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安全观念提升安全素质

2016-03-12 13:29·潘
广西电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素质培训生产

·潘 芳

强化安全观念提升安全素质

·潘芳

安全生产最关键是人的因素。高安全素质和技能的从业人员,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安全进行的前提。提升全民安全素质,是确保安全发展的治本之策。本文从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及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从基本层次安全素质的培养到深层次安全素质的全面提升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素质决定安危,对安全的冷漠与无知,是诸多事故的根源。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大多数情况都是因为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技术规程、规范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一、安全素质及其层次

(一)安全素质的涵义

安全素质是人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总和。安全意识是前提,安全知识是基础,提高安全技能是目标。

(二)安全素质的层次分类

人的安全素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人的基本安全素质,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二是人的深层安全素质,包括情感、认知、伦理、道德、良心、意志、安全观念、安全态度等。

基本安全素质通过日常的安全教育培训手段可以得以保证和提高,在社会和企业的日常安全宣传、教育、管理活动中,能够得到较好地解决和保证;而深层安全素质则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这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三)公民安全素质基准

在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印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共有26条基准、132个基准点,基本涵盖了我国公民需要具有的科学精神、掌握或了解的知识、具备的能力,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指导。其中,有3条基准14个基准点的内容对公民的安全素质提出了要求,摘录如下:

“23、具有安全生产意识,遵守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112)生产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树立安全生产意识,自觉履行岗位职责。

(113)在劳动中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定和操作手册。

(114)了解工作环境与场所潜在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和处理事故的应急措施,自觉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115)知道有毒物质、放射性物质、易燃或爆炸品、激光等安全标志。

(116)知道生产中爆炸、工伤等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一旦事故发生,能自我保护,并及时报警。

(117)了解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知道清洁生产标准和相关措施,具有监督污染环境、安全生产、运输等的社会责任。

24、掌握常见事故的救援知识和急救方法。

(118)了解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原理,掌握常见消防工具的使用和在火灾中逃生自救的一般方法。

(119)了解溺水、异物堵塞气管等紧急事件的基本急救方法。

(120)选择环保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减少和避免苯、甲醛、放射性物质等对人体的危害。

(121)了解有害气体泄漏的应对措施和急救方法。

(122)了解犬、猫、蛇等动物咬伤的基本急救方法。

25、掌握自然灾害的防御和应急避险的基本方法。

(123)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情况,知道本地区常见自然灾害。

(124)了解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台风、雷电、沙尘暴、海啸等主要自然灾害的特征及应急避险方法。

(125)能够应对主要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

二、培养、提升安全素质的主要途径

现代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人既是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又是安全生产事故受害者或责任者,只有充分重视和发挥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提高人员的安全素质,才能做好事故预防工作,把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降到最低限度,达到预防和减少人身伤亡的目的。

(一)我国对安全生产一向重视

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实施全民安全素质提升工程。

2016年3月16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的通知》中要求,围绕“强化安全发展观念,提升全民安全素质”主题,开展系列宣教活动,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全民安全素质。

2016年4月25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全社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就大力加强全社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实施全民安全文明素质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整体本质安全水平,提出了意见。

(二)安全教育培训是培养安全素质的重要途径

生产经营活动最直接的承担者就是从业人员,每个岗位从业人员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安全了,整个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就得到了保障。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是搞好安全生产、预防事故的重要环节,是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素质安全管理队伍的重要手段。

1.安全生产对象的关键因素

安全生产最关键是人的因素。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在矿山、建筑施工、危险物品生产等危险岗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差,缺乏防止和处理事故隐患及紧急情况的能力等问题。

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对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极为重要。通过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可以使广大从业人员正确按章办事,熟悉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技能,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认识和掌握危险因素及事故发生规律,正确运用科学知识加强防范,保证安全生产。

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法规、制度依据

早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我国就把开展安全培训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内容。1954年8月11日,劳动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技术教育的决定》,建立了安全教育制度,对新工人进行三级教育、特殊工种教育,从事新方法、新设备、新产品作业的教育,以及干部的安全教育。

2002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施行,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9年3月30日下发通知(国办发[2009]32号)要求,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加强安全生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执法行动、治理行动、宣传教育行动(简称为“三项行动”),其中,宣传教育行动着力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安全理念、安全文化、安全生产工作经验与典型等开展宣传教育。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中要求:强化职工安全培训,凡存在不经培训上岗、无证上岗的企业,依法停产整顿。

《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安委[2012]10号),明确提出:“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这一观点。

3.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意义和作用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状况虽然总体向好,但仍处于事故的多发期易发期,重特大事故多发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全社会的安全素质虽然明显提升,但安全发展观念和安全红线意识树立得还不够牢,安全知识和技能水平总体偏低,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问题时有发生,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酿成的事故占事故总量90%左右。深入加强全社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对于凝聚全社会安全发展共识,提升全民安全文明水平,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继续减少事故总量、增强群众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建立安全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要确保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则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各级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业务本领和管理能力,全面提高所有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和自我防护能力。

4.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根据各行业的安全特点而有所不同,但一般可大体分为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安全管理知识教育、安全生产经验教训教育等。

安全思想教育是保障安全培训效果乃至企业安全生产的最基础工作。“意识决定行为”,提高劳动保护认识,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安全思想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责任心和积极性,解决思想层面的问题,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使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使明是非、懂利害、辨得失、知荣辱成为每个人的自觉选择。

安全知识教育培训是提高安全技能的重要手段。安全技能教育培训则是巩固安全知识的必要途径。安全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不断增强安全意识,丰富安全知识,提高综合安全技能。

在安全教育培训中要注意避免培训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培训内容选择脱离实际,培训方式缺乏灵活性,培训成效不明显。要以满足需求为起点,建立“学以致用”的教育培训目标,在教育培训方法的设计上,应针对人员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形式,切实保证安全教育培训的质量。

(三)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安全素质的提升

《礼记·中庸》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要想成就任何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没有准备的盲目行动,只能是虽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新的管理思想,代表性的有人本管理、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危机管理等。

1.安全文化的定义和范畴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国际原子能核安全咨询组于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随后,在1991年出版的《安全文化》(即INSAG-4报告)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

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形式,它区别于传统安全管理形式,是安全管理发展的一种高级阶段,其特点就是将安全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提高人的安全文化素质上来,转移到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上来。随着人们对安全文化研究、理解、运用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人类已经认识到发展建设安全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生活的安康和生产的安全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人文氛围和物态文明。安全文化是持续实现安全生产的不可或缺的软支撑。

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企业全员的具体工作中,通过培育员工共同认可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在企业内部营造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和团队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围,最终实现持续改善安全业绩、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目标。安全文化有利于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2.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建设包括了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把人、机、环境有效地统一协调起来,达到人、机、环境的和谐。

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培养、教育和提高人的安全文化素质,规范职工安全生产行为,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安全文化建设旨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增强主动管理的安全意识和自律管理的安全观念,有利于弥补生产力水平不高、技术装备不高存在的缺陷。

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基础教育事业的持续推进,使得广大从业人员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安全文化建设的覆盖面会更加广泛和深入,在科学技术和文化领域不断飞速发展的促使下,安全文化建设将逐步取代企业现有安全管理体系,将逐步独立成企业安全管理的唯一运作体系,即进入某一企业,本企业安全文化的学习将成为进入的门槛乃至后续工作中必须熟练掌握的唯一内容,且一旦掌握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即可最大程度保证自身的安全、工友的安全、企业的安全。

安全文化建设应以培养安全价值观念为首要目标,从观念文化、管理与法制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等方面,全面进行安全文化系统工程建设,分层次、有重点、全面提高安全素质。

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仅靠科技手段往往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文化和科学管理手段的补充和支撑。因此,倡导、培育安全文化,可以变外部约束为主体自律,从而才能保安全、促生产,提升安全水平。我们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安全文化建设上来,以人为本,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促使更多的人对安全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并转化为具体的信条、目标和行为准则,从而实现安全生产、和谐发展。

(作者系广西安全生产职业培训中心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素质培训生产
用旧的生产新的!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