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挑战杯”平台对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2016-03-12 21:58何伟伟贾会敏
广州化工 2016年13期
关键词:挑战杯理工科创新型

何伟伟,贾会敏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浅谈“挑战杯”平台对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何伟伟,贾会敏

(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讨论了大学生“挑战杯”平台在理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这种作用付诸于实践。“挑战杯”平台的建立既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理工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该论文的讨论希望对基于“挑战杯”平台的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学生;挑战杯;理工科;创新能力

高校各学科中,以理工科的教育更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发挥大学生“挑战杯”平台在理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符合国家中长期计划和发展战略,对于学生也是大有裨益。

1 “挑战杯”与大学生创新教育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的“奥林匹克”盛会,比赛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是经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承办高校所在地的联合政府主办,国内知名高校及新闻媒体单位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群众性的全国范围内的竞赛活动,开放性和课外性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始终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至今已成功举办14届,吸引了众多高校学子,包括港澳台同胞,是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成为引导高校学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展示华夏学子创新风采的亮丽舞台[2]。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与国之间竞争力度的不断加大,只有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在沧海横流中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仅只是一句时髦的口号,而同时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也要求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也是高度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切要求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3]。

2 理工科人才培养中创新教育的匮乏

理工科的教育尤其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然而现行教育模式显然并不符合这一要求。目前课堂教学模式过于传统,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为主,课时长,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少,实践教学的环节比较少,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弱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无法带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三是考试仅仅以考查记忆性的东西为主,而对于应用性知识点的考查比较片面,考查内容也较为单一[4]。在基础课的实验教学活动中,实验内容多以演示型、验证型为主[5],这种方式虽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便于学生记忆,但容易让学生养成懒惰、拿来主义的习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行为方式,很多理工科学生感慨四年本科毕业了自己还是什么都不会,对走上社会充满茫然,显然这对于学生将来发展以及整个社会未来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3 大学生“挑战杯”平台与理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璧”

理工科本身实战模拟化的特点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创新这一目标也是“挑战杯”所追求的。“挑战杯”整个竞赛过程能够将高校实践创新的环节融会贯通,其组织模式更是开辟了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新格局[6]。因此应积极发挥大学生“挑战杯”平台在理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3.1“挑战杯”的起点促进理工科人才培养

“挑战杯”在理工科大学生选题、项目申报过程中已开始发挥积极作用。学生需要查阅大量文献了解现行科研热点难点,结合自己兴趣,确定选题。申报书的填写需要很好的文字驾驭能力,大量信息的汇总能力,这一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大学生搜集信息整理数据的能力。同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要求团队参赛,每队至少3名队员和1名指导教师。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极大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唯有取长补短才能使得团队实力实现1+1>2,而这种能力对于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近日,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广东工业大学圆满落下帷幕。经过项目展示、终审答辩、评委评审等环节,我们学校由郑直教授、贾会敏老师等指导,贾祖孝等五名同学的作品《低温元素直接反应制备异质结光电薄膜及器件》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本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挑战青春万众创新”为主题,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共同承办。自今年3月份启动以来,吸引了全国2000多所高校,200多万大学生直接参与,经过层层选拔,有528所高校(含香港高校7所,澳门高校3所)、1569件作品(含香港高校58件、澳门高校11件)参加国赛初赛;共有318所高校的783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其中包括来自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10所港澳高校的40件参赛作品。通过参与本届“挑战杯”既锻炼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3.2创新实践促创新

理工科的“挑战杯”参赛作品要求论文或者模型或者实物展示,这就要求大学生进行大量的创新型实践工作,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化创新性的想法为现实,大大提高动手能力。优秀的作品往往建立在大量失败的尝试中,这要求学生能够坚忍不拔,永不放弃,敢于尝试,肯流汗水,并且,愈挫愈勇。这些宝贵的经历无疑对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

3.3交流迸发创新火花

作为中国大学生的“奥林匹克”盛会,全国众多高校的人才汇聚一堂,“挑战杯”无疑会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取得学术讲座等科技活动起不到的导向作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会擦出创新的火花,以大学生“挑战杯”为平台培养理工科创新型人才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3.4赛后总结也创新

“挑战杯”赛后总结能够使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都是点点滴滴的汗水凝成,充分发扬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充分发扬创新精神,完成理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升华。

4 结 语

在这个知识飞速更新、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高等教育在强化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锻炼,保证毕业后学生能够做到学有所长,术有专攻[7]。而“挑战杯”平台既给了理工科大学生机遇本身也充满挑战,发挥好其积极作用对于培养理工科优秀人才,新世纪接班人,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乔超,王春红.如何利用“挑战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践与经验,2011(09): 53-55.

[2]初铭畅,张晓芬,郭玉静.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0(04): 78-80.

[3]邹高翔.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学校之窗教育实践(人力资源开发), 2014(9X): 168-169.

[4]黄泽龙,余庙,刘璧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培养体系的构建-基于“挑战杯”的视角[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 31(09): 4-6.

[5]何伟伟,桑君,贾会敏.浅谈《创新与实践》课程开设的必要性[J].广州化工,2011,39(24): 170-171.

[6]张群,赵薇.论“挑战杯”竞赛与工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3(04): 90-92.

[7]李双贵.以“挑战杯”竞赛为契机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研究), 2009,18(03): 99-101.

The College Students “Challenge Cup” for the CultivationofTalentsinScienceandEngineering*

HE Wei-wei, JIA Hui-min

(Xuchang University, Henan Xuchang 461000, China)

The“ChallengeCup”competitionisanimportantplatformfortraininginnovationabilityandhowtomakethesemeasuresintopractice.Theestablishmentsofthe“ChallengeCup”platformnotonlyexercisethestudents’teamworkspiritandcommunicationskills,butalsocultivatetheircreativethinkingandcreativeability,whichplaysapositiveroleinthecultivationofinnovativetalentsinscienceandengineering.Thisresearchishopedtobevaluableforcultivatingscienceandengineeringinnovativetalentsbaseonthe“ChallengeCup”.

collegestudents;challengecup;scienceandengineering;innovationability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No: 2014SJGLXD64);许昌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No:02013004 和02015064)。

何伟伟(1982-),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半导体杂化纳米结构功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G642.0

A

1001-9677(2016)013-0181-02

猜你喜欢
挑战杯理工科创新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大学生创新人才“三级”培育体系探讨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暨南大学第八届新浩“挑战杯·创青春”开赛新浩爱心基金会捐资20万为该赛事助力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浅谈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