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科层次空乘专业建设发展的讨论

2016-03-12 07:46雍巍
考试周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空乘专业本科教育

雍巍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体制的转变,空乘这个岗位已经从精英职业变为一个大众职业。当前随着国内航空公司开通国际航线数量的不断增加,各公司逐步开始对空乘岗位应聘者的实际经验和个人的基本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由于本科类院校学生总体的知识、能力层次较高,在个人外形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在对空乘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时就应当坚定地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做文章,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沟通能力。

关键词: 本科教育 空乘专业 个人素养

一、空乘岗位选拔制度和培养体系现状

1.空乘岗位选拔制度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出现第一批航空公司开始,空乘这个职业在国内已经存在发展了约30年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体制的转变,空乘这个岗位已经从精英职业变为一个大众职业。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岗位,伴随越来越多的组织参与到乘务员的培养体系中。

基于中国劳动力总体充裕的国情,社会上存在大量人员有进入空乘这个岗位的愿望。所有招聘会现场,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来源、各种层次的人参与其中。由于求职人员数量庞大,筛选工作会变得异常繁琐。这导致了一个结果是,航空公司为保证效率经常被迫采用非常粗放的筛选方式,即直接进行分组面试(每组6到10人,每人约有20秒的中文自我介绍),基本以考官对应聘者的第一印象为唯一评判标准。这种选拔方式造成了一个问题,即应聘者和考官都更加关注人的外部形象塑造,而忽略人的内部素养。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风气,认为空乘招聘会就是在“选美”。这种风气反过来又间接影响了航空公司的价值取向,使得空乘招聘变得日趋简单化、庸俗化。带来的后果就是空乘这个岗位在国内的“青春化”,即只要脸蛋漂亮就行,而不少个人综合素质其实较高的人因为“不够漂亮”在初试阶段就被挡在了门外。当航空公司内部在需要选拔高级别乘务员(乘务长)或者开拓国际航线的时候,却又发现很难找到具备足够素养(语言能力、管理能力)的空乘人员满足这些岗位的需求。这时候,航空公司其实成了粗放选拔制度的受害者。

近两年来,在航空公司的招聘活动中出现了新的动向,即高学历(本科以上)者和拥有较高外国语言能力(CET6或英专四级以上)者享有免去初试,直接进入复试阶段的优待。其实,很明显,这是对当前空乘选拔制度的一种修正。说明了航空公司也发现了现行选拔制度的弊端,即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未来发展空间狭小,不能满足国际航线的业务需求。其实放眼望去,国外发达国家的空乘人员少有貌美如花的,同时不乏年龄较高者或能使用多国语言者,说明国外航空公司更加关注的是人员经验的累积和个人素养与岗位需求的吻合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的航空公司未来势必向这个方向发展,只是由于国情,这个过程可能还会很长。

在当前空乘招聘呈现新趋势的情况下,我们应当思考,本科层次的空乘专业学生应该如何培养?我们不仅要帮助他们更顺利地走上空乘这个岗位,而且要帮助他们具备更强的能力在这个岗位上做得更好,发展得更高。

2.空乘培养体系现状

当前国内的空乘培养体系大致分为三类:

(1)航空公司的职业岗前培训(以取得空中乘务员上岗执照为目的)。

(2)各类院校的空乘专业培养(以向航空公司输送专门型人才为目的)。

(3)社会上的一些培训、中介机构进行的短期考前培训(以协助应聘者通过招聘为目的)。

上述三类培养体系中,各类院校培养的空乘专业人员所占比例最高。近10年来,各地都涌现出不少院校开办空乘专业,这些院校层次有高有低,其中以高职类院校所占比例最高,大专次之,本科类相对很少。带来一个结果就是,总体上参加社会招聘会的人员中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是很低的,这些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由于现行的选拔制度非常容易被淹没在招聘人群中而失去体现自身优势的机会的,因此只能在相对低的层面与其他应聘者展开竞争。

相对而言,如果航空公司采用进入院校的专场招聘形式,高学历的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展现自身优势的机会。但要吸引航空公司进入院校进行专场招聘是一件相对比较困难的事。学校的知名度、已毕业学生在航空公司的影响力、学校与航空公司高层领导之间的关系等条件是必须具备的。在航空公司接受采用进校的专场招聘后,应与招聘人员协商对招聘选拔的方式、流程做适当调整,保障学生有更多更好的展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机会。

二、培养目标的转变

国内在本科层次进行空乘专业培养的院校很少,其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空乘专业从2006年开办至今,前后共招收有10届学生,其中5届学生已毕业,毕业学生总数约480人。其中2006、2007、2008三届学生在普通文理类招生,2009至2013级5届学生为艺术类招生,2014、2015级因国家政策调整重新以普通文理类进行招生。从该校已毕业的5届学生的就业情况看,本科类空乘专业总体的就业形势是比较好的。真实就业率很高,且超过6成学生确实进入各航空公司走上空乘岗位。从就业率与就业岗位的专业对口程度的角度看,这个专业办得比较成功。

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近年来空乘这个专业对口方向的就业率并没有提高,这说明现在这个专业出现了发展瓶颈,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后劲。之前毕业的学生在各航空公司所积攒的口碑并没能转换为专业对口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这说明在学生的培养和专业的对外宣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从近两年来空乘专业任课教师的反馈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逐渐转为负面,对他们未来就业前景产生一定的担忧。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或多或少与艺术类降分招生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在外语水平上,这种差距表现得是比较明显的。近两年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学生比例持续走低。学生综合素质下降,语言能力不强,即使是本科学历,航空公司对学生的认可度也不会高。2014年国家调整政策,停止艺术类空乘专业招生,正是近年来大量院校以艺术类进行招生,大大降低门槛,使得空乘专业泛滥,学生培养混乱,培训同质化严重所带来的恶果。

那么,怎么把本科空乘专业办下去?我认为,首先是重新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

首先,作为本科教育,正常来说,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既然这样,就不应该继续“随大溜”,走“以貌取人”低层次路线,让学生继续和较低层次院校的毕业生拼外貌,那样学生的优势就完全没有了。毕竟本科院校办空乘专业的很少,不要在低层次上与其他院校竞争,避免陷入与大量高职专科院校的低层次竞争泥潭里。反而应该发挥学生素质高、基础好的优势,突出本科院校的优势,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道路。

其次,航空公司对更高素质空乘人员(具备外语、管理能力)是有一定的需求的,他们并不是一味强调对外形的要求。他们甚至为了能得到理想的乘务员,愿意大大降低在外形上的要求。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路,即,虽然这部分高素质人员的总体需求量并不大,但是对航空公司来说是相对稀缺的,尤其是在他们面临航线数量增加需要更多乘务长,以及增开国际航线急需外语人才的时候,外形稍逊但素质更高的乘务员实际上会拥有更多机会。那么,这就是本科层次学生的机会。虽然较高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使得他们中面容姣好者相对较少,但一旦进入航空公司以后,他们所具备的更高的素质和学习能力反而使他们可能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既然已经不可能再回到艺术类降分招收外形更出色的学生的老路上,而更高的文理类录取门槛已经决定了再也不可能有很多“美女”到我们这里来,那么,我们就应当坚定地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做文章。

对本科层次的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为:基于学生本身相对较高的文化课水平与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备高于民航业内平均水平的综合能力(包括基础服务能力、外语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为航空公司输送高层次的具备未来更大发展空间的空乘人员,争取把空乘专业打造为“未来乘务长的摇篮”。

考虑到整个社会的风气与空乘招聘的总体现状,在实现最终理想的培养目标之前,可能需要采用过渡方式,即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培养,保证给予航空公司和我们自己一个逐步认同与最终接受的过程。

所谓分层次培养的设想是:在每届学生中,大二阶段进行重新分班。精选其中成绩好、能力强、外语能力最突出者单独组成一个新的精品班,给其制订单独的教学计划,强化培养他们的外语、沟通、组织管理能力,并在就业招聘时为他们提供一些倾斜政策,促成其更顺利地进入航空公司。让精品班的学生成为催化剂,使我们的培养思路逐步获得航空公司的认可。

三、对培养模式的探讨

1.标准模式

即3+1模式,在校进行三年的理论学习,最后一年参加招聘会并进入相关航空企业实习。这是目前的主要培养模式。但是为保证这种模式能持续下去,应考虑与航空公司签订定向实习协议,选派优秀学生进入航空公司进行实习。实习岗位可不限于空乘岗位。

2.订单模式

在学生结束大二课程前,由航空公司与优秀学生进行预签约,对签约学生可根据航空公司的具体要求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也就是根据航空公司的需求进行一定的定制化培养。航空公司可以介入到教学计划的制订中,甚至直接派人对学生进行培训。这种模式需要和航空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的培养理念和模式需要得到航空公司的认可,相对来说是不容易实现的。但是一旦实现,就会起到非常好的广告作用,会极大地推动专业为社会所认可,对促进招生和就业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3.国际合作模式

目前南航金城学院与韩国仁荷工业大学签有2+2合作办学协议,每年会派遣学生去仁荷大学进行学习和实习。派遣学生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的学校进行学习培训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模式,但是受限于费用,这类模式总是规模有限,不容易成为主流。但这种模式非常有利于招生宣传,凸显办学的专业性的同时不增加办学成本。我们应该考虑为愿意出国深造的学生也提供一定的奖学金,鼓励学生出国。今后可以考虑派遣学生赴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类似机构进行培训学习,使国际合作模式多元化发展,有可能满足更多学生的特殊需求。

4.特色班培养

所谓特色,就是要区分于一般的培养模式或方向,可能针对某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或特殊的就业渠道的学生,即可以针对特定学生人群制定特殊的教学计划和办学模式,让他们借助空乘专业这个平台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航空公司都设有“安全员”这个岗位,多数公司会从淘汰的飞行员或男乘中挑选人员进入这个岗位。我们可以考虑开设专门的男乘(空保)班,为有志于未来从事安全员岗位的男生提供一条通道,即便他们最后未能如愿成为空保,也有很大机会能成为普通乘务员,尤其是现在男乘务员需求还比较旺盛的背景下。一个独特的“男乘”班,也可能成为我们的办学特色和一道校园风景。这是一种办学模式,相对比较灵活,可能不会成为稳定的常态的培养模式,但如果定位准确,就可能带来很好的就业结果。

四、存在“共享”的各个方面

1.“空乘搭台,机务唱戏”

就业平台的共享。在民航系开办早期,国内本科空乘专业还非常少的时候,当时航空公司入校招聘空乘,机务方向的学生就借着空乘招聘的机会,也获得了一定的机修方向的面试机会。随着空乘专业知名度的提升,会有更多的航空公司入校做专场招聘,这就为机修的学生带来了潜在的就业机会。所以,如果能办好空乘专业,就能间接地为机修方向的学生提供一个就业平台。

2.与其他系部的资源共享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空乘专业的课程会涉及艺术系、管理系、英语系的一些课程。这样,我们就有可能与艺术系、管理系、英语系共享师资、实验室等方面的资源。另外,在有需要的时候,也很方便与这些系部进行深度的课程定制。既提高了其他系部的人员、实验室利用率,又满足了我们多元化分层次培养的要求。

3.与其他院校机构的资源共享

师资、实验室资源可以与其他院校或者机构进行共享,我们可以借助别人已有的资源实现培养目标。跨院校的这种合作共享,可以取长补短,降低成本,也可以创造额外效益。

五、结语

以上是对本科层次空乘专业的未来建设发展所进行的一些讨论与设想,涉及内容尚不够全面,缺少对师资、实验室、就业渠道、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进一步讨论。但总体而言,空乘专业是目前相对发展较好的一个专业,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很多潜在的机遇有待我们挖掘。把空乘专业优先办好,需要明确办学思路,找准自身定位,坚定地走下去。目标要明确,思路要灵活。优先解决好师资、实验室方面的问题,先做好内涵建设,然后扩大宣传,增强影响力,寻找突破口。相信在本科层次的空乘专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冬颖,路紫.我国本科空乘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以国内21所开设本科空乘专业的高校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04).

[2]刘是今.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8).

[3]柴金艳.空乘人才本科教育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8).

猜你喜欢
空乘专业本科教育
空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浅谈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的有效途径
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基于需求与供给的分析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空乘专业学生体能训练的作用及方法
岗位群关照下的空乘专业沟通能力的培养途径探讨
浅谈空乘专业形体礼仪姿态训练模式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民航乘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