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民办纺织机器厂
——大隆机器厂

2016-03-13 16:00
化工管理 2016年28期
关键词:纱厂机器

中国最早的民办纺织机器厂
——大隆机器厂

上海大隆机器厂是由祖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严裕棠于1902年在上海创办的,至今已有110多年历史。是中国民办工业中创业最早,也是最富成效的企业之一。

严裕棠,号光藻,1880年生于上海。严家多是吃洋行饭的,严裕棠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买办这一行也很有兴趣。为此,其父专门为他请了外籍教师,让他学得了一口熟练的英语。19岁时经其叔叔介绍进了英商洋行当学徒。由于他手脚勤快,肯动脑筋,观察仔细,没有多久,便熟悉了洋行上下所有的业务和人员。有时大班不在,他都能应酬。从此,大班对他另眼相看,经常派他办一些重要事务,并且给他一些好处。严裕棠越干越红,他叔叔却不高兴了,于是他便离开了洋行。

一、暗拉私活,办成铁厂

之后,严裕棠由父亲介绍到公兴铁厂,跑街招揽生意,由此开始了他的铁厂生涯。公兴铁厂系刚建不久的私营机械制造厂,从事修理小火轮、纺织机等生意,还承担打铁翻砂业务。自开业以来,业务并不兴旺,主要是缺少一个对外承揽生意的人。老板听说严裕棠既精明又会说洋话,由衷地喜欢。就对他说:“今后,你专门联络外国船生意。此路走通可为咱厂赚大钱,此差事办成,我是不会亏待你的。”严裕棠脑子灵活,人也勤快,不几日,便接到几笔外轮洋人的生意。老板对他奖赏有加,渐渐交他办较重要的事,并从旁仔细观察考验,觉得还算可靠。于是,便对他放心使用了。开初严裕棠还是一心一意为公兴奔波,过了大半年,公兴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但此后严裕棠在别人唆使下开始揽私活,拿了老板的钱为自己揽活赚钱,而且胆子越来越大,终于被老板发现,找他问罪。他不但毫无愧色,还拂袖而去。暴露了他的奸滑一面。

离开公兴后他不再想寄人篱下,渴望自己干一番事业。这一想法得到其父的支持。1902年,22岁的他与铁匠褚小毛两人商定,各出2500两银,开办了一个小作坊,取名大隆铁工厂。从事纺织机器、船上小设备的修理,小打小闹。但严裕棠只想利用褚小毛的资金,没想长期合作。铁工厂开业后他故伎重演,以厂子名义揽私活,自己挣钱,厂子亏损,迫使褚小毛分道扬镳,由严裕棠独自经营。通过这种并不光彩的手段,他终于实现了自办铁厂的梦想。很快又在平凉路建起12间平房,工人、学徒达到四五十人,业务扩展到为黄浦江上的外轮修配机件。至1913年,工人增加到100余人,各类机床增至近40台。承制上海英商自来水厂的水管闸门凡而等,还仿制一些农业机械。工厂已小有规模。

二、重视技术,造成纺机

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中国民族工业得以复苏,纺织业发展很快。于是,他承包下荣氏兄弟申新厂的机器修配任务,同时组织技术力量试制部分纺织机器,为整机制造打基础。

1918年夏,厂址迁到上海大连湾路,工人学徒增加到300多人,开始代制美商恒丰洋行纺织机、面粉机的传动装置,成为当时沪上乃至全国最大的私营机器厂。但在很长时期内仍以机器修配为主。严裕棠知道,要想自制机器,“做别人做不了的活”,需要技术实力。新式机器的技术含量很高,要想转向高水平的整机制造,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自身的技术队伍,走技术自立之路。

为此,严裕棠在大隆建立了严格的学徒制度,以此来保证一线工人的技术水平,达到“重视技术,保质保量”的目的。大隆选定一批技术精干、吃苦耐劳的老技师担任师傅,徒工进厂之前要经过严格挑选。学徒时间为三年,白天跟随师傅当助手,晚上则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徒工实行淘汰制,表现不好随时辞退。表现出色的满师后不但可留下当工人,还可选拔为工头、领班以至厂长。据统计,大隆培养的技工和管理人员总计约有一万人左右,这些技工不仅加强了大隆的技术力量,也成为中国早期机器制造业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隆依靠本厂技工,由机件修理、配件仿制逐步向整机制造迈进。从初期简单的配件与机器故障修理,进而从事比较复杂的纺织机器和引擎修理。在修配过程中,要求技师不仅进行一般性的经验性操作,还要掌握机械原理,提高设计能力。当时,国内众多纺织厂均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不仅价格高昂,而且维修成本很高。严裕棠眼见这样的商机白白流失,深感可惜,所以一直想进行整机制造。经过反复努力,到1922年,大隆机器厂终于成功试制出织布机。这是依照日本丰田式织布机,参照英、美织布机并结合本国使用上的要求制造的。表明大隆的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民国十五年(1926年)大隆迁入复西路新厂时,已由纺织机件修配向机器制造方向发展。而且仿制质量精良,颇得用户称赞。严裕棠也成了上海、苏南的著名实业家。

严裕棠还引进了一批新式的技术专家,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全面提高大隆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水平。1928年,延聘机械专家黄朴奇任经理兼工程师,掌管全厂的生产业务。在黄的主持下,工厂组建了机械物理实验室。1932年,严裕棠小儿子严庆龄留德回国,任大隆机器厂厂长,在生产技术和工艺组织方面实行全面改革。聘请擅长内燃机制造的连忠静为工程师,还聘请了两位德籍工程师,与原有的技术员共同组成总工程师办公室。还在铸冶、机械加工、量具制造、热处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经过努力,大隆从机件仿制,逐步做到能够仿制整机和自行设计各类机器设备,并实现了流水线生产。

到20世纪30年代,大隆出品了日式的精纱车、浆纱车、筒子车、提长机、打包机,英国式的拆包机、开棉机、给棉机、花卷车、清棉机、梳棉机、七眼并条机,还制造了120吨压力的打纱包用的油压机以及染布机,完成了整套棉纺织机器的制造,从此打破了民族纺织工业所用的机器设备全靠进口的局面。成为华商机器制造业的骄傲。

三、“棉铁联营”,遂成大业

大隆虽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但市场竞争却越加残酷。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致使许多在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棉纺企业纷纷倒闭,直接影响到机器制造业。大隆试制的织布机,因纺织业衰落,加上华商轻视国货,产品销售困难,即使赠机推广,效果也不佳。

严裕棠不甘心,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建纱厂,自制自销,树立榜样。这就是著名的“棉铁联营”战略。1925年,严裕棠租赁连年亏损的苏州苏纶纱厂,更名苏纶洽记纱厂。由大隆对原有机器进行全面整修,并采用大隆的纺织机器增设了苏纶二厂和一个织布厂。苏纶纱厂重新开工后,由于机器购买及维修成本低廉,产品成本远低于其他纺织厂,产品质地也十分优良,因此连创佳绩,获利甚丰,其他纱厂望尘莫及。苏纶纱厂的成功意味着严裕棠“棉铁联营”战略的初步告捷。

1927年,严裕棠设立光裕公司,总管大隆、苏纶两厂,自任总经理,以长子严庆祥为副总经理。从1930年到1931年,苏纶厂销售纱3万余包,布11万匹,年盈利达40万两,大隆的机器制品销路也解决了。1934年,又购进倒闭拍卖的上海隆茂纱厂,改称仁德纱厂,使用大隆自产的成套纺织机器重新投产。

苏纶和仁德纱厂的成功使其他纺织厂家打消了顾虑,也开始购用大隆机器厂的成套纺织机器。严氏父子还向常州民丰纱厂、郑州禄丰纱厂和江阴通仁毛棉纺织厂等一些纺织厂投资,成其股东,这些厂也就尽量购买大隆的纺织机器。大隆为这些厂提供从供货、安装、调试到维修的一条龙服务,深得好评。严裕棠的“棉铁联营”,到抗战前发展到了顶峰。1937年,大隆资本总额为法币50万元,各种工作母机500余台,工人多达1300多人,年获纯利20余万元。工厂设有设计部、试验部、工具部、制造部等部门,形成现代企业组织架构,保证了企业各项业务按分工运转。大隆成为我国当时仿制纺织成套设备成绩最优、规模最大的一家机器厂,大业遂成。

在棉铁联营之外,严裕棠还从事房地产业。在上海购置了大批里弄房屋、公寓和大楼,出租收取租金,以此来支持大隆机器厂。因此,大隆在发展中虽然一再遭遇困难,依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从而保证了“棉铁联营”策略的成功实施。从中不难看出严裕棠的精明之处。

四、日寇侵占,几成恶梦

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大隆恶梦不断。1937年在淞沪抗战中,光复西路的大隆厂很多厂房都被日军的炮火炸毁,很快又被日军占领,改为日军制造军火。上海沦陷前,国民政府动员企业内迁,严裕棠阳奉阴违,只将一些次要的机器装船沿苏州河往西,以应付内迁命令,重要的机器材料则寄存在租界。后来内迁的机器因错过了最佳撤离时间,无船西上,只得存在苏伦仓库里,最后也落到了日军手中。寄存在租界的设备,则利用美商名义开办泰利机器厂,聘美商为董事长,其班底仍是大隆厂的。当时,华界纱厂为避战祸,都向租界转移,泰利生产的成套棉纺机、织布机和各种机件,销路很好。由严裕棠长子严庆祥经营管理的两家机器厂和五家纱厂,共有17万枚纱锭、2000台布机和1000台工作母机。当时,像这样规模的集团式民营企业,在国内还是罕见的。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也被日寇侵占。至此,大隆主要资产悉数落入日寇手中,损失惨痛,严家只能搞些投机买卖加以维持。

直到抗战胜利后,经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同意,严家才以低价优先购回大隆厂。之后,严裕棠继续实施棉铁联营策略,从1947年到1949年,严家父子还与人合资在苏州开办了苏州纱厂,在香港开办了怡生纱厂。

五、解放前夕,分成两地

解放前夕,大隆一分为二。一部分机器设备转移到台湾,成立了裕隆机器厂,由严裕棠幼子严庆龄和儿媳吴舜文夫妇执掌,后在其孙子严凯泰经营下,改营汽车,发展为台湾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再创辉煌,成为台湾十大财团之一。名称与产品虽变了,但仍是严家掌管的产业。剩下部分留在大陆,由其长子严庆祥掌管,1954年公私合营。现称上海大隆机器有限公司,名称未变,实质已变,改成了国有企业,隶属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现是我国较有影响力的大型机泵类设备制造企业。

严裕棠1948年迁居香港,嗣后侨居巴西。1958年9月在台湾定居,10月18日病逝于台北,享年78岁。

点评:大隆机器厂的主要历史功绩,是让中国的纺织业开始用上了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机器,改变了以往完全依赖外来机器的被动状况。大隆成功的关键在于重视技术创新,并实施“棉铁联营”的发展战略。严裕棠能作出这样的正确决策,显示了卓越的企业家素质,值得当代创业者借鉴。虽然他在创业之初有些不光彩的做法,但从其一生看,他不但是一个有贡献的民族实业家,而且也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贤达。

猜你喜欢
纱厂机器
机器狗
机器狗
要为“乡人”谋一条生路
安徽省民族工业的近代化
——以芜湖县裕中纱厂为例
无所不能的机器
神奇的写作机器
五四时期劳动问题的双重面向——以厚生纱厂招工事件为例
未来机器城
裕湘纱厂:“湖南工业活化石”
上海纱厂工人代表大会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