病程较久,胃阴耗损,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肠道亦不得胃液濡润,故出现胃脘部及胸骨后疼痛、大便干燥、舌淡红苔腻、脉沉细等证;又因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胃气不降,所以可见患者反酸、口苦、舌苔微黄等症。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诊断为胃痛,证属肝胃郁热兼有胃阴不足,方予左金丸合益胃汤加减以清泻肝火,养阴益胃,理气止痛。处方:黄连4g,吴茱萸2g,太子参15g,麦冬10g,石斛15g ,沙参15g,黄芩8g,蒲公英10g,陈皮10g,茯苓15g, 佛手10g,苏梗10g,海螵蛸15g,浙贝母10g。共6付,日一剂,分早晚温服。

按:患者胃痛10余年,脾胃虚弱,胃阴亏虚,肝郁犯胃,给予黄连、吴茱萸以疏肝泄热和胃;太子参、麦冬、石斛、沙参滋阴益胃;泛酸给予左金丸配伍海螵蛸、浙贝母以制酸和胃;加佛手、苏梗以行气止痛消胀;因其舌苔腻微黄,大便干燥,给予黄芩、蒲公英清胃泄热,陈皮、茯苓以健脾化湿。近来研究表明黄芩与蒲公英配伍对于根除Hp感染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患者服完上方6剂后,于2015年10月23日复诊,胃痛、胀满、反酸、 大便干燥较前均有明显好转,患者见痰热壅肺之象,自觉咽干,喉中有痰,故予以上方基础上去佛手、海螵蛸,加法半夏10g以清热化痰,炙甘草6g调和诸药。继服上方20付后胃痛、胸骨后疼痛、咳痰等症状均消失。

讨论:古方左金丸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一首名方,尤其是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肠道疾病中有特殊疗效。其用药虽简单,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广泛,其作用远超于《丹溪心法》中所记载的范围,复发率低,服用方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1] 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36.

[2] 刘志龙,宋含平.中华医书集成·丹溪心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20.

[3] 周沛根.运用左金丸治疗泛酸症二十例[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5(2):15- 16.

[4] 丁光迪主编.中药的配伍运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7-18.

[5] 吴谦. 医宗金鉴.上册 删补名医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5(总787).

[6] 项军莉,刘禹,白庆云,等.左金丸的现代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医药信息,2004(4):46-47.

[7] 张斌.左金承气汤治疗幽门梗阻30例[ J].陕西中医,1999,20(4):166.

[8] 冯慕良.胃苓汤合左金丸治疗反胃(幽门梗阻)的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1982,(9):39.

[9] 石守恒.辛开苦降法的临床应用[J].河南中医,1994,14(4):231.

(2016-03-15 收稿)

*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 712000

猜你喜欢
金丸肝火吴茱萸
杨云中
疏肝和胃方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说说三个“金丸”的功效和特点
微信在线
降肝火,这些水果有效果
去肝火,一只脚就够了!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吴茱萸敷腹治疗婴幼儿腹泻及护理69例
吴茱萸脐敷治疗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