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及展望

2016-03-12 13:09张翔云
黑龙江中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医药乳腺癌化疗

张翔云 郭 勇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市 310053)

乳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及展望

张翔云 郭 勇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市 310053)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本文对从CNKI,PUBMED等数据库搜集的近年乳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相关文献进行简要综述,发现乳腺癌相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已日趋完善,但缺少贯穿乳腺癌诊疗全程的整体性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结论:中医在乳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应处于统筹全局宏观调控的地位,应注意关注疾病全程进行整体辩证施治。

乳腺癌 中西医结合治疗 辨证论治 中医整体观乳腺癌是指发生于乳腺的小叶和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5年的数据资料[1]显示,2011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人数约24.9万,发病率37.86/10万,近10年发病呈上升趋势。每年死亡约6.0万,死亡率9.21/10万,近10年乳腺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乳腺癌患者的1、3和5年观察生存率分别为90.5%、80.0%和72.7%,5年相对生存率为73.0%。中医药防治乳腺癌具有一定的疗效,特别在增强西医疗效、减轻治疗相关毒副反应及改善生活质量上具有优势。

1 乳腺癌的中医学内涵

在我国,最早出现乳腺癌类似症状的记载是《黄帝内经》:“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南宋陈自明正式提出“乳岩”一词,在治疗上注重使用益气补脾,疏肝理气之剂,反对攻伐破血之品。金代窦汉卿提出“早治得生,若不治,内遗肉烂,见五脏而死”的“早治早愈”的诊治原则。明朝寿世保代龚廷贤指出对“奶岩”应分时期、分阶段。清代吴谦认为乳腺癌的治疗应以疏肝理气,补益气血为主,扶助正气以抗邪[2]。

现代中医普遍认为乳腺癌的病因与饮食不节、情志郁结及冲任失调有关,其主要病机是正气亏虚,七情内伤,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浊瘀血互结于乳房而发生癌变,或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肝郁脾虚,冲任失调,痰瘀凝滞于乳络,日久癌变[3]。

2 乳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1 术前乳腺癌中医辨证分型

现阶段术前乳腺癌的辨证分型尚无统一的标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冲任失调型、肝郁气滞型、肝郁化火型、热毒蕴结型、气血两虚型、脾肾双亏型等[2]。临床研究[3、4]发现,乳腺癌术前患者的辩证分型中,以肝郁脾虚型为主,另有血瘀型,肾阴虚型等,且乳腺癌的血流动力学多个指标在中医分型分布上有一定规律可循,与中医分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5]。

2.2 术后乳腺癌的中医辩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

(1)围手术期

围手术期[6](术后为主):患者经手术切除病灶后,局部实邪去除,实性证候气滞、痰湿、血瘀等证候减轻,同时手术创伤会导致气血受损,全身虚证增多,以阳虚、气虚多见[7],治疗当以补益肝肾、调摄气血,益气养阴为主,并对术后感染发热等并发症进行对症处理。

临床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水肿症状[8]。如防己茯苓汤有助于预防和减少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改善预后,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其机制可能与活血祛瘀促进局部循环,益气通阳利水、清热利湿,改善静脉和淋巴液的回流有关[9]。舒肝消癖方[10]配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显著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11]。

(2)辅助治疗期

辅助期治疗以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为主要手段,其中术后化疗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重要脏器功能的损伤,免疫功能的紊乱等,导致部分患者中断、延期或减量化疗,影响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于该阶段辅以中医治疗,可发挥增敏、减毒的作用。中药制剂参芪扶正注射液与氟尿嘧啶环磷酰胺、阿霉素联合化疗法可以减少以往治疗乳腺癌法引起的副作用,并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 减轻化疗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Karnofsky总评分,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12]。施航[13]等针对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期乳腺癌患者使用补肾健脾中药,与开始阿那曲唑治疗同步,同时给予钙尔奇D片缓解疼痛效果明显。田博[14]等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行全身化疗,治疗过程中辅以口服中药以扶正固本,解毒化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显示:化疗的毒副反应减少,并可提高疗效。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可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药物反应,升高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脱发是因化疗毒副作用的另一直观表现。中医认为脱发属“血虚”,治疗以滋阴养血、祛风润燥为主,可口服中药如首乌、当归、地黄、山萸肉等改善症状[15]。

可见,正确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具有治疗局部肿块和调节全身性病理生理变化双重疗效的作用,从而补充增效,减毒增效,优势互补,提高疗效[16]。

(3)随访期

随访期可使用中医药调理体质,使阴阳平衡,改变肿瘤生长的内环境,预防肿瘤的复发转移。中医学认为,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在脏腑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受内外多种因素导致气血阴阳紊乱,病理因素蓄积,体内平衡状态被打破的恶性循环过程,形成有利于其发生、发展的机体内环境[17]。这与现代医学对肿瘤微环境的认识是一致的。因而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肿瘤微环境及肿瘤相关血管生成的早期干预。如以扶助正气为主中医药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防止肿瘤复发转移;及以活血化瘀为主中医药调控肿瘤微环境,“肿瘤血管新生”机制影响肿瘤转移等[18]。

①针对乳腺癌肿瘤微环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实验研究发现,健脾中药能有效治疗肿瘤并改善肿瘤微环境相关细胞和分子功能,具有逆转肿瘤免疫逃逸的潜能[20]。其中黄芪、黄精、白术、当归等益气、健脾养血,可促进淋巴细胞转化,调整Treg比例,提高NK、LAK细胞活性,调节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海藻、牡蛎软坚散结,具有抑制肿瘤生长、转移的作用[11]。消痰散结方的实验室研究结果和临床效果[21]证明,针对清除肿瘤痰浊污染的治疗方式,可减少肿瘤微环境诱导产生的病理后果。多项研究[22]-[27]表明多种中药复方及单体对乳腺癌肿瘤微环境中炎性信号通路具有干预作用,这是中医药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多靶点作用的集中体现;同时,中医药具有调节改善双向免疫功能细胞的作用,重塑其免疫表型,逆转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

因此,运用中医药对肿瘤微环境进行调控,可使肿瘤微环境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减缓肿瘤细胞分化速度,抑制肿瘤进展与恶化,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19]。

②针对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活血化瘀中药可通过改善血流状况[28],降低血黏度,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使肿瘤新生血管及外周血管正常化等抑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所以中医的活血化瘀为主的治疗方法也是多靶点起效的整体治疗方案。有中药单体研究[29]显示,粉防己碱可以抑制MCF-7裸鼠移植瘤生长,同时与下调VEGF蛋白表达而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有关。使用中药复方干预研究如乳岩宁方干预[30]后,可以使MCF-7荷瘤裸鼠MVD下降、荷瘤裸鼠血清中EGF/VEGF表达下调,从而抑制乳腺癌血管生成。刘玲琳和刘胜[31]在肺转移方面实验研究得出,乳移平配伍桔梗可抑制乳腺癌肺转移的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趋化因子CXCL12/CXCR4物学轴及癌基因HER-2实现。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治疗可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显著减少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复发、转移,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命时间以及减轻化疗毒性反应,临床有效率、生存率等均优于纯西医疗法[32]-[34]。

(4)姑息期

姑息期的中医辨证施治可以辅助放化疗增效减毒,治疗晚期或转移复发乳腺癌气血两亏、瘀血内阻等证侯,改善患者身体状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研究[35]发现,消痰解郁方可缓解肿瘤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相关症状;解郁逐瘀汤能使瘤体减小;理气清热解郁法在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方面明显优于放疗和化疗。熊炬[36]等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在手术治疗中应用中医药可有效增强患者体质,促进术后恢复,对远期疗效的提高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结论: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分阶段辨证论治可提高病人的机体免疫力,预防并发症,相互补充,减毒增效;有效控制复发转移,促进患者康复;对于不适合采用手术、化疗等治疗的患者可有效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乳腺癌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已日趋完善,然而缺少贯穿乳腺癌诊疗全程的整体性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笔者认为,对于乳腺癌的治疗,除针对某一阶段的某一症状进行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还应注意贯穿其发生、发展、治疗和随诊始终进行整体辩证施治。笔者学识尚浅,若有妄言,请多指正。

[1] 陈万青,郑荣寿.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和生存状况[J].中国肿瘤临床,2015,13:668-674.

[2] 黄宏.中医治疗乳腺癌的历史发展与现代价值[D].浙江大学,2013.

[3] 胡作为,杨航. 乳腺癌术前中医证型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医药,2012,04:62-64.

[4] 宋爱莉,殷玉琨.乳腺癌术前中医辨证与肿瘤增殖因子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05:907-909.

[5] 杨乐平,沈建红,沈嫱,孙鹏涛,张建兴.乳腺癌中医分型与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关系[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4:402-405.

[6] 郭杨,郭勇.乳腺癌的中西医结合“四阶段”治疗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发挥中医优势,注重转化医学——2013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3.

[7] 曹阳,裴桂芳,刘学武,崔瑞刚,胡凯文. 乳腺癌手术患者中医证候学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1:1203-1204.

[8] 冯妮,石颖.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0:1377-1378.

[9] 张家衡,杨泳,李杰宝,宋旗,何凡,李彬.中西医结合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201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2013:4.

[10] 龚鹏翔,江国斌.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乳腺癌术后焦虑、抑郁及对生命质量的影响[J].新中医,2015,02:178-180.

[11] 熊良庚.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43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05:28-29.

[12] 付亚杰.中西医药物联合法治疗乳腺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17:138-139.

[13] 施航.中西医结合缓解乳腺癌口服阿那曲唑引起骨关节、肌肉痛24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06:564-565.

[14] 田博,赵理智.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4,03:463.

[15] 张素珍,蒋爱军.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05:91-93.

[16] 陈少娟,何育红,周朝晖,辛小红,杨文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临床护理疗效观察[J]. 甘肃医药,2010,01:103-106.

[17] 李杰,郭秋均,林洪生.中医药对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4,07:845-850+856.

[18] 李卫东,花宝金.中医药调控肿瘤微环境“稳态”影响肿瘤复发转移的机制初探[J].中医杂志,2011,22:1891-1894.

[19] 周航,邓海滨.中医药调控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4,11:1549-1553.

[20] 韩钦芮,符秀琼,禹志领,孙学刚.肿瘤微环境的脾虚本质探讨[J].中医杂志,2014,04:292-294+298.

[21] 张慈安,魏品康,李勇进.痰浊与肿瘤微环境的相关性探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03:215-219.

[22] 于明薇.活血药、益气活血药对肿瘤生长转移过程中调节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逃逸影响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

[23] 樊慧婷,林洪生,李杰,祁鑫,裴迎霞,吴皓.人工蛹虫草子实体对Leiws肺癌荷瘤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5:1130-1134.

[24] 李雁.益气补血方辨证治疗联合化疗对NSCLC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06:657.

[25] Qi W,Huang X,Wang J.Correlation between Th17 cells and tumor microenvironment[J].Cell Immunol,2013,285(1-2):18-22.

[26] 郑红刚,朴炳奎,林洪生,熊露,花宝金.中药复方肺瘤平膏对树突状细胞功能影响的拆方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8:525-528+549+577.

[27] 张英.苦参提取物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系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干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

[28]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3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58-277

[29] 李桃花.粉防已碱抗乳腺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30] 邹阳.乳岩宁方诱导MCF-7细胞凋亡及抑制荷瘤裸鼠微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

[31] 刘玲琳,刘胜.乳移平配伍肺经引经药桔梗抗乳腺癌肺转移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10:61-65.

[32] 罗立其.中西医结合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04:617-618.

[33] 张保荣.64例乳腺癌患者术后中西医结合防治临床疗效分析[J].光明中医,2004,05:53-54.

[34] 傅向平,钟梅芳.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03:49-50.

[35] 姚志华,程海波. 理气解郁法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J].中医杂志,2014,17:1465-1468.

[36] 熊炬,廖静.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37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641-1642.

(201-04-06 收稿)

猜你喜欢
中医药乳腺癌化疗
绝经了,是否就离乳腺癌越来越远呢?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乳腺癌是吃出来的吗
胸大更容易得乳腺癌吗
别逗了,乳腺癌可不分男女老少!
跟踪导练(二)(3)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