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地区茶叶发展历史研究

2016-03-13 06:41李美凤冯建灿贺巍梁丽云刘建军
中国茶叶加工 2016年5期
关键词:信阳茶叶

李美凤,冯建灿,贺巍,梁丽云,刘建军,3*

(1.西南大学食品学院,重庆北碚 400700;2.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3.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信阳地区茶叶发展历史研究

李美凤1,2,冯建灿2,贺巍2,梁丽云2,刘建军2,3*

(1.西南大学食品学院,重庆北碚 400700;2.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3.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信阳种茶历史悠久,信阳毛尖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因其独特的品质享誉中外。文章从信阳地区茶的起源、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信阳地区茶叶贸易的发展及茶文化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和探讨,以期为信阳地区茶叶发展历史提供一些较为完善的理论依据。

信阳茶;起源;发展;历史研究

茶叶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从最初被发现、利用,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茶叶经济已经发展为一门综合性的经济产业,包涵了茶叶的种植、农业机械、农业生物技术、茶文化等方面,带动了餐饮业、会展业、瓷器业、教育培训等许多行业的发展。茶与茶文化的繁荣兴盛,给茶区人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以信阳毛尖为代表的信阳茶产业是该地区支柱产业之一,然而,针对信阳地区茶史研究的相关报道并不多见,该地区的茶叶及茶文化发展历史资料尚不完整、系统。本文通过查阅与信阳茶史相关的地方志、史志等资料,拟从信阳茶的起源,信阳茶的栽培,信阳茶的加工技术,信阳茶叶贸易、信阳茶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和探讨,以期为信阳地区茶史资料的完善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 信阳地区茶的起源

陈椽认为茶树经天然或人为因素,顺着河流山脉的走向从原产地向外迁移传播,是与政治、经济、交通、气候有密切关系的。他根据陆羽的《茶经》七之事、八之出的记载,推测出茶叶的传播路线和大概时期,最先由起源地云南传播到与云南接壤的四川,再向北迁移至西周的政治中心——陕西南部,然后沿汉水转入东周政治经济中心——河南,在气候温和的河南南部生根。到了战国时代,安徽、山东成为政治经济中心,茶树再向东迁移,在公元2世纪前后,茶树栽培沿水陆两路传到淮河流域和江淮之间[1]。根据陈椽的推测,河南信阳在战国时期便有了植茶历史。

《桐君录》记载:“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饽,饮之宜人。”[2]那么“西阳”到底是信阳光山还是湖北黄冈呢?《桐君录》的著者桐君,时值上古,尚无文字记载,因而属于托名之书。马继兴研究《桐君录》后认为其撰写时代的下限必不晚于秦汉时期,而应早在此以前[3]。有关“西阳”的记载,以下地方志和地理志可以为证:

“西汉年间,置西阳县,治所在今河南信阳光山西,西晋永嘉后移置,治所在今湖北黄冈东。”[4]

“光州,……,汉为西阳县,属江夏郡。魏分置弋阳郡。晋元康末分弋阳为西阳郡。……晋太康十年封汝南王亮子羕为西阳公。惠帝改封西阳郡王居此县。永嘉后乱,县并移置故邾城上流5里,其城遂废。”[5]

“汉分南郡立江夏郡,俱为江夏郡,地属荆州;高帝封吴芮为衡山王,都邾;惠帝封长沙相黎朱仓为軑侯后,汉世祖徙陈俊子浮为蕲春侯,又有县曰西阳。今府所领一州七县,皆汉之四县地也。三国时西阳、邾、軑属魏。文帝分汝南郡立弋阳郡,治西阳,后为吴有。蕲春本属吴,为蕲春郡。晋武帝平吴,太康元年,废郡为县,属弋阳郡,隶豫州。惠帝分弋阳为西阳国,蕲春、邾、軑属焉。南渡后,西阳王羕以罪废国,除为西阳郡……”[6]

“新息、期思、弋阳○新郪,与江夏郡之西阳、軑,庐江郡之雩娄,皆今光州全郡地……”[7]

从上述资料判断,西阳国是西晋惠帝分弋阳郡而立,东晋时废国降级为西阳郡。在此之前,只有西阳县,隶属光州。故笔者认为《桐君录》中的“西阳”应指光州(信阳光山一带),而不是湖北黄冈,且《桐君录》里饮茶风气已经遍及湖北、河南、安徽、江苏。据此推测,信阳光山在东汉前就已广植茶树,产量大,饮茶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不然不会记载“西阳”这地区的人普遍喜欢饮茶。

华佗,东汉末年安徽亳州人,著名医学家,他的著作《食论》中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1],说明东汉末年茶叶的种植就已传到山东、江苏、徐州、安徽等地并作为一种药材使用。许正在《安徽茶叶史略》中认为茶叶在东汉之前已由河南传至安徽,并有一定数量的茶叶生产[8],间接佐证了《桐君录》中信阳光山东汉植茶饮茶的史实。

1987年春,考古工作者在信阳固始白狮子地14号楚墓内发掘出厚约20厘米的革质树叶,初步鉴定为战国中晚期的茶叶。信阳当地政治文化界根据这一发现推测,早在战国末期,秦汉之前,信阳地区就有了成规模的茶叶种植与祭祀使用,证实了陈椽的茶树传播推测的正确性。

综上可推知,信阳地区茶叶栽培技术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该地区是我国古代茶叶栽培技术从西南向东部传播的纽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淮南茶区。

2 信阳地区茶树栽培、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

唐之前,中国茶叶种植及加工技术鲜有记载,信阳茶叶更是少见于史料。据《桐君录》、南阳汉代古墓壁画及固始考古发现推测,在唐之前信阳地区茶叶种植已初具规模。张揖《广雅》(公元227-232年):“荆巴间,采茶做饼。”[2]以及东晋十六国北魏拓跋珪时期(公元386年)的史料:“蜀鄂间居民制茶成饼烘干,然后捣成碎末,和以水。”[1]都说明当时的茶叶主要加工为饼茶。

唐代气候温暖湿润,当时茶树种植地域较之前有了很大发展,黄河及以南地区均有分布。种茶地区北至河南道的汴州(开封)、蔡州(汝南县)、宋州(商丘南)、莱州[9]。信阳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生长,茶品质在当时全国范围位列上品,以蒸青团茶、饼茶上贡朝廷[10],在《茶经》中多次被提及,还作为外地茶叶的参考标准[2]。唐朝中后期设都洛阳,政治中心都在中原一带。依托繁荣的商业经济,信阳地区的淮南茶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茶区面积进一步扩大,从西部与湖北接壤的义阳郡到东部与安徽接壤的光州,均广植茶树[11],产量提高。淮南茶区是唐朝的主要产茶地,《封氏闻见记·饮茶》记载:“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2]。信阳茶主要以制作团茶、饼茶为主,分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解茶、贯茶、烘焙、成串、封茶等十三道工序。用蒸青法制成饼状散茶,去除了茶叶的青草味,保留了茶的真香,却产生了茶汁苦涩的问题。

北宋年间,统治者把茶叶作为特殊的政治商品,沿用唐朝的榷茶制度。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上层阶级对茶饮及茶文化的热衷,茶叶种植、贸易及茶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茶马互市的展开,各民族饮茶的普及,茶叶的需求量扩大,全国的产茶区扩大,茶产量提高。这时期气候变冷,使茶区南移,河南境内茶区退缩至江淮一带,茶叶种植以长江流域为主,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无茶叶种植[9]。处于淮南地区的信阳茶区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采摘时间受气候影响推迟。北宋年间信阳地区均为产茶地,如表1所示。

表1 河南茶叶产区分布简表[12]Table 1 Ancientdistricts for p lanting tea trees in Henan province

当时全国有十三茶场,淮南西路(信阳地区)就设光州、子安、商城3个茶场,共收茶70多万斤,加上1/5的走私茶、自饮茶、时茶、贡茶等,信阳茶区产茶达84.6万斤[13]。

宋代信阳茶叶加工方法较唐时进步,包括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选茶和过黄等七道工序,每个程序都要求严格,分工细致[14],将鲜叶洗涤后蒸青、压榨、除去茶汁,然后制饼,与唐时的制茶工序相比,宋代信阳的茶叶加工方式降低了茶的苦涩味,但茶味却变淡。信阳地区不仅出片茶(团茶),也出散茶。片茶“有仙芝、玉津、先春、绿芽之类二十六等”;“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湖,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15]。散茶又称作草茶,《文献通考》载:“散茶者,则不蒸而干之,如今时之茶也。”[2],可见,信阳当时也有类似于今日白茶的生晒做法。

金、元时期是信阳茶经济发展的转折点,茶叶经济受战争的影响荒废,但一旦战事稍懈,便有所发展。元代时,全国有26种名茶,信阳茶便据名茶之中:“东首、浅山、薄则出光州”[2]。

《明会典》中记载:“洪武二十四年九月,诏建中岁贡上供茶,罢团茶。令茶户惟采散茶。”[16]明万历年间全国96种名茶中,“罗山茶”便榜上有名[17]。公元1321—1920年是我国气候历史上的“明清冷期”,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寒冷气候[18]。茶叶的种植区域进一步退缩,河南产茶区域只有汝宁府[9],即包括今天的信阳市区、罗山县、光山县、固始县和商城县。汝宁府产的茶属“商茶”,朝廷对商茶采取“徵钞”的方式即征茶税[19],“应天府江东瓜埠巡检司钞10万贯,苏州府钞二千九百一十五贯一百五十文,……,浙江钞二千一百三十四贯二十文,河南钞一千二百八十贯,……”“又定凡茶引一道纳铜钱一千文照茶一百斤”[20]。据此推算,河南汝宁府产茶量大概有12.8万斤,与宋朝十三茶场时候相比,种茶规模与产量均远远落后。至明末,由于国家失政,匪患猖獗,茶农不堪茶税与劫匪的双重劫持,遂将茶树“斩伐殆尽”,现在大茶沟、小茶沟等处还有明时遗株[21]。至清朝中期,信阳、罗山、光山、商城等地区仍有茶叶种植,但因为品质不佳,影响了茶叶种植的规模和产量,仅仅行销于本地[22]。

清光绪末年(1903~1905)信阳人蔡祖贤、甘以敬(字周源)、王子漠、彭清阁等人召股集资,成立茶社,于震雷山、观音堂胜家寺等地植茶320余亩,324000余窝,年产茶一万多斤[23]。信阳茶沿用“瓜片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23]。1914年信阳车云山茶赴美国旧金山参加万国博览会,一举夺得优质奖状和奖章[24]。抗战和国内战争的爆发,信阳茶叶发展再次跌落,到1949年,全区茶叶从1937年的59万斤跌到22万斤。

新中国成立之后,信阳茶产业的发展又迎来了春天,茶园面积和茶叶总产量连年增长 (见表2),内销全国30多个省市,外销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2010年,先后有“信阳红”、信阳青砖、信阳乌龙等茶类的创新,填补了信阳地区其他茶类生产的空白。

表2 1949年后信阳部分茶叶数据[25]Table 2 Data ofXinyang Tea After1949

3 信阳地区茶叶贸易的发展

茶叶作为商品出现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王褒《僮约》中记载“武阳买茶,杨氏池中”。到了唐朝,茶叶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饮料,且初步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茶叶市场[26]。

唐宋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中原一带。政治经济中心对周边经济圈有着强大的辐射力,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增长[27]。淮南茶区靠近洛阳、开封,尽得政治经济方面的天时地利,信阳地区茶叶的产、销更是空前繁荣。《封氏闻见记》载:“其茶自江淮而来,色额甚多。”[2]宋朝的茶叶实行官买官卖,设六处茶叶专卖局,十三茶场收茶站,信阳所在的光州就占了三茶场。宋、金、元交替时期,信阳地区正处于交战区,战乱频繁,人烟荒芜,农事荒废,但由于茶叶的战略物资地位,除了在信阳、息县、驻马店汝南、南阳唐河和邓州、光山官设的榷茶场进行交易之外,茶叶的走私还异常猖獗,走私数量巨大[28]。

元、明、清三朝建都北京。没有了政治经济中心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明朝的茶马政策重心主要在川陕与湖南,清朝的榷茶及茶马政策逐渐取消,再加上茶叶本身品种和加工技术的落后,信阳茶虽有了一定的恢复发展,但植茶规模和销量下降了很多。信阳本地茶“味劣于六产故不能行远”[22]。明末清初,南阳作为南到武夷山下梅镇,北达俄罗斯恰克图“万里茶路”的重要中转站,成为中原地区“金融中心”,商号林立,带动了信阳当地的茶叶经济[29]。万里茶道的南路(陆路)便是从信阳出发,经桐柏、唐河、青台到赊店,再向北,穿越茫茫沙漠到达遥远的俄罗斯。信阳茶也借此销往我国北方地区,在山西、北京等北方地区一直保持较大的销量,给没落的信阳茶叶经济带来一线生机。

清末民初,信阳茶在一批开明绅士的努力下得到了重生,创制“信阳毛尖”并延续到现在。据统计,2014年,信阳市茶产业产值达到85亿元,2014年品牌强度前十强品牌排名中,信阳毛尖名列第七,品牌价值评估52.15亿元,仅次西湖龙井和安溪铁观音位居第三[30]。

4 信阳地区茶文化的发展

王郁风在《茶·文化·旅游》中说:“茶文化是茶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31]。宋春认为,茶叶是个重要载体,由此使得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东西或理念[14]。信阳悠久的植茶、制茶、饮茶历史,茶的“俭美和静”精神深深地融入到信阳人的日常生活中。

4.1 信阳茶道的发展

茶道是以饮茶为形式,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为主要内容[32],集中体现出饮茶之人的自我修养、处世哲学、审美情趣等。信阳茶道以茶为载体,通过茶事活动展现了信阳茶道的规范、礼仪,以及信阳茶的形态美、精神美与信阳人崇尚自然、求真求美的理念。

信阳饮茶在唐宋时为煎茶道,由陆羽所创[33]。首先炙茶,即烘干茶饼,以散发饼茶的青草气,增加焦香;然后将炙好的茶用碾碾成米粒大小的末。再用信阳麻栗树烧制成的木炭放入风炉,鍑中注入信阳浉河水,开始煮水。水一沸,加盐(还可加入姜等调料)调味;二沸,舀出一瓢水,量茶末对准水中央投入,水沸茶汤溅出时,将先前舀出的水倒入止沸,使茶汤成“华”,即茶汤形成的沫、饽、花。然后酌茶,茶汤如沸,把沫上一层形似黑云母的水膜去掉,因其味不正。最先舀出的称“隽永”,放在“熟盂”里以备育华和止沸用。茶汤量刚好三碗最好,五碗次之。最后啜饮,用匏瓢舀茶至碗中,趁热喝完。这时重浊凝下,精英浮上。冷则精英随气而散。

宋朝时信阳流行点茶道[33]。点茶道是在煎茶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又区别于煎茶道。主要表现在:(1)用碾碾成细末,便于调饮;(2)准确的候汤,汤过早则显泡沫,过熟则茶沉底,汤以蟹目鱼眼连绎进跃为度;(3)点茶:先用茶匙将茶拨进温过的茶盏中,再注入少许沸水将茶调成膏,然后边注水边用茶筅击拂,直至“面色鲜白,乳雾汹涌,周回旋而不动,住盏无水痕为佳,谓之咬盏”。(4)啜饮:点茶一般是在茶盏里点,不加任何佐料,也不用酾,直接持盏饮用。

明朝散茶的发展引起茶饮方式的变革,信阳茶以炒青散茶方式出现并大行其道。信阳茶道一改唐宋时候繁杂的饮茶程序,省略了炙茶、碾茶、过罗等步骤,直接冲泡饮茶,称为泡茶道,也叫瀹饮法。首先将烹煮器具用清冽甘甜的浉河水或淮河水清洗干净,再用热水将散茶洗净,不可用滚水,防止茶叶内含物损失过多,沥干茶叶,开盖观察色泽,闻香,然后用沸水注入放茶的瓷杯或瓷壶中。夏天用上投法,冬天则用下投法。泡茶最宜用宜兴紫砂壶,且壶以小为贵,茶味才不至于涣散。一客一壶,任其自酌自饮,自得其乐。泡茶保持了茶叶的本色、真味,顺应茶的自然之性,且可以随自己的喜好把握泡茶的时间及程序,更具情趣,信阳茶道的清饮风气一直影响到现代。

现代信阳毛尖玻璃杯冲泡法是借鉴功夫茶艺的紫砂壶冲泡法、盖碗冲泡法,结合信阳饮茶习俗而形成的具有信阳特色的信阳毛尖冲泡方式。为了展现信阳毛尖的形态美,使用晶莹剔透的玻璃杯冲泡最为适宜。先用烧开的南湾水洁杯、温杯,再投入3 g左右信阳毛尖,采用“回旋注水法”向杯中注入适量信阳南湾水浸润茶芽。信阳毛尖以信阳的水冲泡,茶形、茶味、茶香均能得到最好的展现。“头道水,二道茶”,将第一道茶倒掉,谓“洗茶”。南湾水将信阳茶香散发出来,有馥郁的嫩香、鲜甜的板栗香,甚至还有清新的花果香,令人心情愉悦。再用随手泡注水七分满,采用 “凤凰三点头”,既借茶香向来宾表达敬意,又能观察信阳毛尖在水中慢慢舒展的形态美、茶色美。最后将杯中茶双手奉至宾客前,邀宾客轻闻信阳毛尖的清高、鲜馥的茶香,品尝信阳毛尖的浓醇鲜爽,感受信阳毛尖特有的回甘。

信阳毛尖的玻璃被冲泡法操作简易,适合现代快节奏生活模式又能将信阳毛尖色、香、味展现出来的最佳品茗方式,且过程简洁高雅,是大部分信阳人的品饮方式。

4.2 信阳茶文化的影响

4.2.1 信阳茶与儒释道

儒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维系统一、和谐、安宁而又相依相存的社会秩序;追求整体利益和个人自我完善、自强不息、各尽伦理义务的境界。儒家通过品茶来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的完成,从而达到“仁”的目的[34]。道教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认为饮茶可以延年益寿,羽化成仙。佛教则认为茶可以帮助修行,所谓 “禅茶一味”。而茶表达的意义与《茶德》中说的“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殊途同归。

司马光,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就出生在茶文化丰富、茶经济繁荣的光山[35],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高斋漫录》载:“司马温公与苏子瞻论茶墨俱香云:‘茶与墨,二者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苏曰:‘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公笑以为然”[36]。司马光与苏东坡的对话,将茶比作贤人君子,茶之“德操”与儒家提倡的温良谦恭、刚正不阿的品德如出一辙。

评“淮南茶,信阳第一”的苏东坡,北宋大文豪,大书法家,自幼受道教的启蒙教育,早年又接触佛教,一生众横于儒、释、道。在“乌台诗案”后被贬出任黄州团练副使,经过光山净居寺,在该寺暂住,品信阳茶,听佛家禅理智慧。历经宦海沉浮的苏东坡经此生死劫,心灰意冷,有意从宗教上得到解脱,在净居寺写下《游净居寺诗并叙》: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缘在,失身蹈危机。

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

遂恐死生隔,永与云山违。

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涕挥。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苏东坡在这首诗中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了总结,阐述了自己陷入危机时的痛苦与惶恐以及看破宦海纷争之后超越苦难的淡泊心态。在茶与禅的浸润下,苏轼开始从新认识自己的人生意义,不再追求“奋厉有当世志”“致君尧舜”,而回归大自然并履行儒家提倡的社会责任,切实地关心百姓疾苦,深受百姓爱戴。

《重修信阳志》记载的丘园,是明朝信阳文人士大夫们烹茶事佛之所,其茶事活动被赞为“冲淡闲洁,韵高致静”[37]。

信阳人张培金,清朝道光年间举人,《题三仙缸》“桃花红映千缸春,第一烹茶味更醇;可惜品题无陆羽,年年只好待游人。”[37]赞美信阳的好山好水与醇美的信阳茶,也对信阳好茶不被世人所知而遗憾。

信阳茶与三教的渊源深厚。西汉苏耽以茶治州民疫病后飞天升仙;唐朝释门陆羽评信阳茶“光州上,义阳郡次”,评信阳水“淮水第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到罗山灵山寺降香并赐“圣寿禅寺”……信阳茶为信阳儒释道文化增光添色,通过醇厚浓郁的信阳茶慢慢品味出信阳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4.2.2 信阳茶与信阳地区的民风民俗

《礼记·地官》记载“掌荼”和“聚荼”以供丧事之用[1]。信阳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信阳人,融入了他们祖祖辈辈的生活当中。

信阳固始发掘的楚墓棺椁上厚厚的茶叶就说明远在战国时期,信阳就有将茶叶用于丧葬的习俗。明清时期信阳军队祭祀火神,主祭官要先跪敬茶两巡再“迎神”;祭司火之神,先要祭奠茶,再焚烧纸马放炮竹。各官员在文庙的正式祭祀之前,也要先向先贤圣人祭茶两遍[38]。信阳古风,除夕祭祖也要将茶与酒、果并陈,一同祭祀各路神仙[39]。

茶体现了信阳人的孝道。固始县志就记载了一名叫王梦卜的孝子,父死后,“善事继母,施茶汤,葬枯骨”,茶与仁孝礼仪不可分割[40]。桐柏县志记载了余舜相妻程氏二十一岁丧夫,“勤奉吸乳之姑,诗礼课儿节操甘茹茶之苦,颓风丕变”,而立牌坊[41]。

茶也体现了信阳人的好客。客来敬茶是每一个信阳人的基本待客之道,让客人感受到主人的关心与敬意。

5 结语

信阳地区茶叶种植及加工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就已达到空前的繁荣兴盛。明清之际,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发展逐渐落后,近现代又迅速发展起来,信阳毛尖茶一跃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以信阳茶为载体的信阳茶文化,千百年来始终根植于茶区人民心中,融入普通百姓的精神世界,在儒释道与民俗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挖掘信阳茶及茶文化历史,展现信阳地区茶风古韵,将有助于塑造千年历史文化的茶都形象,进一步拓展信阳毛尖等茶叶品牌的影响力,推动信阳茶的再次腾飞。

[1] 陈椽.茶叶通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陆羽,陆廷灿.茶经·续茶经[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3] 马继兴.《桐君采药录》考察[J].中医文献杂志,2005,23(3): 6-9.

[4] 杨殿梓,钱时雍.光山县志·卷之三[M].1786(清乾隆五十一年).

[5] 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专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 王勍.黄州府志·卷之一·沿革[M].刻本,清乾隆14年(1749).

[7] 高兆煌.光州志·卷二[M].刻本.清乾隆35年(1770).

[8] 许正.安徽茶业史略[J].安徽史学,1960(3):1-16.

[9] 韩旭.中国茶叶种植地域的历史变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10]吕维新.唐代贡茶[J].农业考古,1995(2):257-259.

[11]张清改.论唐代信阳茶的发展[J].农业考古,2014(5):258-261.

[12]陶德臣.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J].古今农业,2010(2):44-56.

[13]王铁,郭瑞民.中原茶典[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14]宋春.宋代茶俗与行业经济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15]王雷鸣.历代食货志注释·第一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16]郑永球.散茶瀹饮寻茗韵——论明清茶文化的多元发展[J].广东茶业,2001(4):39-42.

[17]朱自振.茶史初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6.

[18]葛全胜,刘浩龙,郑景云,等.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与社会发展[J].自然杂志,2013,35(1):9-21.

[19]王雷鸣.历代食货志注释·第五册 [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20]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1]方廷汉,谢随安.重修信阳县志·卷十二[M].汉口:汉口洪兴印书馆,1936(民国二十五年).

[22]高兆煌.光州志·卷三十一[M].刻本.1770(清乾隆三十五年).

[23]刘建军,李美凤,贺巍,等.浅谈信阳茶史与信阳毛尖的起源及发展[J].中国茶叶加工,2015(2):72-74.

[24]陈永省.信阳茶史概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119-120.

[25]信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信阳市志(第一卷)[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26]陶德臣.中国古代茶叶国内市场的发展[J].安徽史学,1999(1):8-11.

[27]牛华勇.中心城市对周边经济圈经济辐射力比较分析——基于北京和上海经济圈的案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2):29-34.

[28]左强.宋金榷场贸易与走私贸易研究[D].吉林大学,2004.

[29]蒋德俊.南阳茶文化资源开发[J].蚕桑茶叶通讯,2011(6): 21-23.

[30]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201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中国茶叶,2014(6):4-10.

[31]王郁风.茶文化之源流[M]//刘勤晋.茶·文化·旅游.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32]周文棠.茶道与人生修养[M]//刘勤晋.茶·文化·旅游.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33]丁以寿.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J].农业考古,1999(4):20-25.

[34]钟培竹.和平·儒学·茶道[M]//刘勤晋.茶·文化·旅游.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35]高兆煌.光州志卷四十五·纪事志[M].刻本.1770(清乾隆三十五年):32.

[36]曾慥.高斋漫录[M]//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〇三八册.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2008.

[37]方廷汉,谢随安.重修信阳县志·卷四[M].1936(民国二十五年).

[38]高兆煌.光州志·卷三十八[M].刻本.1770(清乾隆三十五年).

[39]方廷汉,谢随安.重修信阳县志·卷十七 [M].汉口:汉口洪兴印书馆,1936(民国二十五年).

[40]杨汝楫.固始县志·卷之七[M].刻本,1693(清康熙三十二年).

[41]巩敬绪.桐柏县志·卷之七[M].刻本,本衙藏板.1753(清乾隆十八年).

Study on Tea History of Xinyang District

LIMei-feng1,2,FENG Jian-can2,HE Wei2,LIANG Li-yun2,LIU Jian-jun2,3*
(1.College of Food Scienc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00,China;
2.College of Horticulture,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
3.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Gardening,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

Tea history in Xinyang district has a long history.As one of the ten famous Chinese tea,Xinyang Maojian Tea is renowned for its unique quality across the world.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origin of tea,history of tea planting,tea processing,tea trading and tea culture in Xinyang district,aiming to find some theory basis for the history of Tea in Xinyang District.

Tea in Xinyang District;Origin;Developing;History study

中国茶叶加工 2016(5):50-56

2016-09-07

河南农业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10800085);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6A210051)

李美凤(1980-),女,四川成都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茶学。

*通讯作者:junjian.liu@163.com

F329;TS971

A

2095-0306(2016)05-0050-07

猜你喜欢
信阳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信阳诗群
绣绣信阳八大景
绣绣信阳八大景
香喷喷的茶叶
徐召学:到北方种茶叶
赤子心 信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