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以水丽城的内生动力
——牡丹江市滨水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6-03-13 08:44楼中陆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

楼中陆

(牡丹江市水务局,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打造以水丽城的内生动力
——牡丹江市滨水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楼中陆

(牡丹江市水务局,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近年来,牡丹江市通过在牡丹江建造大湾拦河闸、江南沿江景观带“三溪一河”综合治理、江心岛生态修复牡丹江城市防洪、城区江道清淤院浚、江滨西区河滩和城区堤防“百里长廊”防护林建设等多个滨水建设项目,水利项目的建成竣工,形成了以水丽城的内生产力,使牡丹江变得更美了,人们对以水兴业、以水丽城有了尝心阅目的认识和亲临入境的感受。

关键词:滨水城市;以水丽城;科学规划;调研论证;多渠融资;创新驱动

0前言

上善若水。水是能源、是资源、是命脉,也是最美的景观,可以为一座城市增添秀美,带来灵气。

对于牡丹江,这座以江命名的城市来说,这里的人们对水寄予了更多的期待。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水务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滨水城市的战略部署,依托资源,深挖潜力,按照“滨水、园林、简约、现代”的城市风格、“一江居中、两岸同兴”的建设格局和“生态宜居”的建设目标,全面加快滨水城市建设,使城市面貌一新。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湾拦河闸、江南沿江景观带、“三溪一河”综合治理、江心岛生态治理、牡丹江城市防洪、城区江道清淤疏浚、江滨西区沙滩修复和城区堤防“百里长廊”防护林建设等多个滨水建设项目、水务项目的建设竣工,牡丹江人对以水丽城,以水兴业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

1以水丽城的主要亮点

1.1科学规划,擦亮滨水城市建设的引航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城市建设规划是龙头。在滨水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规划引领,保证了滨水区建设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

——始终树立高定位、高标准的规划设计理念,以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的视野和“二十年不落后”的标准,对“一江一河三溪六湖”已有规划进行再完善、再优化、再提高,确保规划设计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突出文化品味,更加接近百姓群众,得到专业机构和广大百姓的充分认可,力争多出精品,不留遗憾。

——积极打破框框,跳出以水说水、就河论河、就工程修工程的传统思维定势,打破“三溪一河”河道护坡一个型式、一种材料、一护到底的传统惯例,因地制宜地采取坡式、复式、墙式和生态等形式,努力实现河道护坡与水域景观、岸上景观及周围环境的有机衔接。

——追求更高标准,坚持优中选优、精益求精,通过“走出去”考察学习,“请进来”聘请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工大设计院和牡丹江市水利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历经多次反复、多次修改、多次优化、多次审查,确定了“三溪一河”沉砂湖、亲水平台、亲水走廊、亲水踏步、液压拦河闸、溢流坝等55处水景观工程设计,满足人们亲水、喜水、玩水的需求;为保证“三溪一河”综合治理的可持续性,设计了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和“三溪一河”引水工程,以减少“三溪一河”的泥砂淤积和解决截污后将出现的断流问题。

在推进滨水城市建设中,我们还善于因需而变,遵循规划总体方向保持不变、具体情况灵活变通的思路,不被原有框架所局限,能优则优,努力使工程更加科学合理。

为做好牡丹广场“光锥雕塑”设计,我们聘请了多家知名院校和设计单位,形成了20多个设计方案,经反复对比,优中选优,确定了光锥雕塑的最终设计,并根据周边风格、环境以及建筑物,将雕塑的尺寸由原来的20m增加到30m,雕塑的整体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为适应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的新发展、新变化,我们还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启动了牡丹江市防洪补充规划工作,将温春镇堤防、大湾堤防、铁岭镇堤防和桦林镇堤防纳入城区防洪规划,使城区防洪体系更加完善,并为在更大范围内开发沿江景观奠定坚实基础。

1.2注重调研论证,让滨水城市的建设步伐迈得更加稳健

科学的决策部署缘于充分的调研论证。为了确保滨水城市建设符合牡丹江的实际,符合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对重点项目进行了充分的前期调研论证。

市区湖泊由牡丹江江水改道而成,由牛角湖、青年湖、三角湖、月牙湖、南湖和6号泡组成,简称“六湖”,总水域面积23.6 万 m2,是我市西南区域雨水调节池。“六湖”由管道和暗渠串联,水流自西向东,最终由牛角湖排入牡丹江。近几年,“六湖”经相关部门集中整治,面貌大为改观。但因“六湖”雨污尚未彻底分流,截污不彻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体由静变动、由死变活的问题,湖泡内水体依然缺乏自净能力。

经多次调研论证,我们认识到要彻底改善“六湖”水体,必须在完成截污和湖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基础上,采取引水入市串活“六湖”办法,使“六湖”水体变活变净。考虑工程投资、实施难度、引水效果和见效时限等因素,特将在“三溪一河”引水入溪工程取水泵站复设专门管线引水入6号泡,串活“六湖”办法,同时对“六湖”彻底清淤、对原有护坡进行新建和改造,并通过生态修复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六湖”的水域环境问题。

近年来,“三溪一河”综合治理、江南带状公园、大湾拦河闸、江道清淤疏浚等重点水利项目,我们都进行了全面调研论证,所推进和建设的工程项目,基本上都是精品项目、惠民项目,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1.3多渠道融资,放大滨水城市建设的多重效应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推进滨水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既打造了城市水环境,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味,也是投资拉动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我市千亿投资目标顺利完成重要支撑。

我们牢牢把握和顺应投资拉动占主导的阶段特征,坚持争、贷、融、引四路并进,千方百计融集资金,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努力保持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强劲拉动: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市水务局创新思维,敢想敢闯,采取整合资源做大项目、划整为零重新包装多做项目的措施,破解了“三溪一河”流域面积小、河流资源少、项目少的难题,在项目谋划上变“少”为“多”;加大向上沟通协调力度,采取“跑、抢、挤、靠、争”策略,在项目争取上变“不行”为“行”,共争取到中小河流治理4个项目区、北安河上游防洪治理和上游坡耕地治理工程。二是扩大融资渠道。为弥补截污管网工程和沿江景观带建设资金的不足,市水务局多管齐下寻求资金支持,通过向上争取、亚行贷款和其它金融贷款来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三是搞好资金整合。将分散在水务、国土、环保、建设等部门的涉水项目资金,集中用于江河治理、截污工程和滨水建设,同时把滨水城市建设与城市棚户区改造相结合,努力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1.4勇于创新,集聚滨水城市建设的新动能

推进工作关键在落实。我们营造氛围促发展。结合“落实执行年”活动,深入践行“三实两创”共同价值理念,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局内部不断创新完善推进机制,加强分工协作,努力解决职能交叉、责任不清、监督不力、措施不实等问题,努力改变工作不主动、遇事不担当、创新不突出、协调不到位等现象,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工作氛围,激发升位争先、勇创一流的工作劲头。

我们明确职责抓落实,健全完善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的目标责任机制以及班子成员负责制、责任单位承办包保制、每周例会制、现场办公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形成工作有人干,事情有人管,责任有人担的良好局面,确保工程项目的高效推进。我们采用系统方法抓推进。广泛推行行政效能建设标准化,强化组织领导,统一指挥、协调推进,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使局属各单位、各科室始终保持协调运转的工作状态。

同时,我们还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县市区的协调,通过强化沟通对接,统筹协调推进,形成上下贯通的推进合力,为滨水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2对牡丹江市未来建设滨水城市的思考

牡丹江市滨江临湖,因水而灵,伴水而居,我们要倍加珍惜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做好水环境的文章,努力构建水资源富裕、水景观独特、水文化浓厚、水经济发达、亲水乐水的滨水城市新格局。目前,沿江开发建设如火如荼,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备,居民对临江地段的休闲、娱乐需求不断提高,加快我市滨水城市建设恰逢其时。在认真总结前一阶滨水城市建设经济的同时,我们也对下一步加快推进牡丹江滨水城市建设,做好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2.1围绕绿色发展推进滨水城市建设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十八大报告从对子孙后代、对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度负责的战略高度,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按照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在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的同时,加快滨水城市建设,促进人城、产城与生态有机融合,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滨水城市建设,其魅力在“水”、关键在“水”,如果水体保护跟不上,那么滨水城市的规划建设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要将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建设与江河污染治理重点项目、水区域植被保护、污水、垃圾处理工程等重点民生工程密切结合起来,全面保护水资源,为滨水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2围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推进滨水区建设

“新规划、新理念、新建筑、新产业、新机制”等“五新”要求,是优化我市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的指导性原则,滨水区建设一定要始终遵循这一发展方向,做到与流域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在突出我市“一江居中、滨水资源丰富”特点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和未来发展方向,科学制定滨水区的发展建设目标、定位、方向、功能,提倡休闲、商业、文化、旅游、交通、居住等多功能复合及“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强化滨水区的活力,为滨水区开发提供多种模式,给城市带来多样化的发展思路,使之成为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加快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空间载体。

2.3围绕破解资金难题推进滨水城市建设

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模式,解决融资问题。结合滨水区主体功能变化,运用好ppp模式和产业调整两种主要调控手段,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既可以为政府广开财源,又可以使滨水区焕发活力。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经验,由政府主导成立滨水区建设投资公司,统筹管理滨水区的开发建设,综合运用财政性补贴、政策性补偿、经营权转让等多种手段,鼓励外资、民资和社会投资参与滨水区开发和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思考四: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推进滨水城市建设。城市是人民群众的共有家园,城市建设需要全市人民的共同参与,城市面貌需要全市人民共同维护。推进滨水城市建设,同样需要全市各行各业人民的参与和支持。要依托我市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以委托研究课题等形式组织各方面专家为政府决策进行相关专业研究,提高滨水区规划建设的科学性;通过赋予冠名权等方式动员在我市大型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滨水区的规划建设;与市文联、团市委及学校共同开展“歌颂牡丹江”主题文学创作,将优秀作品雕刻于沿江景观带,增加滨水区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以多种形式加强滨水区规划建设的公众参与,强化对城市滨水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公众监督,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将滨水城市建设这项工作做好。

文章编号:1007-7596(2016)04-0078-03

[收稿日期]2016-03-28

[作者简介]楼中陆(1965-),男,浙江杭州人,高级工程师,享受省政府特贴专家,现任牡丹江市水务局局长。

中图分类号:TU983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
信息生态平衡视角下创新驱动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市政建材行业创新驱动战略的研究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辽宁省创新驱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新常态下以创新驱动升级转型的制度建构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