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的当代启示

2016-03-15 07:27刘宇
关键词:公民道德蔡元培道德教育

刘宇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的当代启示

刘宇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蔡元培是我国的大教育家,他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德育教育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他强调在德育教育中要将我国传统的“修身、齐家”等思想与西方的“民主、平等”相结合,兼备理性和诗性。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迫切需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本轮文重点分析蔡元培公民道德思想的内涵,阐述对于我国当代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启示。

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公民教育

当前,我国社会整体上公民意识不强,不论是普通的民众还是社会中的精英分子,所应当具备的公民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都没有形成。所以,可以说我国还处于“前公民社会”的阶段。我国公民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公民的差距,最主要的地方就体现在公民意识上。一个国家未来的民主和宪政,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左右。所以,为了国家今后的发展,重新研究蔡元培先生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公民道德内涵

公民道德,从形式上看是“公民”和“道德”两个词的叠加,但是其含义却并非如此,公民道德具备了伦理属性和政治属性双重属性。从伦理属性角度来讲,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精神自律需要依靠道德,每个公民在精神层面上都有道德伦理的需求。一个人的就是感性还是理性,与他的精神自律程度有关。道德在人精神世界上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人精神自律的过程。从政治属性方面来讲,公民道德的单位是公民个体,所有个体共同形成一个政治共同体,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这个政治团体通常指的是国家,在国家内部,公民除了被赋予了一定权利之外,同时还需要为国家的发展承担一定义务。

二、蔡元培公民道德含义

(一)公民道德的中心思想

在清末时期,蔡元培对教育目标进行修正,他认为“尚公”与公民道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清朝时期提出的“尚公”与忠君思想关系紧密,而且其中的“公”也并非的含义,而是“公德”。清末政府要求的“尚公”实则是要公民做一个顺民,而并非做一个拥有自主权的公民,所以这种思想与蔡元培所提倡的道德教育是不同的。蔡元培对于公民道德的含义,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一书中已经明确的提出,他认为,道德的宗旨就是要追求平等、自由、博爱。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熏陶,所以蔡元培非常崇尚儒家思想,对于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等思想非常追崇。在留学西方的时候,蔡元培接触到了法国革命思想,对于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非常认同。所以,蔡元培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不仅吸收了儒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也结合了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所倡导的公民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就是:“自由”、“平等”、“亲爱”。

(二)公民道德的目标

人格的概念是从西方引入到中国的,它表示的含义是个体在社会中所展示出来的一种气质或者独立意志。我国古代虽然没有人格的概念,但是一些“为人”、“品格”等词汇含义与“人格”基本上是等同的。蔡元培公民道德的追求就是要创造出完全的人格。完全人格就是要培养出具有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的新人。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的思想形成,一方面是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从清末到民国转型的要求。康德二元哲学对于蔡元培思想影响较大,蔡元培就是用公民道德教育将对立的二元世界联系起来,保证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相一致,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

(三)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蔡元培生活的时期,中国饱受列强欺侮,有志之士纷纷研究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将国民从愚昧中解救出来。蔡元培分析了中外历史的差异,发现了西方社会之所以能够实现繁荣富强的原因。西方国家对于实利主义教育和军国民教育非常看重。在亲眼目睹了中国所承受的战争之痛后,他认为,军民国教育在当前不得不采用,同时也必须立刻加强实利主义教育。军民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政局的稳定,实现民族自强,这与但是我国的具体情况是符合的。同时,要实现军民国教育,则必须有公民道德教育来支撑。实利主义教育则是要加强中国科学教育,提升国家的生产力,促进国家经济繁荣。实利教育必须与公民道德教育共同实施。军民国主义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唯有道德教育能够对他们进行弥补。而且公民道德教育能够将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公民道德教育应当放在所有教育工作的首位。

三、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的历史价值

蔡元培思想受到西方影响较大,而西方社会所倡导的的是一个法制社会,也就是通过“他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而在我国的传统社会当中,虽然国家也存在着法制,但是更加强调道德人格,修身的思想比较流行,其实也就是“自律”。而同样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体现在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的思想当中,就是“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一方面,他认为修德才能修身,如果将身体看作是精兵,那么人的德性就是良将,只有具备了德性,身体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蔡元培认为需要通过法律来对人进行“他律”,法律是国家大纲,必须通过法律来规定每个人的义务和保障每个人的权利。这种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其次,蔡元培但到了西方工业对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强大冲击。他清醒的意识到,不仅要学习和掌握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同时,还应该进行人文关怀,形成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四、蔡元培公民德育教育的当代启示

(一)加强公民权利意识教育

主体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公民要想成为国家政治的主导者和实践者,必须具备主体意识。我国经过了较长其实的专制统治,公民习惯了顺从,所以权利意识比较淡薄。所以公民看到国家赋予自己的权利,认识到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才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国家管理当中。公民权利意识所以体现的是公民在社会中所享有的自由意志,而公民只有享受到了自己的权利,同时又看到了他人利益和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公民才能够真正的成为立法的主人。所以,要实现公民道德教育,首先就要让公民具备权利意识,要加强对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在过去的近几十年中,我国公民道德教育一直将培育”四有新人“作为目标,但是其中对于公民的义务过于强调,体现的是公民遵守道德规范,履行公民义务。而在当前的时代,要让公民在服从法律和遵守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对于法律的制定过程和制定原理更加清楚,要让公民看到规则的调整是如何进行的,让公民看到自己作为国家的主人,拥有了哪些权利,学会尊重其他公民的权利。同时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时,也必须尊重每一个公民。

(二)坚持进行法治教育

蔡元培曾经提到,公民对于国家而言,其最根本的义务就是要遵守法律。法律是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法律也是每一个人权利的保障。所以,能够实现人人平等,拥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的,也是法律。从法治教育的性质上看,它属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内容,法治教育的核心是进行宪法教育。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曾经强调过,对于法律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将法律条文刻在石头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必须让法律印在每一个公民的心中,这才是真正的宪法,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法律的意义。宪法只有内化到每一个人的心中,才能够不断获得新的力量,当有其他法律不断衰亡的时候,它能够起到替代和补充的作用。只有公民具备了一定的法律能力,社会上的权威力量才会不断消失。而只有将法律知识不断内化,公民才会不断获得法律能力。对公民进行法治教育才能够让公民不断吸收法律知识,内化法律知识,形成法律能力。所以,对公民进行法治教育,最为重要的是要对公民进行宪法教育,让公民具备宪法意识,掌握宪法知识。让公民通过法治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公民意识,将宪法知识外化为公民的日常行为。

(三)使用合适的公民道德教育方法

蔡元培针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特别强调过,公民道德教育不能单独通过教师的知识讲解或者是让公民进行知识的阅读,必须使用到多种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或者采取叫故事或者时事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蔡元培强调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学会挖掘乐趣,不能让学生在枯燥的气氛下学习,让学生感觉到道德教育的内容不是教条,不是文字堆砌,要让学生从心里对道德教育的内容认同,并且在行动中切实使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所以,这对其教师的职业素质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公民实施道德教育,要“五育并举”,首先要在体育教育当中加强对公民身体的锻炼,身体是德性的载体。同时通过体育锻炼,可以锻炼公民的体育精神,培养集体荣誉精神等。其次,要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公民只有拥有了较为丰富的基础知识,自身的觉悟才会不断提高,对于各种行为和现象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另外,还要通过音乐、美术等对公民进行熏陶,让公民接受美育,影响公民的情感和气质,扩展公民的胸怀。

(四)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公民个性发展

要进行道德教育,首先就要了解公民道德情况的整体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传统的德育教育当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而教师则采用满堂灌。学生在学习中必须达到同样的学习目的,接受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的好就会受到鼓励,而学的不好就会受到惩罚。蔡元培针对封建教育磨灭公民个性发展的特点非常反对,他认为真正的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必须按照公民个人的道德特点,结合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来实施道德教育。教育者应当了解不同公民的道德特点,充分给予其发展个性的自由,实现公民的自我成长价值。教师在公民德育教育当中,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坚持科学的发展,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摒弃灌输式的德育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德育知识。

五、结语

蔡元培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民主、自由、平等”,在当代的公民道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公民权利意识培养,加强法治教育,让每个公民都拥有法治能力。同时在教育中,要将公民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使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将德育与体育、智育、美育将结合,发挥出德育的作用。

(注:本文系广东省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两地文化’背景下的实践育人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粤教高函[2015]72号)

[1]蓝维,高峰,吕秋芳,等.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北京: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圣华.蔡元培教育名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与现代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4]毕红升.蔡元培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迪[J].成人教育,2005,(12).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蔡元培道德教育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